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时间:2022-06-29 23:05:03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5篇)

  上学期间,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5篇)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2

  1.细胞周期概念真核细胞的x式有几种

  2.有丝x个时期的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各个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及DNA含量的变化

  4.植物细胞有丝x动物细胞有丝x区别

  5.无丝x特点无“丝”指什么哪些细胞通过无丝x方式形成新细胞

  6.细胞分化的概念

  7.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8.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9.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

  10.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1.癌细胞的特征

  1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恶性肿瘤的预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3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4

  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解惑]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3)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易错警示动物激素化学本质的归纳

  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1)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促激素、生长激素

  ??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7、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8、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主要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毛细血管等。

  9、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10、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5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6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7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8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如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如右图所示),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9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0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⑵、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二、应会知识点

  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⑵、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1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2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3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4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CO2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

  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

  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极冻原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

  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5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相关文章: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12-07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8-24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12-14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2-26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2-19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大全12-14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08-21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2-27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3-31

高二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