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背知识点

时间:2022-07-04 11:45:27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必背知识点15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必背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必背知识点15篇

生物必背知识点1

  一、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必背知识点2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d)]。

  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

  =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

  =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

  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1)×6。

生物必背知识点3

  遗传和变异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_,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_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必背知识点4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生物必背知识点5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注意:凡是能直接与外界联通部分的液体,就不是体液。如: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泪液、汗液、尿液都不是体液。

  2、体液的'组成:

  注意:上图箭头表示体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不是物质交换关系。另外,如需进一步学习组织水肿成因,只需回复红色关键字即可。

  3、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正因为细胞无论是向外界排出废物,还是从外界汲取养分,都需要进过内环境,所以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生物必背知识点6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习技巧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生物必背知识点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密度

  [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易错警示(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易错警示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1)“J”型曲线②数学公式:N=Nλ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tt0

  (2)“S”型曲线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J”型曲线“S”型曲线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再生能力——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注意:凡是能直接与外界联通部分的液体,就不是体液。如: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泪液、汗液、尿液都不是体液。

  2、体液的组成:

  注意:上图箭头表示体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不是物质交换关系。另外,如需进一步学习组织水肿成因,只需回复红色关键字即可。

  3、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正因为细胞无论是向外界排出废物,还是从外界汲取养分,都需要进过内环境,所以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1、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进行物质交换。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相对恒定而不是绝对不变)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常见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激素、脂类、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气体分子、尿素、尿酸、氨、血浆蛋白、抗体等。而载体、血红蛋白、胞内酶则为常见不是属于内环境成分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

  2、(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神经调节快、时间短、作用范围小。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联系:体液调节受神经调节的影响。

  4、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生物必背知识点8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性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具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也就是只能从(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W)中枢(能听、说、读,不能写)

  谈话(S)中枢(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H)性语言中枢(能说、写、读,不能听懂)

  视觉(V)性语言中枢(能听、说、写,不能读懂)

生物必背知识点9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生物必背知识点10

  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二倍体。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多倍体。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一倍体。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生物必背知识点1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生物必背知识点12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4.无性生殖对植物的意义:使植物能适应不同环境而保证生命和物种的延续和发展。

  5.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有一个芽眼,是因为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生物必背知识点13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生物必背知识点14

  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生物必背知识点15

  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_细胞,从一次_成时开始到下次_成时为止。特点:_期历时长

  动、植物有丝_程及比较

  1。过程特点:

  _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_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_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有丝_区别

  前期:植物由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_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从外向内凹陷缢裂。

  真核细胞_三种方式

  1。有丝_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_受精卵的_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_特殊的有丝_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3。无丝_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

【生物必背知识点】相关文章:

生物必背知识点12-26

生物必背知识点01-17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05-24

生物必背知识点(15篇)12-27

生物必背知识点精选15篇12-27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2篇11-17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2篇)11-17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1篇11-10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1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