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知识点

时间:2022-04-11 16:40:24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会考知识点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会考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会考知识点大全

  生物会考知识点1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生物会考知识点2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种。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能量),与呼吸作用参与。

  2.利用:

  ①多次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时老组织受损)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缺少时新组织受损)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生物会考知识点3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5、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生物会考知识点4

  1.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7.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听觉和平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生长素的作用

  19.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听觉形成的过程

  生物会考知识点5

  无机物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体缺乏表现:缺水10%,生理紊乱;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参与上述2的`作用)

  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血红蛋白:Fe2+骨骼:Ca2+ 【缺钙,肌肉抽搐】PO43-磷脂的组成成分、Mg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Zn多种酶的组成元素、I甲状腺素的原料)

  b、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苏丹III(橘红色)

  生物会考知识点6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生物会考知识点7

  一、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二、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3、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种皮保护细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菜豆种子(子叶两片),没有胚乳;玉米种子(子叶一片),(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植物更高等,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杉、侧柏、银杏和苏铁)种子裸露,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是裸子植物。其它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都是被子植物。

  4、种子萌发所需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干瘪的种子或胚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胚已经死亡)也不能萌发;(正在休眠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5、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细嫩的茎、叶和芽组成,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初中生物会考备知识总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

  1、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液功能:①运输氧;②运输养料;③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④吞食病菌;⑤调节体温。

  2、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3、心脏的结构

  上面心房左心房:连肺静脉

  (连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四个腔下面心室左心室:连主动脉

  (连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心脏房室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瓣膜,只能向心室开

  生物会考知识点8

  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生物会考知识点9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细菌中类似的解旋酶很多,都具有ATP酶的活性。大部分的移动方向是5′→3′,但也有3′→5′移到的情况,如n′蛋白在φχ174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复制形的过程中,就是按3′→5′移动。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在DNA复制中起作用,是以一条单链DNA为模板,将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形成链与母链构成一个DNA分子。

  3.DNA连接酶:其功能是在两个DNA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如果将经过同一种内切酶剪切而成的两段DNA比喻为断成两截的梯子,那么,DNA连接酶可以把梯子的“扶手”的断口处(注意:不是连接碱基对,碱基对可以依靠氢键连接),即两条DNA黏性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据此,可在基因工程中用以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与DNA聚合酶的不同在于:不在单个脱氧核苷酸与DNA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4.RNA聚合酶:又称RNA复制酶、RNA合成酶,作用是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边解放边转录形成mRNA,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结构。对真核生物而言,RNA聚合酶包括三种: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Ⅱ转录mRNA,RNA聚合酶Ⅲ转录tRNA和其她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

  5.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具有三种酶活性,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作为重要的工具酶被广泛用于建立基因文库、获得目的基因等工作。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7.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植物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事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8.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工程的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用胰蛋白酶将取自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分散成单个的细胞,然后配制成细胞悬浮液进行培养。或用于细胞传代培养时将细胞从瓶壁上消化下来。

  9.淀粉酶:主要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和肠腺分泌的肠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10.麦芽糖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麦芽糖酶和肠腺分泌的肠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11.脂肪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和肠腺分泌的肠脂肪酶,可催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脂肪形成脂肪微粒后,有利于脂肪分解。

  12.蛋白酶:主要有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链。作用结果是破坏肽键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3.肽酶:由肠腺分泌,可催化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14.转氨酶:催化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氨基转换过程。如人体的谷丙转氨酶(GPT),能够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从而形成丙氨酸和a—酮戊二酸。由于谷丙转氨酶在肝脏中的含量最多,当肝脏病变时谷丙转氨酶就大量释放到血液,因此临床上常把化验人体血液中这种酶的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5.光合作用酶:是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

  16.呼吸氧化酶:与细胞呼吸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17.ATP合成酶:指催化ADP和磷酸,利用能量形成ATP的酶。

  18.ATP水解酶:指催化ATP水解形成ADP和磷酸,释放能量的酶。

  19.组成酶:指微生物细胞中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葡萄糖的酶。

  20.诱导酶:指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合成的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乳糖的酶。

  生物会考知识点10

  1.停止光照,C3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O2固定进行,C3还原受阻

  2.停止供应CO2,C5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3还原进行,CO2固定受阻

  3.突触传递的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自分泌什么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

  5.细胞膜的`功能由哪三点?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

  6.婚姻法规定不能结婚的近亲指什么?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7.为什么酶促反应的水浴温度为37度?酶的活性最适应

  8.生命调节的特点是什么?神经与激素共同调节

  9.DNA四种单体的中文名称?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

  10.画出DNA一个单体结构简图,并标上各部位名称

  11.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遗传变异

  12.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13.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14.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多样性和适应性

  生物会考知识点11

  5.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它们的区别是身体内有无由脊椎组成的脊柱。

  6.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注意预防血吸虫病主要是消灭中间寄主钉螺)、线形动物、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

  7.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恒温、卵生和哺乳类(胎生、哺乳、恒温)。

  11.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

  自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

  生生论—生物只能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

  宇宙生命论—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于其他星球。

  化学进化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美国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实验证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12.多数学者公认的.有关生命起源(即化学进化论)的大体过程: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小分子,再由有机小分子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最简单的的原始生命。

  13.生物是进化的证据──化石。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生物化石表明,生物总的进化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A、地质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B、地球上各界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前寒武纪时期(距今6亿年左右)──细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时期(距今5.44亿年)──高等的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裸蕨类植物、鱼类、蕨类和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时期(距今2.45亿年)──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时代;(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时期(距今6640万年)──被子植物、哺乳类和鸟类时代、人类时代。]

  1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15.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工选择是在人为条件下对生物进行的选择。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

  16.人类的起源:树栖森林古猿→树栖类人猿祖先→类人猿;

  树栖森林古猿→地面人类祖先→人类。

  生物会考知识点12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生物会考知识点13

  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9.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10.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1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12.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13.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1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1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生物会考知识点14

  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生物会考知识点15

  1、原核生物的种类

  蓝色细线织(支)毛衣

  即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2、微量元素

  铁猛碰新木桶

  FeMnBZnMoCu

  3、八种必需氨基酸

  方法一

  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

  方法二

  姓赖的好色(赖、色),笨笨的.(苯、丙),头上光光的(亮、异亮),苏嫁刘(苏、甲硫),赊了(缬)。赖、色;苯丙;亮、异亮;苏、甲硫;缬。

  4、色素层析

  (从上到下)胡黄ab

  5、植物有丝分裂

  前中后末由人定

  (各期人为划定)

  仁消膜逝两体现

  (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

  赤道板处点整齐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

  姐妹分离分极去

  (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

  膜仁重现两体失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6、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两反应,

  (光反应、暗反应)

  光暗交替同步行;

  (光反应为暗反应基础,同时进行)

  光暗各分两不走,

  (光反应、暗反应都包括两步)

  光为暗还供氢能;

  (光反应为暗反应还原C3化合物提供氢和能量)

  色素吸光两用途,

  (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

  解水释氧暗供氢;

  (分解水释放氧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氢)

  ADP变AT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能转变成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

  (在光反应的基础上进行暗反应,先固定CO2再还原C3)

  二氧化碳由孔入,C5结合C3生;

  (CO2由气孔进入,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化合物)

  C3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又需氢;

  (C3化合物的还原需要酶、能量、还原剂氢,经历多步反应)

  还原产生有机物,能量储存在其中;

  (C3化合物被还原生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C5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不曾停。

  (C3化合物被还原,分离出C5化合物,继续固定CO2)

  7、减数分裂

  性原细胞做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

  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匆;

  姐妹道别分极去,再次质缢个西东;

  染色一复胞两裂,数目减半同源别;

  精质平分卵相异,其他在此暂不提。

  8、碱基互补配对

  DNA,四碱基,A对T,G对C,互补配对双链齐;

  RNA,没有T,转录只好U来替,AUGC传信息;

  核糖体,做机器,tRNA上三碱基,能与密码配对齐。

  9、遗传判定

  核、质基因,特点不同。

  父亲有,子女没有,母亲有子女才有,基因在细胞质;

  父亲有,子女也有,基因在细胞核;

  基因分显隐,判断要细心

  无中生有,此有必为隐;

  显性世代相传无间断;

  基因所在染色体,有常有X还有Y,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难逃,是X隐;

  父病女必病,是X显;

  传儿不传女,是伴Y;

  此外皆由常。

  生物会考知识点16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二.生物的分类:

  (1)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三.生物圈:

  1.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无机自然环境。

  包括两个要素:所有的生物和无机自然环境。

  2.生物圈的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包括: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适应:生物的生存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

  比如:

  ①、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的散失;

  ②、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

  2)、影响:生物的生存也会影响环境。

  比如: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

  六.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狱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其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为它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3).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狱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八.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如果把一个植物细胞看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工厂”,则这个工厂的“围墙”和“门卫”相当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工厂的“管理和调控部门”相当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工厂的“动力车间”相当于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工厂的“生产产品的车间”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九.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也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与植物细胞相比:人和动物细胞都没有细胞壁,其细胞质中也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

  3、人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功能上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也与呼吸作用有关。

  2、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

  十.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1、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2、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4、那些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5、组织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8.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对生物的遗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而由小长大。

  10.细胞分裂过程;

  ①染色体的变化:细胞分裂前已复制加倍,分裂时平均分配,分裂后两新细胞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11.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12.分生组织的细胞通过分裂,一部分分化形成保护组织、疏导组织和基本组织,另一部分继续保持分裂能力。

  十一。第三节单细胞生物

  1、草履虫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2、草履虫的:

  ① 、结构: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②、生活环境: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中。

  ③、形状:像倒转的草鞋底,全身布满纤毛。

  ④、形态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

  ⑤、运动方式:纤毛的摆动。

  ⑥、食物: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⑦、生殖: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

  ⑧、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⑨、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3、常见的单细胞动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小瓜虫、喇叭虫、带藻、甲藻等。

  十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1、多细胞植物体大多是由多种器官组成的。

  2、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3、绿色开花植物是常见的多细胞植物。

  4、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与植物的营养有关,都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

  5、人体的结构层次:

  6、人体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7、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十三。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常见的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狂犬病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肝菌病毒等

  2.按寄生生物来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结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2)生活: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

  (3)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其他生物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生物会考知识点17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无机盐离子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动植物体内重要糖类、脂质及其作用

  1.糖类C、H、O组成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阳光

  2.脂类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类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作用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结构通式: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分子式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功能:

  ①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即酶

  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⑤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由C、H、O、N、P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生物会考知识点18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

  (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3)两个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等的影响。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生物会考知识点19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和信息库。

  ⒉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⑴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一定,一般成对出现。

  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例如,当一个婴儿的体细胞中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就会导致先天性裂唇。

  染色体的成分主要是有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⑵DNA与基因

  DNA分子上面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二、人的性状和遗传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眼睛的大和小;眼皮的单和双;兔子的白毛和灰毛。

  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是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单位。

  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在显性基因存在时所决定的性状表现不出来。如AA、Aa都是显性性状,aa是隐性性状。

  三、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⒈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先天性聋哑等。

  ⒉优生优育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遗传咨询的目的是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四、生物的变异及其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⒈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⑴家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和四眠;

  要经过四个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⑵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时期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如蚊、蝇、蜜蜂等。

  ⒉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⑴蝗虫的幼虫经过五次蜕皮;要经历三个发育时期:受精卵→幼虫→成虫。

  ⑵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如蟋蟀、蟑螂、蝼蛄等。

  ⑶灭蝗虫、菜粉蝶等昆虫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时期。

  ⒊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其中前三类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用来构建植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生物会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生物会考知识点01-14

生物会考知识点15篇12-13

生物会考知识点汇编15篇12-13

生物会考知识点集锦15篇12-13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08-04

高中会考生物知识点总结11-24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1-07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01-06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精选【五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