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鹅散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8 23:39:31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牧鹅散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鹅散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牧鹅散记》教学设计

《牧鹅散记》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语言,学会观察事物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三个语文活动串连;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培养阅读文章,筛选整理相关信息的学习方法。

  2、体会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动画片《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然后引导说:这节课我们轻松而有节奏地上,我们一起把这节课分成三个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来进行,同学们有兴趣吗?好!现在,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陶醉,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展示自己。

  活动一:搜集信息、进入搜集室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搜集文中作者对鹅的发现。要求: 左手拿书,右手拿笔,文中不妨多涉入几个符号:疑问?好词好句﹏﹏陌生字词▲▲对鹅的发现——

  2、检查第一次阅读情况:重点生字词(屏幕展示)

  3、请同学们用“初读课文,我发现了鹅 ”句式概括了对鹅的发现。

  4、学生交流:

  ①生活习性:生活在水塘边;群体生活;队伍相当整齐;

  ②作息规律:吃完食后自动按时回家;认得自己的窝,能对号入座;

  ③孵卵很有趣:占别人的`窝,咬它人一口;对蛋特别感兴趣,把小白碗看作是蛋;喜欢偷别人的蛋。

  ④很懂感情:公鹅、母鹅之间很有感情;公鹅对小鹅很疼爱。

  ⑤鹅不仅不笨,还相当灵巧。

  5、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搜集到了对鹅的发现的很多信息,现在我们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请看大屏幕。(见板书) 活动

  活动二:赏析美点,畅游智慧泉陈先生用他那智慧的笔调,让我们不知不觉喜欢上了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畅游智慧泉,赏析美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旁边写出自己的心得,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美读给大家听。

  2、学生独自圈点批注。

  3、与学习伙伴交流。要求学生在讨论研读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4、在全班交流,用“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因为 ”句式说话。

  ①“白鹅常常三三两两在水塘中结伴闲游,有的喜欢站在塘边梳洗……就是一幅恬静的乡村小景。”因为它写出了一幅动人的乡村美景,而且也写出了鹅的自由自在。

  ②“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写出了鹅的滑稽样。

  ③“公鹅经常昂起脖子,踱着方步,显得落落大方。”因为它写出了公鹅的潇洒大方。

  ④课文第十一段,写出了鹅的机灵。哎呀,老师和你们有同感,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一段,咱们一起来赏析这一段。

  5、播放“鹅偷蛋”的多媒体课件,并配音乐《小天鹅圆舞曲》引导学生重点品味鹅“偷蛋”这一部分。

  ①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引导学生揣摩 “伸”、“碰”、“拨拉”、“钩”等动词的准确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了解鹅偷蛋的过程,进一步明确观察事物要细致。 b引导学生体会“不那么经心”、“眼红”、不介意“、动手”等拟人化手法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②结合这段,请同学们给鹅配一段内心独白,注意鹅的内心活动。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a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b教师示范读,学生评价。 c齐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活动三:拓展延伸,来到创作室 (屏幕显示)请同学们从以下三种方式中任意选择一种方式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1、爱写作的你,不妨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图片)

  2、爱朗读的你,不妨选择自己最为欣赏的一部分配乐朗读。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鹅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4、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赞诵鹅的歌给大家听。

  5、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6、爱探索的你,不妨探索一下生活中的新发现。

  结束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

  牧鹅散记

  生活有规律 不笨

  孵卵有趣味 灵巧 相互有感情

《牧鹅散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提取并整理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2、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大声朗读课文;提2――3个思考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

  1、点学生朗读第1段,找中心句。――(板书)

  2、带着问题默看课文,圈点主要信息。

  问:接下来作者对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默看课文,顺着自然段顺序往下找,作者在观察鹅的时候都有哪些发现呢?

  3、整理、归纳信息

  问: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想不到鹅身上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对于一个不怎么了解鹅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关于鹅的知识啊!一般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科学小品文可能会介绍分类啊、形状啊、颜色啊、生活习性啊、性格特征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对鹅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介绍呢?――(板书)

  生活习性:(喜水;合群;准时作息;守规矩)

  孵卵的情况:

  感情生活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了解鹅的特征。

  问:作者介绍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

  (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板书)

  问:你从哪里找到这句话的?读一下好吗?

  问: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了吗?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先总谈“鹅似乎不笨”,中间部分分别从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方面来说明“鹅不笨”,结尾再总谈“鹅不笨,可以说还相当灵巧”。)

  问:看来在介绍鹅的知识的文字中处处隐藏着“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呢!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吗?

  (作者通过牧鹅过程中对鹅的.观察,运用准确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一一作了介绍,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充分钻研并思考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整理、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作者对鹅那份特殊的感情,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让鹅群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让我们不知不觉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鹅的身上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地方,同时也关注一下你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语段,细细的品味、批注,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准备在全班交流交流。

  重点品:2、3、4、15。

  次重点品:11。

  预设与生成:2、3段适合穿插朗读。学生可能将11中鹅的行为与人类的道德、责任挂钩,设计一段鹅的心理活动,以“毒”攻“毒”。如:鹅为了鹅群的“出壳率”而偷蛋,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之类。

  小结:准确性体现在科学术语,表示程度、范围、先后等关系的副词,时间名词,数字等。生动性体现在拟人修辞,动词,情态副词,与其语调等。生动之处也本着用文学性的语言轻轻松松介绍知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紧扣了学习的重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设计与操作均注重具体考察学生在修辞、词语运用、句意把握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圈点批注与朗读的方法学会品析语言,学习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问: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两年半的鹅观察得多么细致啊,正是基于自己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勇敢的对家乡土话提出了质疑,得出了“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结论,这就是体现在作者身上的十分可贵的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们是否被作者完全说服了呢?你是否想就文中的某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质疑呢?

  问:松江土话称鹅为“鹅呆头”就没有道理吗?作者的看法是不是也值得怀疑?问:对鹅的习性的说明,有没有遗漏?如有,为什么不作介绍?(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交代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这样会不会削弱关于鹅的灵巧性的描述?(作者这样说,正是体现了科学小品文尊重科学事实以及语言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鹅虽然表现出灵巧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是必要的交代。)

  问:作为科普作家的作品,作者写的事情真实吗?科学吗?有代表性吗?

  问: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发现别人习以为常的说法不对,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作者类似的发现吗?

  (结束语:的确,对一件事物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像作者那样,在独到的观察与探索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判断的可信度与科学性,让作者身上的那份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逐渐延伸吧!)

  (设计意图: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体悟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藉以生发学生善于观察、勇敢质疑与探究的科学精神,促使养成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质疑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家庭作业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写在周记本上,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