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6 09:03:10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5篇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的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aoe。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aoe。

  二.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新课教学

  1.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向学生提问,这个小女孩在干吗,学生回答,在唱歌,那她唱什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学生会说出“a”,插入顺口溜,张大嘴巴aaa

  2.教师带领学生读,学生开火车读。个别发音错误,当场纠正。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a”,告诉学生:这个字母两笔写成,先画半圆,再写竖弯(边书空边记忆)。先向学生介绍,这个拼音叫四线格,a要写在四线格的中间一格。再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写一个“a”,教师巡视,看写得是否标准。

  4.再给“a”的头上带上帽子,a戴上了第一顶小帽子“—”(用红笔标声调符号,让学生记形)就是第一声。读音也是平平的。领读(边读边用手势示范)。

  a戴上了从下到上的小帽子“/”(用红笔标二声调号)声调就变了,从低到高,就像上山坡。(领读、指名读)插入句子:啊?这是怎么回事?

  a戴上了第三顶帽子“√”(用红笔标三声调号)声调又变了。(范读第三声,打手势由中到低再到高。(领读,指名读)。

  a戴上了第四顶小帽子“”(用红笔标出四声调号)声调又不同了,声音从高到低就像下山坡。(范读,齐读)

  编制顺口溜“小汽车平走一声ā,小汽车上坡二声á,小汽车拐弯三声ǎ,小汽车下坡四声à”。

  5.分小组读,读熟口诀,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请一个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一起读。

  6.在投影机上出示a的四个声调,第二和第三声的对比读,第二与第四声的标调,指导学生记清楚,并且在读的过程中配合手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卡片a,齐背儿歌,张大嘴巴aaa。

  2.读a的四声,齐读,个别读。

  3.出示卡片a,老师打手势,学生读声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大公鸡)大公鸡在做什么?(大公鸡在叫)。公鸡叫的声音用拼音字母来表示是o。

  2.教学o音。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教学生记住一句话:拢圆嘴唇ooo,老师巡视指导读,学生个别读。再开火车读,把发音不准确的学生马上纠正。

  3.学习o的`四声。出示o的四个声调,让学生说一说声调符号的名称。

  小汽车平走一声ō,小汽车上坡二声ó,小汽车拐弯三声ǒ,小汽车下坡四声

  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熟练这个口诀。

  4.插入声调练习,对比朗读,ā-ō,ǒ-ó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卡片ao,齐背儿歌,张大嘴巴aaa。

  2.读a,o的四声,齐读,个别读。

  3.复习小汽车的儿歌。

  二e的教学

  1出示挂图。提问:图上是什么?它在干什么?

  2教“e”的读音。提问:老师读e时口形是什么样子?(嘴巴扁扁的,微笑的样子,口形不变)教顺口溜:“嘴巴扁扁eee。”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的学生。

  3教读e的四声。

  利用小汽车的口诀,让学生熟读e的四个声调。用开火车,指明读的方式纠正个别发音错误的学生。

  4教师范写e,学生先看,再要求学生在书上写一个,教师巡视,把有笔顺错误或者写不到位的学生纠正。

  附:三个课时教三个字母,再利用晚自修时间让学生完成生字的书写。

  教后反思:aoe的教学反思

  aoe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拼音字母,尽管在幼儿园里有许多孩子都已经会读,但是第二和第三声的发音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多加了一个课时专门对二,三声的声调进行练习。再这过程中也插入了一声和四声的练习,意外地发现,学生虽然会读第二和第四声,但是并不能正确判断出哪个是第四声和第二声,我想跟我教学是没有强调学生使用手势辅助发音有一定的关系吧。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3

  第一单元 春之声

  第一课时

  一、课 题: 渴望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轻快、活泼;曲式结构单纯、紧凑,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

  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

  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设情景,帮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二)、新课导入

  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 ,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

  1、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以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2、 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手指一位音乐大师画像说:“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创作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学生发言,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让学生

  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3、师充满激情的讲述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 学生认真听故事,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要求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缅怀一代音乐大师,并对他的作品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4、复听歌曲,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作品的体裁 : 1男声合唱 2童声合唱 3女声合唱 b、作品的情绪 : 1热烈激动 2明朗愉快 3低沉忧伤 c、歌曲的拍号 :1、3/4 2、6/8 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5、师再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录音小声哼唱,并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这些都是为表达歌曲的已经和情感服务的。

  6、教师弹奏《渴望春天》,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让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一致、和谐,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7、深入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师: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轻轻的歌曲旋律中听着小故事,填出与括号中相类似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引起学生对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铺垫。

  8、师再放歌曲录音,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写出结构示意图。 学生边听歌曲,边思考:歌曲分几句,有没有重复句?请生边听边用手指出重复句的出现,并在师的帮助下写出结构图式:a+a1+b+a2 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结构后,能模仿创作。

  9、在教师钢琴的伴奏下,学生进一步练唱歌曲。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击拍三连音节奏,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用钢琴伴奏,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和节奏准确。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4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戏导入:看谁的力气大(一根圆棒,一人一头,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转,看谁的力气大。)游戏结束。

  2.体验摩擦力:(下面就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

  让我们一起来作个运动

  (出示"运动"),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书

  "摩擦力"。今天就来学习运动和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怎样知道怎样测量呢?教师讲解并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请同学们先猜测一下。

  2、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么多的因素一起研究会互相干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对比比较明显的几组问题先进行研究。今天老师先帮助大家选择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

  "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我们就研究这二个问题好吗?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哪些因素要改变,哪些因素不改变。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运动和摩擦力》实验记录单一

  探究问题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我们的发现物体间接触面_,摩擦力;

  物体间接触面_,摩擦力.

  5、学生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一。

  6、研究摩擦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有了第一个实验做铺垫,这里只需要简单引导学生就可以做实验)。实验记录单如下:

  《运动和摩擦力》实验记录单二

  探究问题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我们的发现

  小结: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同时板书课题)

  2、教师帮前面输的那位同学想出个办法来,然后重新比赛,结果反败为胜了,同学都很惊奇。(此时输的那位同学叫着: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这时其他同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运动和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的光滑度

  2、物体的重量

  3、运动的方式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在课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我让两个学生上来比赛:看谁的力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知摩擦力、测量摩擦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体验摩擦力,手放在桌面上拖动的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真实感觉,在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手放在桌面上的时候感受到的力就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指出,摩擦力不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还是可以测量的。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指导,并演示。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然后选出两个猜测进行研究。记录单填写由易到难。

  4.总结延伸应用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课进行小结,然后在游戏中应用。

  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激情,这样整个课堂显得缺少一种激情。适当的评价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但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较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汇报后,老师没有及时跟上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对教材还没有吃透,在导入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时,还是按照书本上的,更科学,学生更能感受到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

  3、在板书设计上也有缺陷,学生探究的结论(科学概念)没有写在黑板上,只是投影一下就过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6

  一、课标依据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要求设计。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

  2、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能力目标:正确处理青春期可能遇到的心理矛盾、困惑和烦恼,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难点:正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列举学生身边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阐明不健全的心理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学情分析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加速,与此同时会产生一些成长的烦恼。因此,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恰当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学过程

  (一)青春悄悄来

  活动导入:

  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自己从小至今的四张照片,按年龄的顺序排列,贴在一张纸上,在小组中传阅。传阅后,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我是否长大了?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我对这些变化的感受是什么?

  3、这些变化对我意味着什么?

  活动小结: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生最美的春天——青春期。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5页“相关连接”部分,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分析:

  (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表。(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填写结论、发表感言)

  男孩

  女孩

  生理变化

  (2)、进入青春期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现象,如长痘痘、变声等。这是否正常?为什么?

  (3)、身体悄悄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请说说我们的心理发生了那些变化?

  知识归纳:青春悄悄来

  (1)、进入人生最美丽的春天青春期

  (2)、青春期的三大身体变化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有不同的韵律和节拍

  (4)、随着身体的变化我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成长不烦恼

  歌曲导入:欣赏《小小少年》

  提问:

  1、这首歌能否使你产生共鸣?为什么?

  2、在成长、学习、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烦恼?

  活动:争当“解烦恼标兵”

  (1)、每人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写下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不记名)。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抽3个,讨论分析该如何为同学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并派代表宣读,其他小组学生可补充。

  (3)、最后让学生将各组宣读的烦恼事归类,课上没能解决的待课后让学生查资料、请教师长或专家。

  (4)、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你有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青春期“无忧无虑乐陶陶”?

  知识归纳:成长不烦恼

  (1)、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

  (2)、学会解决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走进青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或者说,本节课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地方。(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度过青春期。愿同学们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珍惜青春,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前认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体验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影响。

  3、教学中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该介绍的青春期基本生理和心理常识,没有回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4、课后体会到:讲这一框,如不能真正的从学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谈起就很难揭示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5、进入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

  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

  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

  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

  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

  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

  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

  (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

  (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

  (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

  (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

  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

  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齐读课题。

  教后反思:

  拨开景语看情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

  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

  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

  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

  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

  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

  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

  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枫叶。这样的富有内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没有遗憾,不该凄苦的。

  那一树的红叶依旧,但是在一树的红叶上我们分明看见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怀!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8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 ); (2). cos(-204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9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学习偏旁“门”、“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看图观察能力及想象力的进一步训练。

  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认读(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月亮、小船剪贴图,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磁带(歌曲《小小的船》)。

  学具:每人一张印有月亮、星星的画纸,彩色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你喜欢晴朗的夜空吗?晴朗的夜空是什么样的?

  2、引出课题。今天,月亮姐姐就来到了我们班。月亮姐姐问好:“一(五)班小朋友你们好!”(互相问好)“能说说我长的什么样吗?”(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像什么呢?(弯弯的,像香蕉、镰刀、小船)

  3、这样美丽的月亮姐姐挂在蓝蓝的夜空中是多么美丽呀!有一位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板书课题)

  4、学习“船”字。顺口溜:几只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读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随音乐教师范读课文,生评价。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

  3、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4、齐读课文。指导读“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

  5、情景中学习、检查生字(课件辅助)

  (1)除掉课文中的熟字,集体认读词语。

  (2)除掉词语中的辅助熟字,认读生字。

  (3)集体讨论记字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并全班交流。

  (4)认读生字,和生字宝宝打招呼。

  6、读课文,生字宝宝已经认熟了,能把课文也读熟练吗?

  三、读读、想想、说说

  1、听音乐《小小的船》说感受。

  2、找最喜欢的伙伴背诵课文。这么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词也记在心里呢,并表演出来呢?

  3、背诵课文汇报,评出最佳表演奖。

  4、词语训练。

  ( )的船

  ( )的月儿

  ( )的星星

  ( )的天

  四、延伸活动

  1、如果你有一双翅膀来到这美丽的“小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启发谈话)

  2、把你看到的东西画出来。

  板书设计:

  7、小小的船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新教材第一册第七课《小小的船》。

  《课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依据展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营造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参与,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相互评价,随时启发指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提出“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牢固联系,准确理解字(词)义,提高识字、学词的质量。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学词、学句识字,多义字等难以确定意思的,字(词)义变得容易确定了;难懂的字词变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较抽象的字词变得比较具体了。本课识字环节,就是让孩子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句、学词中识字。如学生在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在没有其它生字干扰时,边读边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读音与字型。

  加强识字同客观事物的联系,有助于建立词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词,还有助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包括图画、实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字时,在课件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实物或联系生活经验。如,在学习“闪”字时,配有闪闪的星星图片,使字词与意思之间架起了认识的桥梁,从而易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易于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高识字效率。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这小小的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中国的长城”、“看见了北斗七星”……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

  本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想象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1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融入"生本课堂"理念,结合智障学生的身心以及认知规律等特点,以游戏为抓手,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挖掘学生的速度潜能,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自编班本教材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内容共有直线跑、追逐跑、换物跑三个教学内容,旨在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本节课教学目标:

  A组能够听口令迅速启动,面对目标加速跑跑动时注意摆臂;

  B组能够听到口令,尽全力进行追逐跑;

  C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参与游戏并完成追球跑。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智障学生,共有7名。由于培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多表现为直接兴趣,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运动能力差异明显,课堂纪律难以保证,组织教学难度大。预设AB组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能够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但实际情况不理想。C组学生则需要辅教教师的.帮助进行一对一活动。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通过游戏"石头、剪刀、布"——热身活动——教师和学生配组示范——游戏追球跑——分组追逐跑——游戏"小鸡快快跑"——放松练习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五、教学反思

  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根据本班学生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内容异要求,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了练习的机会,本节课C组学生基本能够参与课堂,并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练习,

  2.游戏贯穿课堂,改变枯燥的训练方式。

  本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游戏式的竞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游戏。本课所安排的游戏需要学生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灵敏的观察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追逐"目标,以及感觉到自己的"危险处境";灵动的身手可以使学生能迅捷地"追捕"到目标,而躲避他人的"追踪".本节课每一个练习基本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玩中练"、"玩中学"、"玩中健体",整节课遵循由简到难、由快到慢相结合的练习原则,让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愉快。

  3.采用个别化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

  本节课我在不同的环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重点关注BC组学生。例如:在追球跑环节,教师对张钦源进行了个别辅导,带着他进行了两次尝试,虽然他不太配合,但是在教师的的带领下还是完成了,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和蔡龙同学配对,并给予了指导。

  4.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追逐跑虽然是学生经常在课间玩的活动,但是危险性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且联系实际教育学生在课间不要追逐打闹,特别是在追逐过程中不能推攘,否则会跌倒,避免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危险。

  5.存在问题:

  (1)对学情预设不够。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气候、时间,学生在午休后精神萎靡,课堂状态不佳,具体表现为对教师的口令无动于衷,特别是AB组学生尤为明显,导致前期教学进度缓慢,大大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最后"小鸡快快跑"的游戏未能实施。

  (2)由于教者面对学生的萎靡状态缺乏灵活机动的教学措施,导致课堂组织混乱。练习虽然通过游戏改变了枯燥的形式,学生也能够表现自己,但是由于教者前期观察与本节课学生表现不符,导致本节课学生的训练量参差不齐。

  (3)示范及练习时口令、语言讲解不够精确,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跑,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跑得有兴趣,通过跑的练习后成绩能有所提高,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我们通过不同内容的联系,采用多样的方法与手段,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收获。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

  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什么?

  3、他们的样子是一样的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3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本次习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校园里的景物,或者别处的景物,还可以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我们就先来选择写写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

  先让学生课下仔细观察学校中你认为最美的地方,作好记录。然后运用我的发现中的句式进行描写。接下来全班评改。

  评改要求: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来描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已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一栏中有体验、有训练。)是否运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

  最后加上开头结尾,还是要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这样一篇习作就完成了。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4

  [教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15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诚实和信任,写完后引导读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全文,找出含有课题的那句话,用~~~~~~划出。

  (生交流读句子,师出示:人与人之间还有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评:直奔中心,既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知课文,也为更好地开讲奠定了基础。)

  师:课文中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我们该怎样读课题呢?

  (生再读课题)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诚实和信任真的比金钱还重要吗?请同学们轻声读1-3小节,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夜晚。

  (生自由读)

  师:谁能用简洁的话说说那个晚上发生的事?

  生:故事主要讲了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的路上,不小心撞碎了停在路旁的小红汽车的反光镜。

  生:我觉得他讲得不够完整,应该把时间和造成事故的原因讲清楚。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请你来说说吧。

  生:课文主要讲了一天深夜,我在驱车回家的路上,由于天黑,能见度差的缘故,撞碎了路旁小红车的反光镜。

  生:老师,我觉得还要讲清事故发生后,我主动承担责任,留下字条,希望车主与我联系这一点。

  师:你这么补充,故事就说完整了。

  (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细节虽小,但若课堂上长抓不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必大有益处。)

  师:那么,在这个故事中,大家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1-3段,可以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圈圈划划。

  (生读后划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作者很诚实,从课文第三段中可以看出。

  (读文中句子)

  生:我也有同感,如果作者不诚实,他完全可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走掉。可是他还是留下来,并写下字条,希望车主与他联系。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吗?(有)让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这段文字。

  (出示句子,生有感情地齐读,之后继续交流)

  生:我觉得作者很负责任,当他发现反光镜碎了以后,没有自顾自往前开,而是往回走了五六十米。

  生:我认为作者勇于承担责任,当他发现小红车的车主也违反规定以后,还是主动承担了责任。

  师:你从哪儿读懂这层意思的?

  生:因为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超出停车线说明小红车主人也违规了,毕竟应该说明我把责任承担起来了。

  (生相机圈点)

  生:按照规定,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事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带着这份由衷的敬佩之情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读得很投入,众热烈鼓掌)

  (评: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此处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教者充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新课标)。因此,一个诚实的,严于律己的我的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

  师:就是这么个夜晚,作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希望车主与他联系。同学们,假如你是小红车主人,当你看到这张字条时,你会怎么想呢?

  (喃喃自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很热烈。)

  生:这是一个多么诚实的人啊,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能主动承担责任,真让我敬佩!

  生:虽然我的车子被撞坏了,可这位先生对我那么尊重、信任,这是多么让我感动啊!

  生:我的车子超出了停车线,也违规了,可这位车主把全部责任承担起来,他的品格多么高贵,我一定要谢谢他!

  师:是啊,刚才同学们说的,正是小红车主人所想的。所以,事隔三天,他主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请同桌分角色练读打电话部分。

  (评: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将学生引入文中,境里,发挥情境的感染效应,深化了学生对我的高尚品格的理解。设计巧妙,效果显著。)

  (生同桌分角色读)

  师:请两个同学合作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进行适当评价)

  师:读了这一次对话,有什么问题吗?

  (评:学贵有疑,有时侯课堂上教师的主动出击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生:作者把小红车的反光镜撞碎了,为什么小红车的主人还要感谢他?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读第二次对话。

  (生自由读,思考)

  生:小红车主人自己也有错,但作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这使小红车主人很感动,所以他要感谢他。

  生:小红车主人觉得作者是个诚实的,值得敬佩的人。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次对话。

  (生选择角色读)

  师:让小红车主人感动的仅仅是这张字条吗?

  (出示第三次对话,男女生分角色读)

  (评:文章至此,高潮凸显。教者进一步激疑、点拨,将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更加引向深入。)

  生:使小红车主人感动的是作者那诚实的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它是最珍贵的。

  (师板:比金钱更珍贵。)

  生:小红车主人觉得作者的诚实和对人的信任是很珍贵的,比金钱更重要。

  (男女生再一次完整的分角色读对话)

  师:在对话中,我再三地表示歉意,让小红车主人深深地体会到我的'诚实及对他的信任,而小红车主人所说的发自内心的话更让我感到他对我的信任。

  (师生接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这则感人的故事学完了,相信你对诚实和信任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下来。

  (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把阅读后的想法写下来,是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倾吐的需要。通过这个训练,相信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融合了学生头脑中的相似块,牢牢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了。)

  (生思考,练笔,指名交流,师相机评点)

  生:诚实和信任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朋友,我一定要拥有它们。

  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以诚实和信任为基础。

  生:诚信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生:有了诚和信,任你走天涯;有了诚和信,伴你事成功!

  生:诚信+毅力=成功

  师:同学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讲得多好啊!确定,诚实和信任是人生幸福成功的重要基石,愿大家也能和作者一样,拥有他们。

  (布置课外作业:1、把自己最喜欢的关于诚实和信任的一句话写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好朋友。2、搜集身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还可以上网读一读今年高考的作文。)

  (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来自于生活实际,诚信真的这么重要,这么有感召力吗?课后留下一两道实践性作业题,体现了教者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许比课文更具说服力,而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空间学习语言,进行语言的实践。益处多多,自然不言而喻。)

  [板书]

  诚实和信任

  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得多。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

  备课资料:水体的自净能力

  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过程。水体自净可以发生在水中,如污染物在水中的稀释、扩散和水中生物化学分解等;可以发生在水与大气界面,如酚的挥发;也可以发生在水与水底间的界面,如水中污染物的沉淀、底泥吸附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等。 自然界各种水体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这是由水自身的理化特征所决定,同时也是自然界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水的自净功能,就可以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特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研究和正确运用水体自净的规律,采取人工曝气或引水冲污稀释等辅助措施,强化自净能力,是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的途径之一。同时,在确定允许排入水体的污染物量时,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

  水体自净大致分为三类,即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它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混合和沉淀等过程而降低浓度。污水进入水体后,可沉性固体在水流动较弱的地方逐渐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悬浮体、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释,浓度逐渐降低。污水稀释的程度通常用稀释比表示。对河流来说,用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表示。污水排入河流经相当长的距离才能达到完全混合,因此这一比值是变化的'。达到完全混合的距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稀释比、河流水文情势、河道弯曲程度、污水排放口的位置和形式等。在湖泊、水库和海洋中影响污水稀释的因素还有水流方向、风向和风力、水温和潮汐等。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指污染质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而降低浓度。流动的水体从水面上大气中溶入氧气,使污染物中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氧化,生成难溶物质析出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环境中,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随水漂移而稀释;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难溶化合物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质微粒,吸附和凝聚水中污物,随水流动或逐渐沉降。

  (3)生物净化,又称生物化学净化。是指生物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工业有机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域后,即产生分解转化,并消耗水中溶解氧。水中一部分有机物消耗于腐生微生物的繁殖,转化为细菌机体;另一部分转化为无机物。细菌又成为原生动物的食料。有机物逐渐转化为无机物和高等生物,水便得到净化。如果有机物过多,氧气消耗量大于补充量,水中溶解氧不断减少,最终由于缺氧,有机物由耗氧分解转为厌氧分解,于是水体变黑发臭。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杯子的设计教学反思01-29

教学设计的反思评价02-06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05-03

台历挂历的设计教学反思04-20

关于语文的设计教学反思04-01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及反思04-05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12-01

《荷花》教学设计以及反思(精选6篇)06-22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