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6-23 10:16:44 教师 我要投稿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学会思考的目的。

  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会面对问题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是啊!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识,学生就会很快的把我们教过的知识“还给我们”。 因此,让学生经历思考,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重视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朱育文)。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习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读后,掩卷反思。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教师,“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因为成就感是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教师要“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

  话语平实,却句句珠玑。大师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迸发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曾几何时,一说到上述问题,显得都特别抽象、特别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论,呆板到如同教科书上的`印刷体。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一直践行,教育就是“教书”,学生就是生产“分数”的机器。曾几何时,也有不少教师“杞人忧天”,不断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浅尝辄止,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大师就是大师,非常有远见。“学生是具体的,教育并不抽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作为教育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更应有学生,因为孩子们是鲜活的、具体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最近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这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的后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差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最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常自我反思,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才能学会创新,才能获得自我提高,从而去争取做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崇高教育理想、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人,继而去自我反思,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的意识。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而接近他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促进他们主动思考,思考得越多就越热爱。对于现在的小学生,体育课是他们放松心情的课堂,相比较来说较多学生喜欢体育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和自身懒惰问题抗拒体育运动。因此,我们教室应该通过一些小技巧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更加喜爱我们的课堂。

  细细品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个站在教师的各个角度获取经验的学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一百多条建议层层递进,让我阅读之后犹如醍醐灌,对于教育学生的理解更上一层台阶。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她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当学习困难的'学生跟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它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对于体育学科,那些肢体不够协调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就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教育,及加倍的关心和耐心,以呵护它们幼小的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提到教学中的“后进生”,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大段大段的言语要表达,而且大多是抱怨。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把‘后进生’的转化看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那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是如何阐述的呢?

  他认为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而且在他们所读的书籍和所遇到的事物就当经常让他们发现是使他们感到惊奇的赞叹的东西。因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并且作者还举了一个他教过的让他远难忘的学生,这名学生叫费佳,这个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

  作者于是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这本习题集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解答这些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费佳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明白:这些故事就是习题,并且他慢慢认为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再后来,费佳渐渐地成绩赶了上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他从来没有一次给学生补过课,他只教学生阅读和思考。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的做法与他是相差甚远的,我们通常是认为这些后进生,只能以本为本来要求,所以在辅导时,我们总是默写词语,背诵课文,做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可结果仍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收效甚微!看了苏霍姆林斯基介绍的方法后,我恍然大悟,我所做的,只是表面工作而非像他那样从根本解决所谓的“后进生”的学习困难的根本。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到第二十八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发表一下感想吧。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苏氏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46条关于教育日记的建议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实践中写教育日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因为记录的基础是观察,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用心观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捕捉到细微的教育现象。写教育日记就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教育日记,并做到一辈子都在坚持。他重视对学生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实,我们上完课后,也经常和同年级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有时交流得也挺热烈,只是都没有记录下来。常常也会发现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有趣的举动、一个灿烂的笑容时不时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一些感慨,但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编一串美丽的项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在第一节,苏氏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书中也提到了教师的语言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不仅要多看书,还要把书中获得的启示用到实践中,那才是真正的看书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这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事一本关于如何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手册,这本书得到了我的共鸣,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莹老师《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又回到了过去的一段记忆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也让我想到了大班毕业时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宝宝时,孩子们抱着亲爱的老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孩子们哭着走进幼儿园,哭着毕业,但是两种哭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一种陌生与无助,后者是感激与不舍。这所有一切的改变是三年来老师温暖的怀抱,无私的爱换来的幸福。

  书中还提到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每位教师应该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次,我烫了一个新发型,走进教室,孩子们很新鲜的围着我转了半天,都说老师好漂亮呀,比妈妈还要漂亮,这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孩子们雀跃围着我,讨论着新发型,小手摸一摸卷发的感觉,说一说新发型像什么。我们开心了一整天,忽然觉得和孩子们单纯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们要带给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寻找美,发现美。

  爱,不在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相处的品质有多高。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以前我很怕读教育名著,书中一些专有名词、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常常让我晦涩难懂,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却不同,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苏霍姆林斯基他非常理解第一线普通教师的工作甘苦,因而他提炼出一般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容易遇到的100个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100条建议,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谈作者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而又深受启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的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提高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而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本书,单单看目录,就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其中很多问题不正是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吗?究竟如何解决,迫不及待去书中一探究竟。

  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每条建议所谈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完之后真的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问题,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常常感到手忙脚乱,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时间不够用......时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后,好像突然明白了,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容。正如本文中所举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的公开课非常成功,问他用了多久时间备课时,他说一辈子,但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是15分钟左右。听完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后,细细想来,真的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一直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学习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那就能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快速解决,不用再临时抱佛脚。虽然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我们更希望打有准备之仗。读书,终身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读书,学习他人的智慧,就是在节约我们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_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03-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8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4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0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9-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