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时间:2022-06-01 21:38:23 历史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4篇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1

  1.我们把太监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亲属掌控朝政的局面称作是 外戚宦官专权

  2.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 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他的国号是 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 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 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 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 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 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 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 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 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 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 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 灌钢法的发明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 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战役是 淝水之战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 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 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 光武中兴

  47. 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政权是 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 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 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具体体现是 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 建业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2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政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3

  1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住在茅庐的人是诸葛亮。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军阀割据混战的'表现。不同点:官渡之战赢的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败。

  4三国时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湾。

  5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时的志向是率军南下,统一天下,表现了他的抱负远大、勇于进取的精神。

  6与曹操相关的两大战役: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4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11-0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06-0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08-1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06-0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4篇09-18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1-08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08-09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06-0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知识点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