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

时间:2022-06-25 21:57:14 重阳节 我要投稿

重阳节的习俗(集锦15篇)

重阳节的习俗1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

重阳节的习俗(集锦15篇)

  人们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熟出笼,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所以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在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重阳节的习俗2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重阳节的时候要喝菊花酒,还要佩戴茱萸。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一个道士在外地游学。一天,道士突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你快些回去让家里每人都缝制一个香囊,再装上一种叫茱萸的.植物,然后佩戴在胳膊上。这一天,你还要带着全家躲避到高处去,喝点菊花酒。”桓景听了,赶紧回到家乡,并全部按道士的话去做了。到了重九这天,桓景家中的鸡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则因听了道士的话,避免了这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到重九这一天,人们便借登高、喝菊花酒来免除灾祸。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现在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边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作为老年人的节日受到大家的关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重阳节的习俗3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这里没有山,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无法感受“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的意境,可这丝毫没有减退我们上海人对重阳节的兴致。在大大小小的糕点店里,都摆满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阳糕。社区里也组织开展重阳节的活动。这次,我校欢乐团队的主题也是重阳节。在我乡下的外婆家,那儿的重阳节才叫热闹呢!到那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开始登高。这么多人一起爬山,别提多有趣呢!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每当此时,我都要打个电话给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祝他们节日快乐,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明遗产,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去不发霉才怪呢!”突然,一个念头清晰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暖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凉,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爷爷奶奶的家……

  小鱼暖手袋被我用一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又在盒子四周围上了金丝带。傍晚,

  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礼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去。我坚信爷爷奶奶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我们一起欢度。

重阳节的习俗4

  山东民间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双层中夹以枣栗之类果品,单层枣栗插于面上,有的还插上彩色小纸旗,谓“花糕旗”,有的上安两只面塑的羊,取重阳之象,谓“重阳花糕”。

  花糕既是节日食品,又是节日赠品,济南以东地区,重阳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胶东地区叫送菊花糕;济南以北地区不仅送糕,而且还送秋冬应用的衣物;济南以西地区,尤其是邻近河北省的一些县市,重阳节要请女儿回娘家吃花糕,故有“女儿节”、“女节”之称。

  山东威海一带,老一辈人将农历九月九称为“九重阳”,民间在这一天要喝菊花酒,“花糕”和“菊花酒”,图的是一个口彩:“糕”、“高”同音,含高寿之祥;“酒”、“久”同音,寓长久之意。

  除此之外,酿菊花酒,还是生活之需。酿酒的前期工作是从农历六月份开始的,一般到农历的腊月,酒即酿成,由于此酒色泽淡黄,俗称黄酒。老威海过去有黄酒馆,一般到了重阳节,很多市民都喜欢到酒馆喝上一杯黄酒,黄酒有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深受大家的喜爱。

  在山东,重阳节亦有“老人节”之称,节日期间慰问老人,组织老年人举行文体活动和旅游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在威海当地,过去逢重阳节时,家里如果有老人的话,就要在家门口挂上一个纸灯笼,有长命百岁的寓意。

  历史上,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又称重九、九日。重阳之称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日已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菊花节”。

重阳节的习俗5

  登高

  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起源于狩猎。远古时代,人类以狩猎为生,他们钻森林、爬高山,以猎取野物。此外,重阳节以后就是霜降了,人们争先恐后在霜降之前上山采药、挖野菜。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登高的习俗。

  插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插茱萸是为了辟邪。唐代,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经很盛行了。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为怀人之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节已经很盛行插茱萸之俗了。

  茱萸是一位中药,又名“越椒”或“艾子”,有驱虫祛湿、逐风邪之效,能消积食、治寒热。

  赏菊

  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也是菊花盛开之时,除了登高以外,也适合饮宴赏菊。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痴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奉为“九月花神”。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唐代人过重阳节宴饮友人、赏菊的风俗。

  此外,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李清照的《醉花阴.九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均有重阳节赏菊风俗的描写。

  祭海神——妈祖

  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升天之日,沿海和台湾地区都要祭拜妈祖。妈祖,名林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生前是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封号。湄洲岛的妈祖庙成为海神祖庙,是祭祀海神的中心。

  吃重阳糕

  重阳节饮食以吃糕为最,此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称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则称花糕。重阳糕是用面粉蒸制作,以枣、栗子、肉为作料。

  饮菊花酒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能用来做成重阳节的饮品。民谚曰:“九日重阳,携酒登高。”这里的.酒就是菊花酒。据说古时候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门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起用来酿酒,于次年的重阳节才可以开坛饮用。菊花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气之效。

  据传说赏菊以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此外,重阳节的一些娱乐活动有围猎、射柳、放风筝和举重阳旗等。

重阳节的习俗6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习俗7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2、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6、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的习俗8

  登高

  重阳节里人们有登高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有个叫恒景的人,为了帮助村民铲除妖魔,苦练本领,等到妖魔九月九出来的时候,他请村民登高避祸,自己与妖魔战斗,后来用宝剑将妖魔扎倒在地。后来,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祸,形成了登高的习俗。

  赏月

  深秋时节,寒气袭人。在万花凋零时,唯有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这段日子里,那大而纯的美容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无不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观赏。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开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黄色的,因此,古代诗人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黄色的、金色的,还用“黄花”代菊花。《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这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故时至今日,也有人称菊花为“黄花”。特别是菊花又叫“节花”,谓在重阳节而开的意思。

  2重阳节习俗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3重阳节登高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树木园登高。

  到了树木园,看见门口停了很多车,连道路了都足足排满了一公里。园内人更多,山上、路上、草地上全是来登高的人,有的.是一家人一起来,有的是和朋友一起来,还有的是组团一起来。

  我们从竹园开始向上登,一路上风景可真美,路边长满了各种各样青翠的竹子:有紫美人竹、观音竹、毛毛竹和凤尾竹等。我在“龙头竹”下照了相,妈妈和“妈竹”合了影。

  我们继续向上登,一路上又见到了面包树、槐树,还闻到了柠檬树的香味。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了。这时,一个三岁多的小弟弟跑到了我的前面。顿时,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并且与一起登上山顶的姐姐合影留念。然后,我们快活地跑下山去,一路上看见许多人还在奋力向上登。

  重阳节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这个重阳节真令我难忘!

重阳节的习俗9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登山祈福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清明节)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上巳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享宴求寿

  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有现存文献记载的最早见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节的习俗10

  金黄的树叶离开了树梢,在空中如蝴蝶样飞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黄,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点缀,渐渐的,秋天的韵味浓了起来。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节到了。我踏上了家乡的路。往日泥泞的小路。如今还十分亲切,路旁的景物依旧。只是觉得更添了一份愁绪。因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

  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重阳节的习俗11

  你们一定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处、喝菊花酒、插茱萸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呢?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美丽的传说,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瘟魔,他只要一出现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生病,甚至有的人还会死亡。

  有一位又高又壮的年青人叫恒景。恒景见自己的父母病倒不起,就下决心去找一位武艺高强的人为师。过了几天,他听一位老人家说“在一座陡峭的小山上,住着一位武艺高强的仙长......"恒景一听高兴极了,于是他爬山涉水、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几天后恒景看见一个小房子,他想:“我要找的师傅大概就住在这座小房子里吧。”于是他就上前敲那扇门,那位仙长打开门说:“你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把我感动了,所以我就收下你这学生了,不过你一定要勤学哦!”

  一年,二年,三年......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恒景的武艺也一年一年地变高了。师傅对恒景说:“你的武艺已经非常地高了,你可以下山除魔了。”恒景走之前,仙长送给他了一些茱萸和一杯菊花酒,还有一把降妖剑。

  恒景下山以后,那天正好是农历九月九日,他等瘟魔出来。瘟魔一下子就闻到了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气了,就顺着香气走了过来,不一会就发现了恒景。瘟魔说:“我们比试一下武艺吧。”只听恒景干脆地说:“比就比,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他们打了五十个回合还是没比出胜负,最后恒景趁瘟魔不注意一剑刺死了瘟魔,为民除了害。

  你知道重阳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了吧,人们为了纪念恒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12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饮食习俗

  第一,重阳要饮“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第二,是吃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习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第三,是吃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习俗13

  增城当地有春(清明)秋(重阳)两祭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人们会带着祭品到坟地祭祀祖先,怀念已故的亲人。增城人重阳节祭祖,其祭品、祭式等与清明节大体相同,在重阳节期间,一些机关、团体、学校等还要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到革命烈士墓祀革命英魂,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移风易俗,重阳节又成为“敬老节”,20世纪80年代末起,增城各级政府、社团在重阳节前纷纷举办敬老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送医送药、为老人免费体检等,形成美俗良风。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成了人们重要的节日活动。增城人也习惯于是日登高“转运”,寓意步步高升。青少年登上高山放风筝取乐,小孩子则买风车“转运”。老干、民政等政府部门也组织老人登高。

  从20世纪80年代起,增城当地重阳登高的习俗越来越盛。为防止发生山火,公安、林业等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登高严禁携带打火机、火柴、炮仗、烟花等火种上山,对未开放的山头严禁登山。如今已开放并可登高的景点,有派潭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增江的`焦石岭等。

  增城当地农村,在重阳节还有蒸糕的习俗,这是取“糕”与“高”同音,寓意小孩快高长大,将来步步高升。当地人蒸糕,是先将大米浸泡一晚,再磨成米浆,加入糕种、红糖,经一晚发酵便可上笼蒸食,米浆发酵得越好,蒸出来的糕越大,质量越好。

重阳节的习俗14

  重阳节的6大习俗

  1、重阳习俗之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的农俗现象,被称为“晒秋”。如今,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每年九月九,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进入晒秋旺季,并会举办隆重的晒秋节。

  2、重阳习俗之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九月初九,正是天高气爽之时,最适合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重阳习俗之吃重阳糕

  在民间,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4、重阳习俗之赏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九月初九的冲重阳节,当然少不了赏菊的习俗。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古时重阳节,各地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5、节日重阳习俗之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汉代已见,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6、重阳习俗之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6大习俗的好处

  1.登高望远

  爬山对于老人来说虽然对体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却不失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爬山可以促进骨骼系统的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物质代谢;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降低紧张感和疲劳,提高睡眠质量;有益心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和减少心血管疾病;改善呼吸系统,提高肺活量,加强新陈代谢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消化,使胃肠道蠕动加强,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以及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另外,爬山还可以起到减肥对作用。但是,重阳节老人爬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患有关节病的人群要避免,同时备好常用药物。

  2.赏秋

  重阳节的赏秋是一大习俗,很多南方城市还有晒秋的习俗,通常是去户外、乡间欣赏秋季的美景。

  通常所说的“悲春伤秋”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悲秋又被称为秋季抑郁症,通常表现为心情不好、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活动力下降、睡眠不好等。

  首先,赏秋可以抒发不良情绪,缓解紧张情绪,减少精神上的抑郁情况。

  其次,赏秋增加了人体接受日照的时间,有利于调动情绪,减少疾病的发生。

  3.赏菊花

  其实赏菊花不仅可以看到秋季的美好,同样也是一种精神养生。在欣赏菊花的同时还可以食用菊花,如菊花茶、菊花粥等。

  菊花有疏风、清热、平肝、降火等功效,所以秋季发生的咽喉痛、感冒、上火、食欲不振等情况,可以食用菊花。另外,闻菊花的香味还有助于改善头痛、乏力和精神紧张的功效。

  4.饮菊花酒

  饮菊花酒被古人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有祛灾祈福的意义,甚至将菊花酒称为长寿酒。

  传统的菊花酒是采用菊花、糯米、酒曲等酿造而成,有养肝、建脑、明目和延缓衰老的功效。而不同配方所制成的菊花酒对人体的功效也不同。

  首先,利用菊花、枸杞子、麦冬和糯米所制成的菊花酒,除了有养肝明目的功效之外,还可以补肾益精。适合调理中老年人出现的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视力模糊和迎风流泪等。

  其次,新鲜的菊花酒常常用菊花捣汁,用黄酒冲服。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甚至还用于治疗阑尾炎。

  5.吃重阳糕

  重阳节又被看作是敬老节,所以民间常常会制作重阳糕老孝敬老人,糕点中富含多种养生食物。

  重阳糕也称为花糕,其中除了糯米粉之外,还添加了粳米粉、瓜子仁、赤豆、核桃仁、绿豆、果脯、红糖和黄酒等。

  首先,重阳糕中包含了多种食物,食物多样化,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多种营养物质。

  其次,其中包含的坚果仁、红豆、绿豆等食物,不仅可以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同时还有补血、补铁等作用。并且,还含有膳食纤维,不必担心食物过于精细对肠道不利。

  但是,重阳节中老年人食用此糕点有多种禁忌,高血糖则要避免多吃或含糖分过多的,高血脂、冠心病、消化不良等人群都需多加注意。

  6.插茱萸

  自汉代开始重阳节插茱萸便成为一种习俗,茱萸为一种中药,《本草纲目》中认为茱萸气味辛辣芳香,而性温热,有驱寒驱毒的作用。所以,重阳节插茱萸有除恶气、御寒等作用。并且茱萸还有暖胃燥湿等功效,是六味地黄丸成分之一。

  所以,重阳节这一天除了按照习俗插茱萸之外,不妨制作茱萸酒或饮用茱萸茶,有补益肝肾和健脾胃等功效。

重阳节的习俗15

  济南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而济南过重阳节的方式比较特别,除了登高、饮菊花酒习俗外,还举行柿子会、吃菊花糕、过女儿节的习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柿子会

  老济南的重阳佳节民间活动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庙会,曾称柿子会。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盘道两旁,处处摆着成筐成筐的鲜红柿子,顾客随手挑拣,摊贩忙着过秤、收钱,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人们在柿子会上还能买到柿饼、牛心柿和被人称为“喝蜜”的小柿子,以及当地的其他土特产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红枣、石榴、鸭梨等等干鲜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济南人重阳登高的首选,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门牌楼为中心,南从唐槐亭处一直排到山脚,甚至跨越经十路一直迤逦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中,不如趁着金秋十月,带着家中的老人外出游玩一番,不仅献了孝心,还锻炼了老人的身体、颐养了老年人的身心。

  3、饮菊花酒

  从前,千佛山南侧有一处赏菊崖,一到秋季,遍地金黄,赏心悦目。清风吹来,阵阵香气。相传,古人喜欢于重阳佳节在此饮酒赏菊。济南这一酒俗由来已久。老济南的重阳酒俗,除了登山赏菊饮酒外,人们讲究喝用菊花酿制的美酒。菊花酒,是流传千年的济南名酒。据古籍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关的济南重阳食俗,还有菊花糕。据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记载:“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称重阳糕。相传,它的古老制法为以面粉和糖酥为饼,上粘菊花叶。古人在重阳节吃糕,图的是糕字的吉利谐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发大财。近代以来,济南人时兴食用重阳枣糕。

  5、女儿节

  老济南的.重阳节和当地的一项婚嫁风俗有关,曾经称为女节、女儿节。到了重阳节这天,嫁出去的闺女要吃花糕,即娘家制作的重阳糕。因闺女的住址不同,它有两种吃法。家住济南以东的,娘家给出嫁的闺女送花糕;家住济南以西的,接闺女回娘家吃花糕。有些人家还在重阳节这天的早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说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谐音,借以表示家长对儿女幸福成长的祝福。

  重阳节的起源

  古代典籍《易经》认为,数有阴阳之分,而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为两阳相重,故称“重阳”,亦叫“重九”。古人认为,九是数之极,物极必反,由盈而虚,由盛而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就需要举家出游,登高望远,避灾消祸。久之,重阳就成为游玩赏秋的节日了。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重阳节习俗11-24

重阳节的习俗11-16

重阳节的习俗06-20

重阳节的习俗饮食09-13

广州重阳节的习俗12-14

重阳节的习俗故事12-15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12-15

广东重阳节习俗07-19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01-27

各地重阳节的习俗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