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美国MBA之面试篇

时间:2022-07-12 04:20:11 面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美国MBA之面试篇

有幸被邀请面试的同学们都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希望顺利完成这申请步骤中的最后一关(如果上了候补名单的话:倒数第二关)。虽说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内,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特性不太可能,但学校们都需要先得一个最起码的印象,至少不能引发一些红灯出来。如果各位会紧张,那参考以下G的心态吧:反正就那半个多小时,挺一挺也就过去了,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给亮出来!
英语沟通能力的安全网 光看论文根本不能全面的了解一个考生,市场上满是MBA顾问、文字帮手,不管找了谁来帮忙,学生递交的绝大部分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文字,不一定反映出考生本身的水平。面试是学校唯一近距离感觉一个考生以及评核其能力的机会。对于国际生,面试尤其重要的是让考官了解考生的真正英语交流的水平,是否跟申请上的一致。每一年都有过了初审,却在面试会话一关中打败的学生。从这个角度上讲,面试又是另一个安全网。就算是母语都是英语的朋友,也未必是口齿伶俐的人,说话中可见一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这是无法掩饰的。尤其在商业的世界里,与人沟通是一年365天的事情,不是关着房门工作就可以的。所以,学校更必须确定学生们有很好的交流技巧。奉劝各位,必须练好各方面的英语能力(即便将来希望回国发展),这是有必要的!
个人魅力/风采来自对等的关系 用学校们的说法,面试不光是它们了解你的机会,也是考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时候。考生紧张的准备申请,满心期待的盼着学校面试的邀请,一阵骚动过后,往往很可能把控制权全部丢到学校那边,忘了这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当然,有些地方你控制不了,也管不着,但既然已来到面试的阶段,就表示你的程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你应该对自己更有信心才是。G当时一直听着自己的声音说:“我就让你知道,你眼前的人给你的感觉,就是写申请的那个人的感觉。而且,我是你面试过,实力最强的考生!”一直到真正面试前的大半个月,我都是这样麻醉自己的,不是因为我的自信不够,而是当你日夜熏陶的时候,你会比较不容易紧张、不容易让自己的患得患失心扰乱了思绪。事实上,坐在你对面的考官的确举足轻重,但你就更不能让轻易的放自己在矮一截的地方。很多考生们的紧张心情都来自于这一点。如果就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怕考官的面色,你更容易会怯场。其实,最好的心理是把你跟考官都想成是对等的关系(也确实如此),你会发现你会很自然的就坐的比较直,说话更有力量,充满了个人的魅力。而这一点风采也是学校们在面试中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啊,面试的道理就如同打球一般,相互切磋才有火花,不是单方面的让考官打。
没必要想新的内容 大部分的MBA面试,都是“瞎”的,意思就是,面试官是另外选出来的人,而且从未看过你的申请表、论文等等。通常,一份申请表经过了一读、二读,甚至三读,评委决定面试该考生,然后就会出现这些人员以外的面试官(其他评委、二年级学生、旧生)。不让面试官事先预览考生的申请表,是希望他们能够更中立的评价考生的面试状态,不被事先对考生的了解所牵绊住。面试官基本上只会看到考生所递交的履历表,然后都绕着履历表提问或对话。所以,根本不必害怕只重复文章里的内容,你的面试官压根儿就未看过你写的东西,你也不用花什么时间去雕琢什么水晶般的答案---所有的东西在你整个申请的过程里应该也都探讨过了,也许写过了。面试要做的,就是把写过的东西讲出来罢了,不用想的太复杂,那你的心情自然就能够轻松下来。
各种面试的选择:场地、面试官 学校大部分让考生们自行选择面试的地点、方式,这也让考生们忐忑不安,每个选项也自然的被计算、猜测背后的用意或分量。第一,江湖传闻说选择亲自到学校面试的考生比较吃香,给人的印象也好一些。G的观察及经验是:很有帮助,但绝对不是胜负的关键。G这些年的所有面试,我都选择飞到学校去。这不光是因为我现居美国,就算在境内,飞行时间不短,所费也不菲。留个好的印象是不在话下,我更想借此得到的一份对该学校的兴奋,不亲自去看看学校,很多我说的话都只是纸上谈兵。探访过了校园、旁听过了课堂、认识了当地的学生/教授,绝对丰富了我对学校的深层认识,在面试的时候多了更多有趣的内容可以谈及。人们说的一个学校的“文化”,就是集环境、人物、交流、活动各大方面的融合;这不是上网就可以搜集得来的,去过了就知道能否幻想自己在学校里冲刺。的确,G在各个MBA旅程当中,听过不少负面的故事和经历。不是每所名校都适合你读,也没有一所学校适合所有人读;相互的合适度不可忽视。回说选择到学校去面试的朋友们,这一点主动性是学校门非常赏识的,但能够为你加的分并不太多。就算像我一样全部选择校园面试,到最后也会吃到闭门羹的。拥有坚强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单单飞一趟其实改变不了什么。G个人认为,探访学校的举动对考生个人内在的好处远胜于外在为了提升机会的好处。
再有,考生们很爱猜度被派给不同的面试官对自己的成数有不同的影响。当然,考生所选的场地对于所面对的面试官有一点关系。选择亲临学校面试的,一般只会对到评委团的一员或二年级的学生;而选择学校以外的面试,则会对到旧生们的面试官。书面上,不管你的面试官是什么人,都不对你的机会有任何表示,而他们所有人的报告分量也是一样的,不会说委员的说服力较大或怎么样。既然结果没不同,那问题在哪儿呢?就在个人的面试特色,委员们长年累月的面试新的学生,在这方面非常的有经验,并多集中发问普遍的面试问题,少些小路问题。二年级学生和旧生的面试官不是以面试为专业,也通常比较喜欢问千奇百状的问题,挑战考生的临场反应, 很多时候,能否跟面试官达到一见如故的感觉是整个面试节奏的关键。G常常觉得,同一个考生,面对委员、旧生的面试,表现会有一点出入。说到这儿,G的讯息是:要清楚自己在怎样的情况下比较能够做自己。当然,面试官是你唯一没办法选的,但若不选择亲自到学校面试的话,你的面试官几乎准是旧生(除非刚好碰上学校在“路上”的面试之旅)。不管什么面试官对你的评价都是一样力量的,但不同的面试官跟你个人的磁场会不一样,也许暗暗的影响你的表现。想想?!
UVADarden维吉尼亚达顿唯一的面试问题:“你是谁?” 这是G遇过最有趣的一个面试哲学,某程度上其实难度更高。大部分学校的面试都非常有规律性,问题一道接着一道。但是,Darden的态度安全相反,基本问题就一个,一坐下就是“你是谁”的问题打开面试的对话,接着下来的30-45分钟就围绕着考生所给的答案发展,面试官会因应对话的进展发问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很多考生事后都说,Darden的面试都以考生15分钟的独白开场,要顺溜、而简洁的说15分钟的纲要,其实是一大挑战;很多人紧张起来,就碎碎念了起来,讲不到重点。G在家里,把个人独白反复练了又练,才确保不会临时忘了该说什么或忽然晃神(其实,说话的时候,说着说着真的很容易忘了自己说到什么地方,晃神是极为明显的)。
Darden的哲学其实挺高深的。传统的一问一答几乎都是每个考生期望中的事情,一个需要自己不断讲故事的时刻不是到处可见的,没有纲领、没有预设问题的对答也让很多考生突然不知所措,很没有安全感。G反思过后,有时没有了一般的束缚后,你可以反过来把握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就因为没有一开始对考生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切从零开始,考生的15-分钟自白更为重要,这15分钟的内容大约设定了之后的对话会是如何的走势,聪明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带出或暗示一些有趣的内容,引导面试官去发问的兴趣,这对考生是大大的有益,因为可以避过艰难的或不擅长的问题。在琢磨个人独白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简要的囊括最重要的优势、特点,只说你想说的,避过你不想说的,只要你不提起,面试官比较难以从你的自白中抽出奇怪的问题来。当然,很多例子是由于考生的独白中说了一些让面试官觉得有问题的地方,结果考生还害了自己。G认为,Darden的这种面试哲学其实对考生有很多好处:考生的掌控权比各位想象的要高很多,学生绝对能够控制对话的方向跟节奏,这个工作做得好是你,做不好也是你。它的难度不在于不知道问题是什么(MBA的面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在于你“让面试官问你什么问题”---各位,必须看清大环境,不是只有你想的那些东西。Darden暗地里把球丢回给你,希望各位把球接好。到最后,Darden的面试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气氛好到不行,我在面试官的房间里,坐在两张软凳上“聊天”。只要保持专注力,说你想说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表现得真的差到不行才能弄砸这样一个面试!
HBS哈佛例子:面对压力的测试 G虽与哈佛的面试无缘,但在做MBA的功课跟资料搜集的时候,肯定也看了各界对哈佛面试的赛后检讨,希望从中也学到一点新的面试秘密可以应用到别的申请里。据我个人的了解,哈佛的面试属于冷面式的子弹发问,一道接着一道的问,都没时间让人深思熟虑。而哈佛的这个面试哲学是要从中观察考生在面对高压力的状态下的表现跟应变。很多学生都觉得特别恐怖,面试官的脸上都没什么表情的,也不大会跟你寒暄什么,单刀就直入了,甚至有人说面试官并没有预备任何的时间让考生发问。虽然我也不清楚旧生面试的话是否一样的严厉,但一般也不会期望一个特容易的考试。大部分学校都记住这一点,面试的时候,其中一项会留意的地方就是学生的紧张程度,很多学校都能体谅考生一定程度的小紧张,但过分的拘谨还是逃不过别人的眼睛的。当然,有些面试官有专爱挑刺的毛病,让学生失去方寸,更加紧张。因此,千万记得(也要时常告诉自己):“我值得进这所学校,我不会被击倒的!想看我出错,没门儿!”(对等关系,记得吗?)
下期预告:失败篇

考美国MBA之面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