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7 20:20:21 晓凤 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通用2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赛跑:

  请看《龟兔赛跑续集》

  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生笑着说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位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位?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呢?

  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已经学习了8个方位。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6.口答: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7.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请你在例1的图标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怎样表示距离呢?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200km?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用1cm表示100km比较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5.口答: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km/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6.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做一做,打开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1)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

  (4)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5)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三、知识反馈,巩固应用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课件出示: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

  (1)犯罪分子1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米。

  (2)犯罪分子2在警察局的( )向,距离是( )米。

  (3)犯罪分子3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米。

  2、做一做,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位置与方向,生活常遇到,

  要想定位置,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距离少不了。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学校建筑平面图吗?自己开始试一试吧!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2

  学习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 例1 例2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圆的认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

  1.找圆

  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形的?

  2.感受圆的曲线特性

  (课件出示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观察,比较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异同点。

  3.用物体画圆

  利用含圆的小物体在之上画圆,并用剪刀剪下来。

  活动(二)

  1.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A.认识圆心

  a.( 将剪好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圆心的概念

  B.认识直径

  a.( 用彩色笔将其中一条折痕描出来)

  让学生观察所描出来的线段,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直径的概念

  C.认识半径

  (在圆上任取一点,并与圆心连接)

  教师介绍半径,并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一条半径。

  (2)认识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小组讨论:在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A.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反馈交流结果,并归纳总结。

  活动(三)

  1.用圆规画圆

  (1)师介绍圆规并示范画圆。

  (2)学生尝试画圆。

  (3)交流画圆的方法和经验。

  (4)思考:圆的位置由什么确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适时点拨

  (1)圆心的概念:将圆反复对折,所有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 点,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的.概念: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3)直径的概念: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4)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

  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同一个圆内)

  (5)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有针脚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把装有铅笔芯的一

  脚旋转一周,就能画出一个圆。

  (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三、测评训练

  1.填一填。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

  (2)()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3)()叫做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条半径、有( )条直径。

  (5)()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2.画一画。

  分别用圆规画出半径为2厘米,4厘米的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同学说一说,好吗?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

  1.定半径;

  2.定圆心;

  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四的第1题。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2.下列句子中那些可以看做单位1

  猎豹的速度是狮子的七分之三。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红花比黄花多二分之一。

  十月比九月节约四分之三。

  3.计算:3/10 +3/ 10 + 3/10 =

  3/10 + 3/10+ 3/10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3/10 + 3/10 + 3/10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10 ×3)

  (3) 3/10 +3/10+ 3/10=9,那么3/10 + 3/10 + 3/10= 3/10 ×3,

  所以3/ 10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3/10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

  跳一下的2/11 ”,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2/11是多少?

  (列式:2/11×3 = 6/11 )

  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出示课件演示。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3/8×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

  A、先约分再计算;

  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比赛:

  第一回合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第二回合

  2、“做一做”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2)能够掌握多种测量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能够说出圆周率小数点7位

  (4)能够了解祖冲之

  (5)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视频、篮球、硬币、瓶盖

  教学过程

  一、讨论探索活动导入

  1、展示实物篮球、瓶盖、硬币

  揭示主题:圆的周长

  2、提问: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4条边相加就是周长,那圆的周长也和它们一样吗?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篮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探索)

  4、提问:圆是没有边长的,它只是一条曲线,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将圆的周长测量出来吗?你们能想几种方法出来?

  5、分享测量的方法

  方法:化曲线为直线、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

  二、了解圆周率

  1、提问:观察一下篮球和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2、提问:有谁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圆周率3.1415926535

  3、大家猜一猜圆周率有多少小小数点?

  (展示祖冲之图片以及圆周率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早1000年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

  圆周率是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这个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3、播放视频:歌曲名3.1415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个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书上,告诉我是什么?

  公式:C=πd或C=2πr

  2、提问: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条件:直径或者半径、π=3.14

  3、例题讲解

  书上第64页例题

  4、做练习题

  (展示ppt)

  课后小结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课后习题

  同样的小组成员,测量一个学校圆形的周长,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圆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公式以及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课题。

  1、口算:2π 9.42÷π 12.56÷π

  2、已知圆的半径是2.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出示场景图: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你们会计算吗?

  课题引入:我们已经学会的圆周长的有关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圆的面积的含义。

  问题:同学们还记得面积所指的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前学过长方形面积的含义是指长方形所围成平面的大小。那么,圆的面积的是指什么?(圆所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问题: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提出办法,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问题:我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度量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也就是割补法,把圆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怎样分割呢?(教师出示场景图)问题:这三位同学是怎样分割的?你知道他们的做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给予肯定。)

  教师拿出圆的面积教具进行演示:

  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个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并写上号数,然后把这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试操作,把学具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第1份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来的半份)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这样就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强调: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的半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这样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你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总结:我们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面积的大小就是:再次强调:

  (1)拼成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2)原来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3)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的长?

  (4)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哪部分?

  (5)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可以写成:S=πr2

  3、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师:我们回头看刚才的问题,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问:这里要求圆形花坛的面积,条件是否具备?我们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cm,它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你能利用内圆好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吗?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圆环的面积我们可以怎么办?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选代表

  回答问题,在黑板上演示计算方法,集体纠错。)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半径2分米。

  直径10厘米。

  (1)先提问:题目只告诉圆的直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样算?)

  (2)强调书写格式,运算顺序与单位名称。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并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如果题目只告诉直径也就先求出半径再按公式S=πr2计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需要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化地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杯子的横截面为什么是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另外,我们在前面也学习了如何求圆的周长,需要注意的是:

  (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前者是二维的概念,而后者是一维的概念。

  (2)求圆面积的公式是S=πr2,求圆周长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补充感知、理解意义

  (1)(出示圆片):那位同学来指一指圆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2)同学们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的面积。

  (3)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板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学生齐读。

  2、比较猜测、探明方向

  (1)提问:猜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下面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是否与半径有关:

  ①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②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互相说说。)

  (3)活动要求:折一折手中的圆片能折出什么图形?

  (4)把16等份圆和32等份圆分别剪开(在黑板上贴出这两个圆),拼成两个长方形,拼好后一起思考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①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面积相等)

  ②课件演示: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什么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像长方形)

  (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

  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a、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你能找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r×r=r2

  齐读公式S=∏r2强调r2=r×r(表示2个r相乘)

  同学们太捧了,学会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

  1、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推导、验证了圆的面积公式,并知道了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你们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2、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1)课件出示例1

  (2)学生独立审题

  (3)教师板演解答过程.

  3、求下面圆的面积r=3md=5cm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核对时,强调要先算平方再算乘法。

  4、判断题(课件出示)

  5、拓展练习:机动题

  小力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六2.4题.

  附: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r×r

  =∏r2

  例1:r:20÷2=10(m)

  S:3.14×102=314(m2)

  答:它的面积是314m2。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钟表

  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计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长,在计算出走60圈的长度。

  师:非常好。那么小秒针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又怎么来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身边的实物引入新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动手量一量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4号圆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设计目的: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

  (设计目的:通过实物投影,向其它小组的同学展示本小组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对比分析

  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自由谈。

  学生发现: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

  2. 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

  (设计目的: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到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顺利得到圆周率的值)

  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3.14。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

  学生自由谈。

  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

  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动手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3.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

  4.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应用你的知识,想办法测量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圆城楼门口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学习上的学以致用,并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9页~第11页。

  课前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利用学具合作探究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此教学目标为指导,为了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课堂上李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利用圆片、卷尺、绳子等学具进行探究,使教、学具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得以体现。

  课堂写真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种自行车图片,学生观察。)

  师:你会选择哪一辆参加我校组织的自行车比赛呢?

  生:第一辆。

  师:为什么选择第一辆自行车呢?

  生:因为它的轮子大,跑得快。

  师:为什么它跑得快呢?

  生:因为它滚一圈的长度长。

  师:对!轮子大,滚一圈的长度也就长。我们把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就叫作它的周长。那么这两款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谁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车轮的周长呀!

  师:你的反应很快。那么如何测量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小圆片及其他学具探究圆的周长吧!

  (学生开始讨论,操作学具,2分钟后,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测量方法。)

  [分析] 李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行车的车轮让学生首先明确“圆的周长”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圆的周长。在学生想到测量方法时,李老师又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她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给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晒一晒你们的测量方法?

  生:我们第一小组先来。我们组是在圆形纸片的边缘标一个起点,然后把它放在直尺上,让这个起点对准零刻度,最后把纸片沿直尺滚动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了。

  师:嗯!这是个不错的方法,但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游泳池,要测量它的周长,我们能把它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圈吗?

  [分析] 让学生操作学具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用事实说明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李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

  生:下面请听一听我们第二小组的方法。我们小组是用绳子绕圆片一周得到它的周长,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绳子绕圆形游泳池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不就测量出了圆形游泳池的周长了吗?

  (说完,大家为第二小组的同学们鼓起了掌。)

  师:大家对你们的方法已经做出了肯定,这个测量方法的确很棒!

  (此时,第二小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就在这时,老师拿出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接着将绳子在空中旋转起来。)

  师:同学们请看,小球走过的路线是什么形状呢?

  生:是一个圆形。

  (这时,教师转向第二组的同学并提问。)

  师:如果想得到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小组的这种绕线测量的方法吗?

  生:不能。

  [分析] 第二小组同学们利用绳子、直尺等学具创设了“绕线法”解决了问题后,李老师再次提出了质疑,这次的问题更难解决,也让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可以把系有小球的绳子放在纸片上,固定一端,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用笔描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然后将这个圆剪下来,再利用之前同学们说的滚动或者绕线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同学们听完后,恍然大悟,都夸赞第三小组的同学聪明,此时的他们心里美滋滋的。)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有创意,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小球的运动方式就好比公园里巨大的摩天轮,如果要得到摩天轮的周长,这个方法还可行吗?

  生:不可行。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测量中也存在误差,数据不够精确,我们还要像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那样,找到一个科学普遍的公式来计算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师: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合作探究吧!

  (同学们通过操作学具,经历测量、填表、计算、观察等活动,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结合教材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分析] 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惑去探究,目的明确,再加上小组合作,合理的分工,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教室里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3倍多一些的关系,也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课后解读

  数学课堂中应用教具、学具,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李老师就是利用教具学具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大家印象中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活跃起来。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4

  学情分析:

  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求比值。相对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想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会运用除法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比的化简的方法;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化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化简比的基本方法。

  进行新课

  1、出示尝试题

  哪杯水更甜?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为一个问题而争论过?今天,淘气和笑笑也因为一个问题而争论起来,大家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淘气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我的水甜。

  笑笑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杯蜂蜜、90杯水,我的`水甜。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到底哪一杯更甜?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

  引导学生联系最近所学,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的关系。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得出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自学课本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2页,看看教材对这部分知识是如何讲解的?

  3、尝试练习

  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2/3:4/5

  1:2/3

  4、学生讨论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怎样化简整数之比、小数之比、分数之比?

  5、教师讲解

  1)、师:化简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而“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意思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要是整数,并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2)、师:一般要化简三种类型的比:即整数之比;小数之比;分数之比,

  整数之比的化简方法:一般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写成分数形式,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约分。

  小数之比的化简方法:一般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写成除法,然后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给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把它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要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

  分数之比的化简方法:一般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写成除法,再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整数比。化成整数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简整数比,继续化简。

  3)、出示25:100,先让学生求比值,然后化简比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是什么?

  25∶100求比值的结果是1/4,读作四分之一,化简比的结果是1/4,读作1比4.

  (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课本P72

  第1题:小蜗牛找家。

  2、[课件出示]比的化简

  18︰24

  4/5︰7/10

  3.2︰4.8

  3︰15

  3、他们的说法对吗?

  五、课堂作业

  1、课本P73

  第2题和第4题

  2、思考题

  (1)、4﹕8=(4+12)﹕(8+□)

  4﹕8=(4-2)﹕(8-□)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问题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5

  【设计说明】

  《圆环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的教学内容。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环形的本质问题。圆环的面积教学,是通过一个例题来完成的,教材借助插图中的光盘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环,为学生学习圆环的面积作了感性铺垫。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安排了两道相关圆面积的计算题,让学生回顾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接着安排了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内容,让学生更多感受生活中的圆环,产生学习圆环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建立环形的表象,体会环形的特点。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

  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接着让学生自学例2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优化。最后在练习环节设计中,结合直观图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学生联系生活认识圆环,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厘米

  (2)直径8厘米

  2.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认识环形

  (1)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演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2)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环形)

  (4)学生找生活中的环形。

  2.建立环形表象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

  “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教学例2内容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14×(6×6)-3.14×(2×2)

  =113.04- 12.56

  =100.48(平方厘米)

  3.14×(6×6 -2×2)

  =3.14×32

  =100.48(平方厘米)

  (5)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厘米,r= 6厘米)

  2.判断正误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3.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圆环的面积》教学时,我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参与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在直观演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我事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并用硬纸板做了环形进行演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能求环形的面积,但同学们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我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把做环形的过程说出来,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圆环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2.深入钻研教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学生认识环形之后,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练习求圆环面积,总结圆环面积的字母公式,认识到环形面积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大、小圆的半径。这样的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环形,说说你是怎样去做的?

  生1: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大圆,然后缩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心不变,再画一个小圆,最后把小圆剪掉就得到了环形。

  生2: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圆,然后圆心不变,再画一个更大的圆,最后把小圆剪掉也得到了环形。

  师: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哪几点?

  生:都说到了要画两个圆,而且圆心不变,半径大小不同,然后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

  师: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环形的?

  生:光盘、环形垫片等。

  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剪圆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明白了“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的道道,从而更容易了解环形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三、在探究发现中,碰撞学生的智慧的火花

  师:判别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环形?

  师:观察得真仔细!环形的宽度相等。

  师:环形中的阴影部分的大小就是环形的面积。你能比较出这几个环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纷纷作答)

  师: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生1:环形的面积与环形的宽度有关。

  生2: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面积有关。

  生3: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有关,所以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半径有关。

  (这位学生博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师:判断题中其余三个组合图形不是环形,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1:这些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生2:不管是不是环形,只要是从大圆里剪去小圆,要求剩下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上面的教学中,探求新知,其实就是在圆的面积基础上求圆环的面积。对一些学生来讲,解决它不成问题,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校对、归纳公式的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断闪出智慧的火花。数学教学,如果找准了起点,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就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让学生始终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6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及多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已经能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对事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立体思维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热爱生活。

  2.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完成新知构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的面积计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让学生猜测和运用小正方形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 剪刀 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 圆形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2)已知半径怎样求半圆的周长?

  2.建立圆的面积的概念。

  (1)感知圆的面积的大小。

  师拿出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问:大家看这两张圆形纸片,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师明确:圆的面积有大有小。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

  师指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区别圆的面积和周长。

  指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之间用手摸一摸,指一指:哪儿是圆的周长?哪儿是圆的面积?

  学生操作后,师生共同明确: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一周的封闭曲线的长;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因此,设计了摸一摸、指一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的同时,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着重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对比和强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减少差错。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度量,猜想圆的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的面积,(课件演示度量过程)观察后得出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师: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是无法通过度量得出的。

  2.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过渡: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通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动手操作。

  (1)组织学生分别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然后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

  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

  (2)讨论: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把圆平均分成32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④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呢?

  (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观察、汇报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

  ①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结合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原来圆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S圆=×r。

  因为C=2πr,所以S圆=πr×r,S圆=πr2。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7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按折扣和成数进行计算,并能领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创新”和“关注生活,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旧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固有的学习要求还是应当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对原有教材又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为此,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

  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

  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3.说一说:“八折”和“九折”各表示什么意思?现在你觉得上哪一家店购买比较合算了?为什么?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

  120×80%=96(元)乙商店

  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2)一种电视机原价每台2600元,“五一”期间以9.5折出售。这种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大肚熊:原价120元,打八折;

  天文望远镜:原价528元,打七五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

  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

  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

  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问:如果给你100元钱进这家商店购物,你将如何合理使用这100元钱?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2.你们班共有多少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3.这么多饮料,上哪一家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省?请通过小组合作制订一个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

  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1)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了一成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要多收多少稻谷?

  (2)安华镇某大型袜厂2003年的产值达到了560万元,打算2004年在此基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

  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

  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

  110×90%=99(元)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相当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2)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3,0)——(1,1)——(0,3)——(3,5)——(6,4)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12,11)、(13,0)、(6,11)、(5,10)、(14,5)、(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19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合格率”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难点: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明确合格率含义

  师:春节将近,质量监督局为了保障市场商品的质量,对部分商品进行抽查,合格率高的产品质量高,合格率低的产品质量低。

  师:合格率是什么意思?

  生1: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2: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数占送检产品数的百分率。

  课件出示: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数占送检产品数(依次出现)的百分率。

  2、揭示课题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合格率

  3、情境提问

  师:请看罐头抽查情况(出示P41情境图)

  请生说说图中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哪个牌子合格率高?

  生2:甲牌合格率是多少?乙呢?

  师:这里的合格率是指什么?

  师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抽查总箱数百分率

  二、解决策略(方法探究)

  师:要解决这道题,先要知道甲合格率和乙合格率,再进行比较,怎样求甲、乙的合格率呢?

  1、尝试解题

  ①甲合格率求法

  请一生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全班交流。

  ②乙合格率求法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草稿本上计算

  点拨:当学生解到50÷60=时,师请生停下笔,想一想,不能直接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时,我们应怎么办?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分数转化为小数(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

  全班交流。

  ③解答:

  全班交流比较两种合格率求法,答题。

  2、小数、分数化成的百分数的方法。

  ①回顾例题计算

  (课件依次出现教师引导的问题)

  =

  =

  43÷5050÷60

  分数如何转

  化为分母为

  100的分数

  再转化为百

  分数

  ≈0.833

  =

  小数怎样转化

  为百分数?

  化为百分数?=

  =

  =86%=83.3%

  师:分数怎样转化为百分数?

  生交流。

  师:看,能直接通分为;而不能直接化为分母100的分数,就先化为小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转化为百分数,怎样转化呢?

  生交流。

  ②试一试:

  课件出示:将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独立完成,请三生板演。

  全班交流反馈。

  ③小结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A、师:(边说边划)请观察:0.875=87.5%

  0.333=33.3%0.833=83.3%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将小数扩大了100倍。

  生2:将0.8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变成87.5,再加上%。

  生3:把0.83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再加上%,就化成83.8%。

  B、课件出示:口答:将下面小数转化为百分数:

  0.250.1231.4

  C、师:我们会将小数转化成百分数了,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小数是怎样转化成百分数的?

  生说,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小数在后面加上%

  百分数

  ④小结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师:观察这些题目==86%,==8%,想一想,分数是如何转化成百分数的呢?

  学生说,

  师相机板书:分数

  分母为100的分数

  ⑤拓展:百分数如何化成分数小数呢?

  生交流,师板书:

  去掉%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

  百分数

  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约分分数

  课件出示:你能行:将分数化为小数

  92.3%=0.923150%=1.5

  将百分数化为分数

  30%==12.5%===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42“试一试”

  师:成活率是指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成活率成活棵数总棵数

  生独立解题,全班交流。

  2、说一说:用大豆榨油,出油率为85%,榨出豆油170千克,求大豆的质量。

  ①师:出油率什么意思?

  出油率出油质量大豆质量的百分之几

  ②生列式计算、反馈

  ③师追问:如果已知出油率和大豆质量,怎样求出油质量?

  生口答

  ④师生小结:在等量关系中,已知其中任两个量,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小结提高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完成板书)合格率就是合格箱数占抽查箱数百分率,成活率就是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率,出油率就是出油质量占大豆质量的百分率。

  师:生活中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交流:及格率、出勤率、发芽率、正确率……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探究

  有一堆体育用品,其中排球占总球数的45%,再放入16个篮球,排球就只占25%,那么这堆体育用品中有多少个排球。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在后面加上%

  分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

  百分数

  先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约分分数

  合格率=x100%

  成活率=x100%

  出油率=x100%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20

  一、说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物体位置,今天对于位置与方向的复习,进一步回顾了方向与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们具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总结能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回顾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位置的方法。并总结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回顾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2)逐层练习、及时反馈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

  (二)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设置情景

  1、投影出示台风照片。

  ⑴同学们对这个例题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

  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

  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三)知识反馈,巩固延伸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图略)

  (以警察局为观测点,找出三个犯罪分子的位置)

  2、连连看

  3、填空(找出物体的位置及方向和距离)

  4、完成书上练习。

  (四)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的位置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银行储蓄凭证。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

  (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

  (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利息。

  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

  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师: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00×2.25%×22)2000×2.70%×23)2000×2.70%比较三个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

  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4、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

  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1)、王大爷在2009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10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22

  【学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使学生把各类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性的建构知识。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结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变式练习,运用对应思想,数行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让学生在“联”中求“变”,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与方法,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4、计算:王叔叔2007年买了2000元国债,定期三年。三年国债的利率为5.4%。由于买国债可以免交5%的利息税,王叔叔可以免交利息税多少元?到期时,王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和灵活的数学思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结构更加明晰,思路更具条理性,也再次突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五)综合练习:

  1、方方说:“书价是30元,书店给打了九折。”毛毛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50%。”园园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3 ”丁丁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5倍。”请问他们各付了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并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比,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不同层中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23

  设计说明

  1.教学中注重用迁移法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有效重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扇形和圆的关系入手,借助知识的迁移来了解扇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弧、扇形、圆心角的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动画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注重课件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件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圆规、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个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

  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6-0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7-0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6-0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范文06-0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06-0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学设计06-2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04-0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篇06-03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