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

时间:2022-06-10 04:02:03 冬至节 我要投稿

冬至的习俗15篇

冬至的习俗1

  冬至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15篇

  1、祭祀

  冬至节也被人们称为冬节、交冬。我们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在古代来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要知道冬至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一种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习俗。

  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主要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现在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人们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注意事项

  1、冬至注意事项之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冬至注意事项之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冬至注意事项之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冬至注意事项之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冬至的习俗2

  苏州冬至吃什么

  冬至夜,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祭祖、祭灶,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们不但要吃百味馄饨,吃用米做的糍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团子。还要喝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

  冬酿酒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阳酒是要冬一夜的',当代商人套用了这一俗语,把冬阳改成了冬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于是也就有了冬酿酒的说法。旧时的苏州的冬阳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苏州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所以有一个说法就是“冬至大过了年“。由于宋代以后浙江东阳当地的酿酒名声远播,加上元代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正归来。伴虎西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东阳酒,常饮、入药俱良”,才把两种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于是我们才看到古代吴地文人常作“冬阳酒”,其他地区文人常写作为“东阳酒”。到了日本占领后,民间又常作“东洋酒”(误以为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

  馄饨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团

  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古苏州人过冬至

  早期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已经难以考证,但沈建东说,最迟到宋朝,苏州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现苏州人过冬至

  如今的苏州人流行喝冬酿酒吃团圆饭。

  说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国通行的是“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的做法,但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沙佩智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也有苏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团”。沈建东介绍,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

  如今,喝冬酿酒、吃团圆饭已成为苏州城里人过冬至夜最鲜明的标志。沈建东说,“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冬至的习俗3

  冬至的饺子对我们北方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一个传统的习俗,要包饺子祭祖、上坟。这是对土生土长的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地方的风俗!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也许对我们这一代来说,还是记得的冬至要吃饺子,还得给祖上去送纸钱。可是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来说,会是那么的陌生,怎么不叫人淡忘呢!

  记得小时候,父亲跟哥哥一起去上坟,都是一大家子人一块。有大娘家的大哥、二哥、三哥、我家的大哥、二哥,我叔家的两位哥哥一块,还有就是一个大家族里的哥哥们,一块浩浩荡荡,排成一支大队伍,很是威风。有挎着篮子装纸钱、香火、还有蜡烛。有端着传盘的,上面有饺子,菜系、还有水果。在那支上坟的队伍中,始终缺少女孩的身影!记得的小时候,多想跟着哥哥们一块,去上坟,还看满天的嫣红。

  那时不懂的女孩子,为什么不让去祖上的墓地,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去那种场面。在那里有男孩子最自豪的尊严,记得童年里,我们跟着哥哥们走到离墓地很远的地方,偷偷地躲在那里,看哥哥们放烟火,过年还可以放烟花跟爆震。那时的心里总想,为什么我不是个男孩呢!回家跟父母怄气,虽然从小父母把我当男孩子养,性格跟男孩一样的,可那种场合还是不允许我们这些女孩子去的。那只是男孩子的一种祭祖的方式,女孩在祖上永远是不认可的,奶奶说:“去祖上就会给家里带来灾难。”那时不懂灾难的含义,只知道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不一样的。也许只是一种封建思想,女孩从降生就不会认可为家族里的一员,只有一种姓氏留给女孩,按上一个美丽的名字,等待一个成熟的早晨,就会踏着晨曦而翱翔。

  事过那么多年,从没用心去想这件事,记得长大以后的日子里,哥哥们都成家了,我跟母亲一块去过几次,到祖上去上坟,也充当个男子汉,来恭敬的给老祖先们烧些纸钱,那是一种很自豪的心情,那时我问母亲,女孩子不是不让上坟地吗?母亲是个很开通的老人,只是微笑说:“你不是也来了吗?”这是存在心里的愿望,女孩子永远是一个过客,永远是门前的河水,总会流向大海,总有离开那块土地的时候。

  今天很冷,用下午的时间去看望父母,听母亲告诉我:“明天是冬至了,你回来吗?”我知道,明天我不会回来的,因为今天我就关了半天的门,为了给母亲送药,才回到家里。遗憾的是不能陪母亲一同来分享冬至的饺子,那顿芳香的韵味,我是不会陪母亲分享了。知道冬至又来到我的门前,叩响冬的大门。那一句叮嘱的母爱,告诉我冬至要吃饺子。当我踏着晚霞的余晖,离开母亲的家门,看见那些拿着东西来上坟的人们,让我把回忆!寄到很远很远......

  在东北的几年里,忘记了那些上坟的事!因为离开这片土地,远离亲人与故土,可那一盘冬至的饺子,总有它馨香的含义,在用满满的情怀,倾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习俗。

  远离祖坟,也远离上坟那段往事!只有用快节奏的步伐,踏着城市的灯火,而埋葬那段往事。从少女时代走往充当母亲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事情!总有让我怀念家乡,上祖坟的一幕幕,那是一种祭祖的荣耀,也是对故土的一种爱护。总是用那一盘滚动的饺子,书写一段历来的习俗!

  冬至也有另一种新意,就是“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中华先民把“冬至”视为过年,是因为古时候冬至节的风俗活动有类于过元旦(大年)节,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的时候,我们还记得那段充满欢心的日子,冬至还在你的心间吗?

  在东北流传——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俗称“捏耳朵”。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北方进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九天数一九,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东北数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寒冷并不可怕,那是季节对自然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季节的一次过度,每次的节日,总包含更心有的意义。在冬日的枝头摇曳,那段枯黄里的馨香,散发饺子的香醇,留恋你想家的眼神!在家的门铃中摇响,那份思念的亲情!淡淡地很纯、很亲切。

冬至的习俗4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 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 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

  【吃汤圆】

  在冬至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习惯。长辈会趁着“碎息儿”(温州方言,意为“孩子”)吃汤圆时进行家教,比如“吃了汤圆就要大一岁了”,劝孩子要更听话,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 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 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节】

  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还天愿】

  有些人家在冬至这一天还举行“还天愿”仪式。在年初所许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实现了,都必须在这一天还愿。所以温州人评价一个人懒惰、干事情有精无彩时,会用“还愿”二字来讽刺,如“你这个人怎么干事情还愿恁,一点劲也没有”。

  这 “还愿”也叫作“百家愿”,意思就是还愿时要端出“百家米”来还。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来凑成,这样才证明还了一百个心愿。但这“百家米”从哪凑呢? 据说,冬至这一天,讨饭的乞丐最吃开,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米可当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价将乞丐的米买来作祭拜还愿之用。

冬至的习俗5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莆田人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对其重视的程度不亚于春节,而且经过代代相传,莆田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文化。莆田人是从冬至的前一夜就开始过节,凡外出者这天要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

  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团聚搓汤圆成为一项重要活动。“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在古代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现在人们还会把冬至当做一个节日来过,而非是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北方会有吃饺子等习俗,南方会吃米团等习俗,还有些地区会在这一天祭祖。冬至同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节日的气氛已经慢慢变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一种民族文化将慢慢消失。

冬至的习俗6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鹿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除了吃饺子,还吃什么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个不成长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的习俗7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山东威海、天津、北京等地冬至都要吃饺子,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其实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有典故的,到底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这时正值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

  他一到家,登门求医者便蜂拥而至。可是张仲景心里老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冬至到了,他让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

  他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现在,河北地区及全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冬至吃饺子“的说法。娇耳汤”之恩。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其实冬至是纪念张仲景。至今冬至节气仍是非常重要的。

  冬至吃饺子——吃什么馅的饺子最好?

  这个时节吃什么馅的饺子可有讲究。专家表示,羊肉大葱馅的饺子最适宜在立冬吃。

  北方有俗语:“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的侵袭。所以冬至节气到来,也即意味着人们可以吃一些阳性的东西来增加热量,比如温性的牛、羊肉。北方有冬至这一天吃饺子的传统,要论各种馅料哪种最适合冬季进补,羊肉大葱馅无疑是上上之选。

  按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不过,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况,则不宜过度食用温热食物。要判断“上火”与否,一些小症状有提示作用,如舌红、舌苔黄或黄厚、黄腻、口唇干燥、咽干咽痛、口渴、口疮、鼻流黄涕、便秘、烦躁易怒等,有这些情况时最好少吃或不吃羊肉馅饺子,以免火上浇油。当然,是不是上火还是医生的诊断最可靠。

  对于老人来说,吃的饺子最好以素馅为主,而且不宜多吃。年轻人在吃肉馅饺子时最好不要喝太多凉的饮料。其实,煮饺子时,粮食中除含有碳水化合物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它们也会流失在汤里。所以,吃饺子最好把汤也一起喝掉。

  上面已经为您介绍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以及冬至吃什么馅的饺子最好,那么接下来,小编继续为您介绍羊肉大葱水饺的做法及煮饺子的技巧,想要在冬至煮成一锅不粘皮的饺子,请往下看。

  冬至吃饺子——羊肉大葱水饺的做法

  原料:羊肉750克,猪肉250克,面粉600克,清水360克,大葱4棵、盐、料酒、老抽、花椒水、橄榄油、香油、饺子馅调料,姜末。

  做法:

  1、制作饺子馅的秘密武器,花椒水,提前用开水把花椒泡上,凉后即可用;

  2、羊肉馅,买羊肉时让店家给绞好了,羊肉猪肉混合一起,也把大葱给绞里面了,回家就省事多了,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筋,边搅拌边添加花椒水,这样做出来的.馅汁多鲜嫩,还没有膻味;

  3、把姜末、料酒、调味料、老抽、香油、橄榄油和盐,放入馅中,搅拌均匀;

  4、面粉中放清水,和成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挤子;擀成面皮;包入馅,做成饺子;锅中加水,水开后放入水饺,中间点两次凉水,煮熟即可捞出享用了哈。

  冬至吃饺子——五窍门饺子不粘皮

  第一招:民间关于煮饺子有几句俗话:“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敝锅盖煮皮”。这几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100℃,把露出水面的饺子皮“蒸”破而馅却还有熟,并且汤色浑浊不清。若是敝开锅盖煮,蒸气会很快散失,水温只能保存百度左右,饺子随滚水不停地搅动,均匀地传递着热量;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盖煮馅,蒸气和沸水能很快将热量传递给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采用该方法煮出的饺子,皮不容易破,汤色也清,饺子既不粘,又好吃。

  第二招:水烧开后放进适量的盐,待盐溶解后,把饺子下到锅里,再盖上锅盖,不用翻动,不用点凉水,直到煮熟。这样煮出的饺子,不粘皮,不沾锅,剩在锅中的饺子也不会发生粘连。

  第三招:在煮饺子水烧开之前,先放入一些大葱尖,水开后再下饺子,这样煮出的饺子不易破此,也不会粘连。

  第四招:为防止饺子粘锅,和面时可加1个鸡蛋。另外,如果想让肉馅熟得快些,可以在水里加些醋。

  第五招:如果是吃剩下的饺子,想留做下餐吃的话,最好拿个大点的碗装上冷水,然后把饺子一个个放在冷水里过一下,之后摊开放在盘子里,稍倾可随你怎么放,都不会粘了。

冬至的习俗8

  苏州冬至节的习俗

  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早期苏州人过冬至是挂祖先画像,然后祭拜祖先。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冬至习俗最重要的一项是祭祖、祭灶,那么苏州冬至习俗吃什么?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过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

  冬至习俗吃冬酿酒

  冬至吃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习俗吃羊肉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冬至里羊肉馆一天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冬至习俗吃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冬至习俗吃馄饨

  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虽然后来历法变更,冬至不再是新年的开始了,但这冬至“过年”的习俗传承了下来。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苏州冬至习俗。

  拜冬

  苏州在宋朝时就形成了过冬至夜的习俗,那时候,家家都要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或“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拜冬的习俗已经淡出了苏州人的生活,但一顿丰富的冬至夜饭是必不可少的。

  吃冬至夜饭

  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冬至夜媳妇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家家挂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吃酱方

  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冬至吃什么好

  冬至吃什么养生好,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那么冬至进补吃什么好呢?冬至的食物很多,小编为您提供几个菜谱。

  羊肉炖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炒双菇

  [配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

  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与乌鸡等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猪蹄筋10%,鸡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绍酒30g,生姜10g,葱10g,食盐5g,清汤适量。

  做法:将牛膝洗净浸润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适量,上笼蒸约4小时,待蹄筋酥软时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时,剥去外层筋膜,洗净;火腿洗净后,切成丝;蘑菇水发后,切成丝;生姜、葱洗净后,切成姜片、葱段;将发胀后的蹄筋切成节,鸡肉剁成2cm的方块。将蹄筋、鸡肉放入蒸碗内,把牛膝片摆在鸡肉的面上,火腿丝和蘑菇丝调合匀后,撒在周围;姜片、葱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绍酒、食盐、清汤,调好汤味,灌人蒸碗中,上笼蒸约3小时,待蹄筋熟烂后,立即出笼,拣去姜片、葱节,调味后即成。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山药鱼片

  原料:鱼肉片400-600g,山药20-30g,青萝卜200g,葱丝、姜丝、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压成细末;鱼肉片放人碗中加适量淀粉、精盐,打入1-2个鸡蛋,拌匀后腌约20分钟,投入热油中炸熟;锅中留少许油,烧热后加入葱丝、姜丝,拌炒片刻,加适量水,烧开后加入山药末、炸熟的鱼片、青萝卜丝、精盐,用小火炖约20分钟,加胡椒粉和味精调味即成。

  功效:健脾补肝肾。

冬至的习俗9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冬至的习俗10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的习俗11

  有称:“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但是,当时觉得这条解说并无提供更有权威典籍的资料,所以尚不足信。

  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来,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大家一起进酒肴,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

  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寝却是一岁九祭,分别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岁暮。

  另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寿山,离京城有百里之遥,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

冬至的习俗12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节气冬至的含义及习俗,我们来看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节气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节气的气候特征

  冬至日随即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气的民俗习俗

  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的习俗13

  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四、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五、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养生

  1、精神调养

  冬至的时候人其实是很容易郁闷的,因为天空多数情况下都是灰蒙蒙的,不像夏天的时候总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样的天气就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很烦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一个好心情。

  2、运动保健

  冬至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不要以为天气冷了就可以偷懒,这样是很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锻炼,比如说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都是一个合适的时间,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也是可以的。

  3、饮食调理

  冬至养生效果想要好,饮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比如说一些有营养的羊肉、海参、人参、红枣等都是适合在这个时候吃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只吃这些补品,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要吃,这样搭配起来进补效果会更好,希望大家要记住。

  4、热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方便时可用中药泡脚,这里有个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5、穿衣适温

  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摄氏度,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

  6、常晒太阳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季养生,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冬至有什么讲究

  冬至回娘家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冬至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冬至出门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

  因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天狗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哦。也有说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不过在现在城市中夜晚也灯火通明,人们工作学习也经常夜归,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过在意。

  当然如果能再点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种意外发生,则肯定比夜晚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冬至是鬼节

  有许多人会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鬼节,其实许多有祭祀习俗的节日节气都会被人认为是鬼节,但是为人所承认的我国鬼节只有三个节日:清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般当天都会早点回家,因为天黑的早,阴极之至,故有鬼节之说。

冬至的习俗14

  由于冬至曾经是岁首,故在这天人们总像年节一样,特别关心未来的一年里的早涝和丰歉,占测活动特别活跃,想从大自然中寻求某些征兆,因此冬至习俗之一为:民间占测,看看来年运势如何。

  冬至习俗中的`占测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冬至占测之观测日影 《易卦通验》载:

  “晷如度;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雄县志》也说:“十一月长至,树八尺之表,以验来岁水旱。大地据表之长而中分之,日影中正则丰,不及则旱,过则水。”

  冬至占测之观云 《陶朱公书》载:

  “冬至观云:徐于子时之平旦观之,若青云起,主岁稔民安;赤云主旱,黑云主水,白云主人灾,黄云大熟,无云主凶。”《易卦通验》载:“初阳云:冬至初阳云,出箕,如树木之状。”又:“运送迎日:冬至之日见云迎送从下嚮,末岁大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迎送,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墨者水,白者为冰,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

  冬至占测之观风 《陶朱公书》载:

  “冬至占风……若南风主谷贵,背风主岁稔,西风主禾熟;若东南风、久有重雾,主水,西南风主久阴。谚云:‘冬至西南百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易卦通验》载:“冬至广漠风至。”《饶阳县志》说:“冬至东风,主人有灾;南风,主谷大贵;西风主禾熟;北风主丰年。”《肃宁县志》说:“十一月冬至,其日太已于叶蜇之宫,其侯也,天必应之以风雨,风从南来者为度,风邪伤人者也,民多病;其风夜至者,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

  冬至占测之观晴雨 《农政全书》:

  “十一月冬至,古谚云:明证暗至。(明,晴也;暗,阴也。正,正月也;至,冬至也。)又谚云:“晴干冬至湿渌年”或者“干净冬至邋遢年”。而说相反。谚曰:“干冬湿年,坐了种田。”又云:“热闹冬至冷淡年。”盖吴人尚冬至欲晴,姑也。或云:“冬至晴,年必晴;冬至阴,年必雨。”《农桑辑要》称:“(冬至)有雾主来年旱。”

  看雪 陕西西乡县习俗:“十一月冬至日,向巴山看雪以占来岁丰歉。”江南《嘉定县志》载:“冬至后逢节三戊日为腊,谚云:‘腊雪是被,春雪是鬼。’又主来年丰,杀蝗虫子。”

  看米价 江南《嘉定县志》载:

  “冬至前米价喜长。谚云:‘冬前米价长,穷人男女倒好养;冬前米价落,穷汉/人价越萧索’。”《农桑辑要》云:“冬至前米价长,后必贱;落则所贵。谚云:‘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未价落,贫儿转萧索’。”

  冬至占测之其他 《农桑辑要》云:

  “欲知来年五谷所宜,是日(冬至日)取诸种各平量一升,布囊盛之,埋窖阴地后五日,发取量之,息多者岁所宜也。《广平府志》也有同样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以冬至日数来岁正月朔日。五十者民食足,不满五十日,日减一斗;有余日,日益一升。”山西《猗县志》载:“长至,农人接视麦根,白蕊多则丰穰。”山东《滋阳县志》:“冬至修燧灶以祈寿。”……

冬至的习俗15

  20xx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廿三,星期三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冬至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均杀鸡宰鸭,准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搅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芝麻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崐丝、芥菜丝滚汤煮之。

  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团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邻舍,共庆丰收。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碗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冬至的习俗】相关文章:

冬至的习俗11-05

各地冬至的习俗12-13

冬至民间习俗07-14

冬至的习俗【荐】12-30

冬至的习俗【精】12-30

冬至的习俗【热】12-30

关于冬至的习俗12-31

【荐】冬至的习俗01-01

节气冬至习俗12-22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