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立木为信

时间:2024-04-19 10:21:07 芊喜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典故:立木为信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立木为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立木为信

  立木为信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意义

  这个典故的核心意义在于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商鞅通过“立木为信”的方式,成功地在民众中树立了信誉,为后续推行新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说明,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顺利实施各项政策和法令。

  在现实生活中,“立木为信”的精神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们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对于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来说,诚信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保持诚信,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立木为信”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值得传承和发扬的诚信精神。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成功和组织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诚信原则,以诚信赢得信任和尊重。

【历史典故:立木为信】相关文章:

商鞅立木为信的历史典故06-27

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05-31

历史典故:商鞅南门立木06-02

历史典故:商鞅南门立木07-02

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06-21

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06-22

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06-29

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02-20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