历史与社会评课稿

时间:2022-07-20 19:30:12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9篇)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1

  看了周老师的这节展示课的视频,有很多的感触。这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的第一节课,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觉得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比较难上,比较枯燥,而且很难体现学科的特色。但是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得比较好。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9篇)

  首先,周老师的课很好的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实际问题整合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它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周老师的整堂课以生为本,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整堂课中周老师通过巧妙得问题的设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发表意见,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一直在碰撞,学生也很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周老师的“综合性学习”课堂模式还体现在这节课本身具有综合性,这个综合性可以是知识综合,也可以是目标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周老师的课就有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周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既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教材中王丽的案例,周老师进行了加工,通过男女生的一段对话让学生去辨别哪些话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并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很积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周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还体现在他补充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这样更具有生活性,学生对相应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其次,周老师的课很好的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学科特点,而且课堂比较生动活泼。周老师通过运用很多的图片,案例,通过带领学生去读图,分析案例获得相应的知识。这是我们这门学科教学中十分强调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正是由于课堂中的图片,案例比较多,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比较活泼生动。

  再次,周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如在提问时比较有针对性,当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时,马上及时指出,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听清老师提问的指向性。而且在本课中老师也设计了当堂练习的题目,在做题时要求学生会审题,会提取相应的关键词以此来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同时老师出示几段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通过这样的训练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设计既新颖又有实效。同时周老师还利用自己的板书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段话,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自己建构知识网络,这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周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周老师课前的互动很有实效,通过课前的互动,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正式上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在整堂课中周老师很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及时进行评价,回答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而且鼓励的话语也很丰富,当学生回答的不理想时也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周老师抓住各种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的一段总结非常渲染气氛,也是很成功的情感教育。

  总而言之,看了周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只有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才会有这样一堂精彩的展示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所以我也会努力学习,认真准备,上好每一堂课。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2

  王**老师上的公开课《耕海牧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一:情景导入,引人入胜,点题恰当。

  王老师用国宴菜单三张图片导入,设问:从国宴菜单反映了该国的什么特色?――以鱼为主;接着展示地图让学生指出该国是日本,让学生对照地图描述日本的位置;然后展示东京筑地鱼市场的系列图片,问:哪个产业占一席之地?――点题:渔业为日本的主要产业;再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这样充分运用情景导入,一环紧扣一环,既恰如其分地点题,又能很快地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印象二:把课堂交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通过独立思考及同伴互助解决问题。如,探讨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和图册资料,让学生运用手头的资料思考问题。提示可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人合作,通过独立思考及与同伴讨论让不同的学生讲,从不同角度回答。而后教师提示答题的思路:从地形上的劣势、位置的优势及经济的支持等不同层面入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印象三:注重知识的联系,注意不同案例的对比性教学。

  王老师的课上的活,活在信手拈来、活在融会贯通。如日本地形的特点与瑞士的山地联系,找出共同的不利农业生产的特点;从日本工业对渔业的.支持与美国的机械化生产相联系;把日本的特色渔业与楠溪江的特色联系起来;再如,把日本发展渔业的措施与舟山的渔业联系起来,为舟山渔场振兴修复计划提建议。这样注重了把不同知识的融合,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王老师的课知识落实到位,教学目标达成合理,给我们很好地上了一堂常态课。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3

  一、本课最大的亮点是老师创设的情景式教学,让人耳目一新。

  谢老师把很理论化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通过设置情景,来了一个礼乐文明版的《步步惊心》,站在若曦的角度,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详细状况一个一个抛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言献策,一步步将理论引入学生生活。事实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主人翁身份特别认同,整个课堂掀起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高潮。

  二、课堂氛围好,师生互动和谐一体。

  模拟的'4个教学情景:四问武王;王权之争;若曦赴宴;回归现实。通过一个个教学场景,让学生紧紧围绕三大制度,在对三大制度的释义、深究中掀起了师生互动的高潮。

  三、教学手段多样,课堂丰富多彩。

  沈老师的这节课为加深学生的知识领会和情感体验,运用了图片、表格、设问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系列的场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课外拓展延伸得当。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4

  听了郑老师的《富庶的四川盆地》一节课后,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1、卢老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素养高,充满个性化教学的魅力,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充满教学智慧,课堂收放自如,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2、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卢老师从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开始介绍,接着讲到发达的农业、丰富的资源最后到巴蜀文化。教学的'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环环相扣。

  3、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卢老师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处处提醒学生看图读图,在课堂中既落实的知识点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4、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整个课堂的气氛上和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5、将初三复习的要点在课堂中反复点到,加深学生印象。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5

  吴老师本堂《草原人家》一课,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第一、本堂课吴老师有四次让学生朗读,有个体的读,也有齐读;有重点知识板块的读,也有补充材料的读。通过朗读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丰富了教学的手段。

  第二、吴老师继续坚持她一贯的“小组合作竞赛法”,将重点(也是难点)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落实。比如:探究“马赛人为什么要在赤道南北两地不停地来回迁徙?”她结合课本知识提供“非洲地图”和“非洲降水量柱状图”,有效的资料更有助于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

  第三、辅助资料使用的精准。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了“水草心的博客”,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体学生包括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很快就进入主题。还有像“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图”“降水量柱状图”,在分析每个问题时运用的都很是到位。

  第四、细节决胜成败。多年来吴老师的'成绩总是领先我们,我个人觉得她的女性个人亲和力有助于她,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总是在学生身边,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她是经常是走过去用双手以“请”的方式,有事甚至双手扶着学生肩膀……

  我们一直都说课堂要“有效”,吴燕连老师这样的课堂我觉得就是有效的课堂。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6

  有幸听了杨琼惠老师《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一课,我感触很深。

  杨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很自然,而且上课也很幽默,和学生非常的亲近,做她的学生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在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她从七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比如在回答莫斯科城最初建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哪些条件?她先让学生解答这题的关键词有哪些,然后对号入座,同时在探讨这题之时她提出了蕴含在其中的一个很深的观点,也是让老师容易忽略的一个观点,在认识城市的过程中,要让城市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这样更能加深对城市的理解。同时杨老师时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生课件展示之后,她很风趣的说,学生的课件很精美,有很多的图片,而老师的课件都是黑白色,她即赞美了学生课件的漂亮,同时也告诉我们的信息,老师的课件也需要做得漂亮一些。

  整堂课,杨老师都是以学定教,先让学生探讨,后再进行交流,而且交流时还有轻重,而且杨老师的效率很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7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的设置十分关键。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现以贺腾飞老师《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一课的讲授,谈谈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在讲授“西安事变”时贺老师提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共的影响;二是两位将军的爱国之心。这就把本课的第2部分内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西安事变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说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深得人心的。另外一点,即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影响,就需要教师联系“一二·九运动”才能使学生得出结论来,由此使“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个貌似独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了。

  二、在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之处设疑,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分析当前实际的能力。

  在放“一二·九运动”的录像前,贺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广大青年学生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讲有何意义?学生看后,讨论很热烈,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今天的'青年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把祖国建设好的雄心壮志。

  三、在总结概括之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讲授“西安事变”中,贺老师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西安事变后,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和共产党都不主张杀蒋介石,但二者的出发点一样吗?为什么?

  有许多同学都认识到了蒋宋的私人关系,也知道共产党人的出发点是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激烈讨论,大家逐渐认识到: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主张不杀蒋介石,是从他们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的;中共不主张杀掉蒋介石却是体现了为抗日着想、为民族着想的宽大胸襟,也体现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同时,中共的这一决定也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

  但当贺老师接着提出: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点,该如何评价蒋介石?大家的观点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对历史人物如何评价的问题,一方面要作实事求是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蒋介石是屠杀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但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来讲,虽然蒋介石是被迫答应的,但他这个承诺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抗日、对人民、对祖国都是有利的。

  我认为,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设置得好,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通过设置疑问,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开动脑筋,这对于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8

  一堂好的课,不仅是教师的享受,更是学生的视听盛宴。杨老师的《山地之国》,就是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让我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验。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整堂课下来,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李淑老师的用心。整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大胆而细腻。《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是有点乱的,不得不说这课非常难上:它看似简单,好像学生自己看看书就能学会;实则它却很难,逻辑性不强,无法让人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特别是,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一种“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理念,让他们认同这种观念,这是非常难的。

  而李老师却做得特别棒。她打乱了课本原有的顺序,依据一种全新的逻辑重新对课文进行梳理。从湄公河平原的人文景观出发,先了解其人文风情,再进一步探讨该风情形成的原因,即当地的自然环境。贯彻“因地制宜”的理念,使得结论有了合理的依据。而这些结论都是从地图中找出来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李老师将小组合作放到了比较后面的部分,让他们从三方面(自然环境、旅游设施、交通条件)来讨论概括湄公河平原稻作文化兴盛繁荣的原因,等于是让学生自行归纳概括本课的知识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完成了复习工作,使得学生能够以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在最后一部分,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表格,分条概括地区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个总的梳理。最后能有效结合作业本,让他们运用所学,对比湄公河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李老师教学思路非常流畅自然,在备课过程中,大量地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得整堂课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非常惊艳。除此之外,在上课过程中,她的教态、她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她的应变能力等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9

  有幸听了白植银老师《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一课,我感触很深。

  白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自然,上课态度幽默、亲切,做他的学生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整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从教学目标上看,突出了一个“明”字。此堂课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如美国选址华盛顿作为首都的原因,既有地理环境的优越更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于是白老师出示了“华盛顿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华盛顿城区图”以及各种华盛顿的景观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从教学内容上看,抓住了一个“准”字。即重点、难点确立准确,思路清晰。

  3、从教学程序上看,体现了一个“清”字。过渡自然,严谨有序,层层深入,每一个环节流畅自然。用语严谨。

  4、从教学方法上看,呈现了一个“活”字。表现在教法活,学法活。教法上采用地图、景观图、文字材料等,不同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学习;学法上设置适合学生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思考:美国为什么选址华盛顿作为首都、华盛顿城市特色在哪儿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整节课白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定教,先让学生探讨,后再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 这是一节成功之课。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相关文章: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07-20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9篇07-20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合集9篇07-20

历史与社会评课稿集合9篇07-20

《品德与社会课》评课稿07-29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评课稿03-23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规模空前战争浩劫》评课稿08-1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耕海牧渔》评课稿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