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时间:2024-04-13 11:05:14 炜亮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唐朝后期历史事件。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事件:甘露之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于结局,都是注定好了的,时至唐末,如它之前的诸多朝代一样,陷入了宦官当权的"宿命",此时的大唐犹如在烈火上炙烤一样,全国各处的藩镇割据无法解决,坐拥兵权的节度使,很难受制于朝廷,而居然有皇帝会将护卫长安城的禁军的掌管权交代给阉人,以至于到了皇帝不甘心为宦官所控制,主动联合朝臣发动了宫廷事变,史称"甘露之变"。

  这就是唐文帝,其实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皇权的集中也是随之在进行的,在集权越来越盛的情况下,如果皇帝本人睿智绝伦,是可以以一己之力摆平天下事,比如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励精图治夙兴夜寐,将诺大的大唐帝国就治理的很好。

  可是一旦继承人的能力不足,就很可能出现被他人一拥而上争夺皇权的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宦官与外戚,这两批人作为皇帝最信任的身边人,自然是近水楼台,此时还有一种例外,就是在治世之能臣的情况下,可能情况还会有所缓解,完备的朝廷机制,接触的辅弼大臣都能给皇帝很好的助力,而到了唐朝中后期这些都没有,甚至于外戚都没有特别突出的任务,因此朝政被宦官把持也就不奇怪了。

  当时国家政权掌握在几位大宦官手中,轻言废立甚至弑君杀帝的情况也三番五次的出现,唐文宗在位期间再三隐忍,终于在公元835年联合朝臣,准备诛杀宦官夺回皇权,可惜此时的禁军全然掌握在宦官集团手中,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皇帝觉醒自觉发起的与宦官争夺权力的斗争,可惜未能一举成功,唐文宗在位共14年有余。

  虽然为人仁德,但是自身能力欠缺,对形势估判并不好,在位期间出现了"牛李党争",导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再次被削弱,再加上此次诛杀宦官的行动失败,最后被宦官集团所软禁,郁郁寡欢,最终郁闷而死,太子被废,其弟继位为唐武帝。

  而这场"甘露之变"对风雨飘摇的唐帝国是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可以说是气数已尽无力回天,自始至终再也没能摆脱宦官擅权,直到唐朝灭亡。

  "甘露之变"背景

  "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宫中宦官势力急剧膨胀,其实在"安史之乱"之前阉党势力早就有了苗头。高力士不正是最典型的代表吗?

  唐玄宗在位后期,高力士曾将被皇子公主尊称为"爷""翁",可见其权势滔天,所以世人都说李白狂傲的时候都爱用"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刚开始宦官职权仅仅是存在于后宫之中,后期随着政局的跌宕,宦官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国家政权,一直到唐德宗在位后,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使得唐朝的宦官专权达到了顶点。

  唐朝先是延续之前的府兵制,到后来的因为国财财政,包括税收,人口,以及农业发展需求等等原因,改为了募兵制。

  在唐初及之后的很多年,统治者自身也能力出众,在国家机构上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国家对百姓和土地有牢牢地控制权,所以府兵制一直被很好的执行着,也是这一政策让国家牢牢地掌握军队,在强有了军队的震慑下,才有了唐太宗,武则天时期"万国来朝","四臣服"的局面。

  后来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是要农民承担巨大的压力,战争越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守卫边疆,无人耕种,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离开土地,开始逃亡,从而就有了地主阶级,随着土地的不断兼并,大地主阶级兴起,可中用的府兵越来越少。

  后来募兵制就应用而生,军人就是职业军人,负责打仗,就是职业农民,负责耕种和缴纳赋税,但是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有了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了节度使军阀集团,安禄山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可以这样说到了唐朝中后期,地方的军权拥有者们早就藩镇割据完成,此时的皇帝除了在京畿之地的护卫部队,几乎已经调动不了其他军队,而从唐德宗开始,就愚蠢的将禁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宦官们手中,这无疑是将自己的头放到了闸刀之下。

  从此皇帝的生死就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唐文宗虽然也是宦官所立,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博览全书,越来越想自己掌握权力,所以才策划发动了这一场"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过程

  为什么被称之为甘露之变呢?唐文帝与属下密谋,假称某棵树下昨夜有甘露降临,于是皇帝移驾观看,要知道古代的人可是充满了迷信的,他们认为"天降甘露"是祥瑞之兆,说皇帝贤德什么的,唐文宗想借机把大宦官一举铲除。

  仇士良带领大批宦官来到有甘露的院子,却发现并没有什么,反倒是守卫的兵丁慌乱之间露出马脚,仇士良迅速做出反应派宦官将唐文帝迅速的转移到后宫,然后开始血洗参与"甘露之变"的朝臣,抄家灭门。

  一时间长安城内鸡犬不宁,血流成河。后来朝臣再上朝,一直都有宦官在旁监视,文帝也被宦官所挟持,一旦有政令政见与仇士良不合,就很容易被按上罪名,轻则抄家流放,重则满门抄斩。

  "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甘露之变"后,唐文帝更像一个十足的傀儡,只有皇帝之名却没有皇帝之权,仇士良后来甚至以"谋反"的罪名废掉了皇太子,最后改立唐文帝的弟弟李炎为唐武帝,李炎也是浸淫官场,几番隐忍下才让仇士良选中了他,自己之前的好几位皇帝都是被宦官所杀害,唐武帝即位后才想办法诛杀了仇士良,结束了被仇士良支配的命运。

  "甘露之变"影响

  "甘露之变"之所以未能成功实施,除了唐文帝用人失误,致使自己的小集团内部人心不齐,争权夺利,导致最后风声提前被泄露以外,我们可以看到唐文帝其人太过和善,党争在他眼皮子底下他也无动于衷。

  后来面对太监集团屠杀官员的行为他也无能为力,甚至自己喜爱的太子被废除被杀害,他也只能远远观望,除了他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外,也是整个大唐到了末期的悲哀。

  无论唐文帝如何勤勤恳恳,博览群书,历史始终没有给他搭建好一个很好的平台,他也无力拯救日益衰败的大唐,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只能遗憾薨逝。

  刘昫《旧唐书》这样记载:"而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官,欲尽除之。"唐武帝是特别想效仿先辈,特别是太宗文皇帝,可是本人才华不够没能成功。

  "既误,几致颠危。所谓"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旰食焦忧,不能弭患"这就是对他的评价,即使谋划了"甘露之变",他也没有用对人,被宵小之徒所,最终也不能消弭祸患。

  唐文帝"甘露之变"其实就败在这三点上,自身能力的欠缺,不能很好地预见后果,没有及时果断的处理方案,这一点也引发了第二点,没有识人之明,导致最后一败涂地。

  无论是在计划直接的实施者还是从京城外调集的军队,都没能很好的与宦官集团和禁军所抗衡,最后一点还是在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唐的腐朽最终必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统治者们所做的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

  结语

  "甘露之变"之前,都说是"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当时的朝廷可以说是出于"特务"统治之下,这些宦官原本是皇帝的奴才,最终却骑在皇帝的身上作威作福,甚至到了朝廷官员都不敢议论朝局的地步,甘露之变可以看到皇帝作为整个王朝的统治者所做出的努力。

  虽然它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为后来的唐武帝根除宦官势力提供了蓝本,唐武帝上位以后,先是提高宰相的地位和职权,逐步限制褫夺宦官的权力,然后广开招贤纳士之门,可以算是达到了暂时的中兴,这也是唐王朝的回光返照,一直到唐朝为朱温所覆灭。都是中没能摆脱宦官专政。

  回顾之前的东汉,同样存在有宦官专权,却与唐朝不同,汉朝时期皇帝们长大后依附宦官的力量来从外戚手中夺回皇权,这时候的宦官权势再大,也没有自行废立过皇帝,他们自身很大程度上的富贵荣华都是依附于皇帝。

  可以说是宦官集团联合在与外戚争斗,而到了唐朝就不一样,自从武则天彻底炒出长孙无忌的势力后,关陇贵族可以说很长时间没有再焕发生机,而唐朝皇帝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出身来选择,"子以母贵",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杨家以杨贵妃和作为宰相的杨国忠作为外戚把持朝政结束后,外戚一党更是在唐朝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国家破败不堪,而在唐文帝在为初期"牛李党争",朋党之争党同伐异,进行了大面积的内耗却无人制止,朝中人人自危,没有人才可用导致了宦官大行其道,"甘露之变"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时期谋诛宦官的事件。唐后期,宦官仇士良专权,他们不仅掌握禁军,干扰政事,而且干预皇帝的废立。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死于宦官之手,他父亲穆宗和他本人都由宦官拥立,才当上皇帝。文宗任用郑注和李训,委以消灭宦官的重任。首先拿与宦官勾结的牛、李两党开刀,先后贬逐了李党首领李德裕、牛党首领李宗闵,以及许多牛、李两党官员。835年,文宗利用宦官集团的矛盾,把反对王守澄的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3个权阉驱逐到外地当监军,不久都处死,后来王守澄被文宗赐死。

  835年的一天,郑注奏称,在金吾左杖院的石榴树上天降甘露。文宗令宦官去看,想一网打尽宦官,结果宦官看出破绽,仇士良等宦官急退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宫,派禁军大肆屠杀,外朝军士官吏被杀1000多人,宰相李训及郑注也先后被杀,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更加专横,宦官专权愈演愈烈。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相关文章:

貂蝉的历史事件09-27

古代历史事件03-13

商朝历史事件03-14

提倡玄学的历史事件09-27

【精华】古代历史事件07-05

中考历史-土木之变06-29

家乡之变作文03-07

描述历史事件英语作文06-23

孙皓暴政的历史事件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