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之交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3-11-28 09:42:50 兴亮 历史 我要投稿

知音之交的历史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还记得都学过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知音之交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音之交的历史典故

  典故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启示

  知音之交典故源于《史记》中的《吕太后本纪》一文,讲述了汉武帝与乐府诗人张骞之间的交往故事。

  故事中,汉武帝对乐府诗歌十分欣赏,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一天,汉武帝召见张骞,想请他为自己写一首诗歌,但张骞并没有按照汉武帝的要求去写,而是用了一些古老的汉语词汇,让汉武帝很是费解。但当张骞吟唱起自己的诗歌时,汉武帝才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两人之间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知音之交并不一定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的人,而是能够相互理解和欣赏对方的人。当我们遇到一个能够与自己共鸣的人时,不妨尝试去倾听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不要过于迎合别人的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知音之交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06-29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07-03

知己知音的历史典故06-28

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06-26

鸡黍之交的历史典故06-24

患难之交的历史典故04-25

管鲍之交历史典故06-26

生死之交的历史典故06-29

刎颈之交的历史典故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