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随笔

时间:2022-04-03 03:03:03 教育 我要投稿

教育的随笔

教育的随笔1

  本周末,我给瑞瑞的妈妈打电话,瑞瑞的妈妈说本周回家他很不高兴,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俊俊小朋友撩他,推他一下,大家就没有评他当友爱小天使。诸如此类的事情他讲了很多,总而言之都是别人不好,同学错怪他,他不愿意再到校了等等。当他的妈妈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把实情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俊俊碰他一下的时候,他很生气,就把俊俊的牙膏、润肤膏都挤出来了,生活老师跟他说俊俊碰你其实并不完全是恶意,有时是想跟你玩,可你却误会了他,你这样做俊俊会伤心的。可瑞瑞却说:“他打我,我就应该还回来。”原来他把小朋友之间的碰撞都想成了打,怪不得最近同学们都在悄悄地躲着他呢?当我把这些都说给家长听的时候,家长很惊讶,因为孩子在家里只说了事情的一半,并且说的都是自己的理。他妈妈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和阿姨是朋友,有时没有原则地护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的`个性。而且当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教他“打回去”。他们认为孩子将来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社会,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宽容退让,容易造成他形成软弱怯懦的个性,无法做到自强自立。所以,让孩子具有反击精神,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让我想起来很多跟他有同样想法的家长。

教育的随笔

  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应怎样改变这种观点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平时所受的欺负,无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没有严重的伤害,父母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用“打回去”的方式进行反面强化。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让他体会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小朋友应该团结友爱,和气相处。我的观点是,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出发,尽可能地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教孩子宽容待人。有些人希望孩子受到欺负时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我们应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教育的随笔2

  教育,不是只有爱心就够,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中,王晓春老师点评100个小学教师提供的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读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似乎走在熟悉的行径,自己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不禁一次次自问,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

  一、教育的智慧来自于不断地反思

  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思想者。一名教师如果不断地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并寻根究底地思考,就会不断地产生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会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书中《这个班主任到底怎样当》的案例中,老师叙述自己的班级经常上学期好好的,下学期却闹翻了天,得出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善良,因而困惑班主任该怎么当?王老师第一次的回复是给这个老师出了几招,其中最触动我的是这个班级之所以会如此,是自己动脑筋不够。建议老师到学生中征求学生意见,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做法。这个老师再次回复,却是为自己找推脱的理由,王老师直言不讳:您这种思维方式令人担忧,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弄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别人,这样如果形成习惯,会严重阻碍您业务水平的提高。之后第三次回复,这个老师的思路是漂移的,镜照自己,深觉作为一个老师,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完场自己眼前的任务,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同时不自我谴责,而应该对自己进行冷静观察和分析,多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才称为拥有教育的智慧。智慧源于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习惯思考,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学会研究

  书中《找骂》这个案例令人心碎,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因为得不到妈妈的爱,便故意在教室里制造各种契机,目的就是为了要各科老师骂自己,看见老师骂自己,就好像妈妈还在自己身边一样。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恐怕是很多老师始料不及的。每一个老师都领教过这个孩子,却没有人去研究他,因为大家没有研究的习惯,而是更习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然而,批评并不是一种研究方式。

  “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王老师的话字字敲在我心。在平时的教育中,遇到问题时我会提醒自己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并且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思考着,实践着,明白了要想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案例,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三、教师的智慧来自家校双方的合作

  在《指导家庭教育,教师义不容辞》一文中,王老师说,指导家长,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甚至不是你做没做的问题,而是你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拒绝指导家庭教育的老师并没有剩下力气,恐怕正相反,他们会更劳累。穷与应付,疲于奔命,被动之极。他主张家长开成“专题指导”型的。班主任少说那些应试主义的话,给家长讲讲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是正经。要少说空话,多支招。

  家庭教育真的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增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但实际中不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这份责任来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教。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必须勤学善思,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只有我们自身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和实践水平了,我们指导家长才能游刃有余。但我们不能去埋怨家长不会教育孩子,而是要去指导他们如何教育孩子,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家长地全力配合和信任。让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

  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拥有教育的智慧,也就是要拥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态度,反省的能力,实践的技巧,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育的随笔3

  爱是什么?

  意大利的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在他的《爱的教育》中,为我们描绘出理想的爱的世界。带着对永恒的人类课题的`思考,我跟安利柯一起跋涉,探寻爱的真谛。100个故事,涉及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无不浸润着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正如泰戈尔所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夏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使我走入孩子们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是饥寒交迫得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是孤苦无依得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露,是心灵枯萎的人跟到情感的滋润.

  爱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是没有止境的,并不只是局限于某个角落,某个地方或是某个狭小的范畴。

教育的随笔4

  现在每每看到小学生背个大书包,沉甸甸的,心也似乎沉重起来了。想想我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印象中只有两本书:语文和数学。晚上根本没有作业,在学堂里也只知玩乐,我的童年是在快乐中度过的。那时候的我们没有考大学的理想,因为村庄里多少年了就没有一个大学生。

  快乐的童年,无形中也葬送了我们的未来。因为这个世界的设计者都希望走在社会高层的人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人。童年的世界只有绿绿的田野,快乐的小伙伴,没有应试的负累。当我读到《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时,我真的为宝玉叫屈,他的理想也不是应试,而是生活的快乐自由。此回写道:

  贾政因又说道:“你提宝玉,我正想起一件事来了。这孩子天天放在园里,也不是事。生女儿不得济,还是别人家的人;生儿若不济事,关系非浅。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但我想南边先生性情最是和平,咱们城里的孩子,个个踢天弄井,鬼聪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搪塞就过去了;胆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给没脸,一日哄哥儿似的,没的白耽误了。所以老辈子不肯请外头的先生,只在本家择出有年纪再明学问的请来掌家塾。如今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顢頇了事。我想宝玉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

  这一段话难解的'有两个词踢天弄井和顢頇。踢天弄井:极言小孩子活蹦乱跳、调皮玩闹。顢頇:糊涂,不明事理。

  当你认真读完了这段话,你就知道贾政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实是个明白人。宝玉是这个大家族的顶梁柱,贾环不仅仅是庶出,看他现在的样子根本不可能撑起这个家,根本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希望。女儿再优秀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宝玉是唯一的希望,宝玉的的教育是家族最大的问题。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来自江南的教师不能聘用,其性情太温和,可能管不住宝玉。于是,自家私学里的贾代儒成了首选教师,虽然没有中举人,至少也是个老秀才。贾老师与贾母是一个辈分,教宝玉很合适。能拉下脸,能狠下心,能管得住。从某种程度上讲,管住宝玉比教学更重要,贾政选对人了,也是没有办法。这样看来,贵族人家的子弟都有自己的私塾教育,选配的教师也一定不错。又一想,通过元春皇妃,为什么不把宝玉送到皇家子弟的学校中去呢?那样不是更好?这其实是让宝玉二进宫了,上一次进私塾还小,还大闹堂呢。

  贾宝玉将要重返私塾之前,贾政对其先训话。不听也得听,似乎宝玉对这个父亲天生就怕得要命。

  贾政道:“……,每每听见你推病,不肯念书。如今可大好了?我还听见你天天在园子里和姐妹们玩玩笑笑,甚至和那些丫头们混闹,把自己的正经事总丢在脑袋后头。就是做得几句诗词,也并不怎么样,有什么稀罕处?……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我读到这儿时,我不知道怎样说。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都没有逃过应试教育的藩篱。反过来再说,不考试还能有什么办法选人用人?我一直赞成现在的应试教育,至少它给没有社会关系的农家子弟或者说社会低层人进入社会高层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贾政不是不想给自己的儿子进行素质教育,他还曾经专门带宝玉、贾环、贾兰去表演写诗,大观园初建成功时,也曾对宝玉“试才题对额”,心里也曾乐兹兹的。今天一转眼,对这个有才的儿子要求素质教育从今后别搞了,好好加强应试教育才是天道。没有什么不对,要想保住家族的荣华富贵,宝玉接棒自己进入仕途,只有这一条路。不经过考试,怎么到高处?

  其实我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和贾政并没两样,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与高考无关的统统先放到一边去。她也曾在家对我说,孩子是“夸”出来的。叫什么“赏识教育”,我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而其实,一味地赏识等同于娇生惯养,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不置可否。我更愿意相信逆境教育,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给孩子以困难和困境,让其解决。

  从某种情况来看,应试教育实是目前中国最公平之教育。其他的教育方式只是这个教育基础之上的补充方式。基于此观点,贾政在教育宝玉这个大问题上,还是个清醒者。应该给他点赞才是。至于宝玉的素质教育问题,科举之后你再想办法吧。

  但有一个根本问题,宝玉对仕途经济一点兴趣也没有。没有理想,那有动力。贾政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教育的随笔5

  那时,我刚刚升入初中,数学成绩就开始掉队了,这对我心中一直想成为经济学家的目标打击很大。

  回到家,我阴沉着脸,缄默不语。父亲看到我情绪不大对,关切地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吗?”父亲不问不要紧,一问我便开始小声抽泣起来,嘴里断断续续地说着:今天在课堂上,同学嘲笑我把一道函数题做错了,这让我很没面子。

  没想到父亲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这么一点小事啊,只要以后迎头赶上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受到安慰和鼓舞,从此以后我每晚都挑灯夜战,苦心练习数学题目。父亲也深知,我的性格是争强好胜的,不拿到第一誓不罢休。

  可是,半年过去了,我的数学成绩依然很不理想,一气之下,我愤怒地撕碎了数学课本,嚎啕大哭。父亲看在眼里,没有震怒,也没有呵斥我。

  那会儿我家靠近山坡,在山坡上,父亲种植了一片棉花和一片桃树。夏末时节,盛开的棉花像天上的云朵,粉红的桃子挂满了枝头。

  几天后,父亲对我说:“我和你妈妈要去城里办事,你自己去山坡上摘棉花吧,摘完后用车推回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上午9点过后,本来还算晴朗的天,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摘棉花看来是没有指望了,我准备收拾东西回家。

  我推着车子,在路过果园时,看到一棵果树上还有少许的桃子没有摘完。于是,我灵机一动,爬上树干把剩下的桃子都摘了下来,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回到家,父亲问:棉花摘得怎样?我从兜子里掏出几十枚桃子,递给父亲说:“天下雨了,棉花没摘完,但我把您剩下的桃子都摘完了,这也算是成绩吗?”

  父亲很兴奋地把我搂在怀里,一个劲地说:“当然算了,你今天完成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任务。”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到云雾缭绕。

  原来,这一切都是父亲的安排,他故意留了一棵果树没摘完,故意雨天让儿子去摘棉花。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坎。遇到过不了的坎就要掉头而回,这是一种智慧,但更伟大的智慧还在于发现身边的机会。你今天没摘完棉花,但你摘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些桃子,不是一样很有成就感吗?”

  父亲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他是想找一个最佳渠道来启迪我,鼓励我。我经过反思,心想自己日后或许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我从小还有文字梦想。随后的.日子里,我笔耕不辍,用文字来记录自己和他人的纷繁人生,而今我已成为了各大期刊的写手。

  在人生的道路上,打开思想的桎梏,摘下属于自己的桃子,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一定能实现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教育的随笔6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 作为幼儿教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要想实现之歌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的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10月份我们品质提升工作重点也是爱心,故事的 搜集以及教师的爱心的提升,维拉让工作的成效显著,在班级里给小朋友讲述关于爱心的古诗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爱心,什么是孝顺。进过几天的讲述我发现效果还是非常的好的。我带着孩子们到户外散步,孩子们看见小朋友摔倒,我们班的孩子赶紧去吧他扶起来,还拍拍他身上的灰尘像模像样的说:”没事别怕疼!”看到孩子们这么有爱心的'样子,我感觉到很欣慰。 我想,也许是我不经意在工作中传递给孩子们的爱,在日常工作中爱心体现的无处不在。帮助孩子系好鞋带、盖好被子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也是爱心、 爱心是重要的,有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生活和保教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厚的爱心不断的转换成工作的耐心、责任心。

  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幼教的岗位上全方位的奉献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再爱的海洋里不断的茁壮成长!

教育的随笔7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爸爸去哪儿》,这是现在很火的一个电视节目,想必有不少家长朋友也和自己孩子一起看过吧。在节目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吴镇宇说的,他说“小孩子生下来,我们大人陪他一起成长,有时还是我们的老师。”这句话乍一听会认为本末倒置,但仔细琢磨,我觉得有很深的含义。

  孩子年龄小,无知、幼稚可以理解,我们作为家长、老师应该去告诉他们是非对错,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却是: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或许有人会问:孩子会教我们大人什么呢?其实,孩子教我们的有很多。

  每天早晨,孩子来到幼儿园后,我们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户外晨间活动,有一天准备活动是《赶小猪》,活动时每一位孩子都有一根纸棍一颗纸球,孩子用纸棍追赶纸球向前,动作就像赶小猪一样。孩子们都乐在其中!这时,其他班级的一位小女孩也被这个活动吸引了,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们班一位叫天佑的小男孩手上的小猪,她用手指指着小猪对天佑说:我想玩。天佑点点头对她说:好呀,你先玩,我(替你)说加油!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当某一关系一般仅是认识的朋友,向你发出友善的信号时,通常大多数成年人都是充满戒心的。而孩子们并不会这样想,他们遇到这种友善信号时,只会认为自己多了一个好朋友,并且乐意去接纳他、融入他。我们成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孩子这简单、直接、单纯的情感交流。

  这就是孩子教我们的东西,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是最纯真的`善良。

  那是每个所谓大人心底最深、最久、最质朴的情感,或许是忙碌浮躁的生活让我们早已淡忘了这种善良,可我们的孩子是最纯真的老师,他教我们不要丢弃那最真的东西。愿我们都能听“孩子老师”的教育,并且重新捡起心底深处那份善良、那份美好!

教育的随笔8

  阿灵和阿盈母女俩剑拔弩张,时起勃谿。

  在聚餐会上,阿灵气呼呼地说:“小孩才三岁呢,她却事事讲求教育原则,荒。唐!孩子不肯吃饭,她便把饭菜倒掉,还振振有词地说,孩子已经三岁了,当然知道饥和饱的感觉,逼他,是违反生理需求的。她忘了,我以前是怎样喂她的。她不吃,我便把食物盛在保温盒里,带她到儿童游乐场去,当她忘情地玩着时,我便一口一口喂她,整一大碗的饭啊菜啊肉啊,吃得个一干二净;一顿饭,得花上一两个小时耶!照顾孩子呀,没耐心,能行吗?最气人的是,小豪豪不肯吃饭,我刻意做了小点心端给他吃,她居然还大发雷霆,说孩子已经三岁了,我这样惯他,等于是放纵他使性子。唉,可怜的小豪豪,才三岁啊!”

  有一回,小豪豪攀着阳台的栏杆,好奇地俯瞰楼下众生。阿盈喝令他下来,然后,用藤条打他的手心,把他打得哇哇乱哭,阿灵骂她:“你疯了啦,孩子才三岁,你竟用体罚!”阿盈理直气壮地应道:“我一再告诫,叫他不准攀栏杆,万一跌了下去,连命都不保呀!他已经三岁了,这样重要的话都没放在心上,难道不该打吗?”阿灵心痛地说:“他才三岁呢,用藤条吓唬吓唬就可以了,干吗真个使劲去打呢?”阿盈叫道:“妈妈,你以为我在和豪豪玩游戏啊?不让他吃痛,他会记取教训吗?”阿灵生气地应道:“以前你小的时候,就算再调皮,我也不曾鞭打你啊!”

  我注意到,在阿灵的叙述里,有几个“关键词汇”,那就是:“才”和“已经”、“以前”和“现在”。这几个词汇,恰好反映出两代之间对教育截然不同的看法。阿灵认为豪豪“才”三岁,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需要呵护,所以,百般迁就;然而,阿盈却觉得豪豪“已经”三岁了,早已进入需要纪律对付的阶段了,所以,严立家规。母女势如水火,只因为教育理念不同。

  曾经读过一则短文,文中通过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写出了两代之间迥然而异的教育哲学。有一回,一位老妈妈远到澳大利亚去探望她的女儿和四岁的小孙女。三个人到海边去玩,老妈妈和女儿坐在阳伞下纳凉,当她看到蹲在沙滩上的孙女将一把泥沙塞进嘴里时,大惊失色地嚷道:“别,别吃!”说着,便要冲过去阻止,但是,女儿却一把扯住了她,气定神闲地说:“吃泥沙,有什么关系呢,就让她吃啊,如果她觉得不好吃,一定会吐出来的,以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吃啦!”

  年长一辈的父母,实施的是间接的教育;年青一代的'父母呢,强调的是直接的体验教育。直接教育所带来的不愉快经验,会让孩子铭记终生,永不再犯。间接教育呢,没有切肤之痛,父母循循善诱的语言,也许会成为孩子耳边一股无关痛痒的风。

  爷爷和奶奶,应该与时并进,放心、放胆、放手,让亲爱的孩子以他们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吃过泥沙的孩子,当会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教育的随笔9

  记得在你上小学时,我曾经把我右大腿断过的位置给你看。我的右大腿断了之后,竟然自然地复原,但有一块小断骨没有自然接好而突出来。每次当我右大腿用力时,那块骨头就会突出来,这竟然成为我一生的身体特征。

  那是我九岁时的一个凉爽夏日,因为前几天台风来袭,那天是台风后的凉快的日子。每次强台风来时,我们不是躲在木床底下过夜,就是跑到木板楼房底下,避免被掉下来的水泥屋瓦砸伤。那时候,大部分的住家不是草泥房,就是红瓦房。红瓦房是一层的。可是在红瓦屋顶的底下,是用结实的木材做的一层小阁楼,小阁楼可用来睡觉,我觉得这层木材阁楼的最大用处是躲避台风的威力,免得被吹下来的屋瓦砸伤。台风后大人们忙着清扫杯盘狼藉的家园,到处是屋瓦,每家的屋顶都开天窗,招牌到处都是,烧饭的木柴也滚得到处都是,垃圾更不用谈了。大人忙着清扫的同时,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躲了两天台风之后全部出来玩。

  阿茂带来了一打番薯(地瓜),因为台风带来的雨水浸了番薯,阿茂家挖了很多番薯到菜市场卖。我们决定到香蕉园里烧番薯吃,然后再像以前一样,来个放屁比赛。阿森当然在,他在放屁时一定是冠军。土烤番薯(台湾人叫烘土火)是既不需工具也不花钱的。那时的小孩哪有钱买工具。

  我们在香蕉园里找了一个平坦干净的角落,用手把脏东西拨开。阿茂捡了一根足足两英尺长的粗粗的树枝开始在地上挖洞。我家乡的泥土是壤土,不硬也不松,用树枝挖泥洞时要尽量保住一块块的泥块,泥块要有大有小。泥土上挖的洞大概要一英尺深。有一边要斜斜地深进去,以便放进烧火用的树叶或干枝。这其实是挖小土窑。阿茂累了,阿森就轮流挖,我的手臂不够强壮,挖泥洞总是轮不到我。他们说读书成绩好的阿雄没力气挖土窑。我们挖好了洞,把大泥块开始沿着泥洞周围上方的边缘堆。斜斜深进去的这一边要空出来,空出来这边是烧火用,而且必须在风头,烧火的烟不能向自己的脸及眼睛这边吹,否则会泪水鼻涕齐流的.。我们把泥块一圈一圈地向上叠,泥块的中间及底下是空的洞。越向上叠泥块越小,中间顶上的洞也越小。最后把小泥块放在顶上,一个金字塔形状而中空的小土窑就完成了。有时不小心像金字塔状垒起的泥块会崩塌,万一垮了,我们只得耐心地、小心地再把一块一块的泥块堆上去。那天运气不错,金字塔的泥块没有崩塌。就在金字塔顶上的最后一块泥块放上时,远远传来拍掌的声音及女孩子的笑声。

  原来阿芬、阿惠及阿美听到我们在“烘土火”(土烤番薯)都跑来了。捡树枝及树叶,人越多越好,七八个男孩女孩分散在各个方向收集树枝及树叶。阿茂负责起火,等到烧的材料堆到一定高度,我们就一起轮流放烧的干枝及树叶。在香蕉园跑来跑去,有时不小心就踩到了小孩的粪便。那时候乡下卫生设备不良,很多小孩喜欢到香蕉园大便。这也是自然的肥料。我们在泥块土窑里继续放烧的东西,一直烧到泥块都通红。泥洞里有火热的灰,把未完全燃烧的东西清掉,然后把生番薯放在热灰上并排成一层,小心地用两根树枝像筷子那样,把热泥块从上面捡起来放在第一层的番薯上,并把热泥块打碎盖在番薯上。然后又放第二层番薯,又放打碎的热泥块在上面。就这样,所有番薯都放在热泥土里。最后,又放泥土把热泥也盖住免得热气散掉。

  我们要求女孩们看着土窑以免被偷,我们男孩跑到田埂上去捉青蛙,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回来把泥土挖开,热滚滚的土烤番薯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吃了土烤番薯一小时后,就是放屁比赛的时间了。佩儿,你晓得吃番薯会使人放较多的屁。放屁比赛是比赛声音的次数,屁声最多就赢。阿森相当厉害,他那天破纪录。他把一大声的响屁,竟然用肛门肌肉来控制一点一点出来。他的屁声控制得很短,有时声小得几乎听不到,有时屁声是细细长长的。他以前的纪录是十声。那天番薯吃多了,屁声抑扬顿挫,把我们几个人笑得腰都伸不直。到他放第十二声时,我们都笑得站不起来。女孩子们更是在地上笑得打滚。阿森更把每两声的屁声之间拉长,那天他的纪录是十八声。我那天真怕有人在笑声中死掉。那天等阿森完成十八声纪录之后,我们所有小孩全都躺在地上笑,可是又笑不出来,大家的肚子及嘴巴笑得又酸又痛。阿茂他们就放五六下。轮到我时,我已经无力控制,我干脆一大声全部挤出来。结果大家又笑翻了。

教育的随笔10

  长假里,老师介绍我们阅读一本名为《爱的教育》的书,原以为它和其他的童话书、故事书一样,只是一些好玩、逗趣的故事而已。但看过以后才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个意大利三年级小学生恩里科十个月中所写的日记,讲述了他一年的成长经历。书中简洁流畅的文字,寓意深刻、充满温情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在《爱的教育》中,作者通过一个温馨的字眼儿“爱”把所有的故事巧妙地贯穿起来,给我们描述了人世间种种爱的形式:纯真的同学之谊;温馨的亲子之爱;浓浓的师生之情;对祖国的.诚挚的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最触动我的是小主人公恩里科的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感恩》,在信里,父亲告诉恩里科,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老师。即使老师有时态度不好,甚至有时还会犯错,也要一如既往地尊敬老师。

  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恩里科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茫茫书海,好书难求。读一本好书能够荡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很多道理。但愿像《爱的教育》这样的好书越来越多,但愿看到这类好书的读者越多越好!

教育的随笔11

  我觉得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须放手让幼儿主动去尝试各种活动,从而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

  有一次在画太阳时,我并没有给幼儿出示任何的示范和范例,因为我知道单纯的模仿会扼杀孩子最宝贵的想象力。于是,我就让幼儿戴上了墨镜去户外观察想象,而后有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太阳?有的幼儿说:"我看见了一个太阳妈妈,她的头发卷卷的。"有的幼儿说:"我看见了一个太阳姐姐。"幼儿各抒己见,气氛相当活跃。在孩子们盎然的兴致下,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最美的太阳画下来,而不给任何的范画。孩子们动手了,不一会儿,我就发现:可一给太阳姐姐涂了个大花脸,小曼给太阳妈妈画上了卷卷头,蓝蓝给太阳公公画了五彩的光芒。总之,孩子们都画出了不同形态在他们心中最美的太阳。接着对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看谁的草地最美?""看谁的草地有小虫给小鸡吃?"绝不强求孩子都来同样的内容,鼓励孩子画得与别人不同。这充分说明当幼儿有了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后,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如果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教师的作品,那么美术活动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了。如:让孩子反复地画波浪线、曲线,幼儿就会不耐烦,不感兴趣,效果也不理想。如果在绘画这些画时创设情境,例如画绵羊的毛练习螺旋线,画大狮子的头发练习曲线,画小帆船驶出的.波浪练习波浪线,再加上动作或音乐,根据节奏画各种线条,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画起来也特别带劲,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幼儿对美术活动——彩绘的兴趣还来源于自己的自信。教师只有做到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美术的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才能使每位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在美术活动中,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在活动中把握住幼儿的情绪情感,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并一直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商量或建议的语气提出修改的意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逐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幼儿需要鼓励与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老师适时说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建立和巩固他们的自信心。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及时发现其思维闪光点,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想象。让孩子们更好的在美术彩绘活动中感受活动时的快乐!

教育的随笔12

  我觉得近代以来,中国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是很难的,做儿女同样很难。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在那个时期,清王朝在外忧内患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亡于一旦。于是,某些知识青年就投身革命,以图救国,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是要抛头颅、洒鲜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父亲母亲,向我们的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的儿女。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心疼中华好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相当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惟一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又善良,又正义,还是成功人士,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因素十分复杂,其中还包括机遇。

  很多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们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儿女也要结婚啊,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连一个北京五环以内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另外,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也不允许儿女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女优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

  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平凡得很优秀、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的话,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这地球上的60亿人口,我估计至少得有59亿人感到无地自容。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们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我住的那条街在当年被叫做“脏街”。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仅存的一点面粉,为家里人做疙瘩汤当晚饭。这个时候来了个乞讨者。母亲对乞讨者说,没有什么给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喝一碗疙瘩汤吧!母亲把本来属于她的那碗给了乞讨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

  我的孩子上中学时,我给他画了一个数轴。中间是零,右面是正数,左面是负数。我告诉他,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的数轴上。我们把负数这边归结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谓负数,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表示他们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会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有的家庭先天贫穷。

  我帮儿子分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数轴的正数位置。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他的人生应该从零这个点开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标,定在这个数轴的哪个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决定的。假设他把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他会终日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当孩子发现这个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很沮丧、很痛苦。所以,这个目标刻度的位置,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来划出。

  我希望你大学毕业之后,用挣来的工资首先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然后你看那边还有小汽车。要是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的话,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努力后仍然没有达到目标,那么街上的宝马、奔驰,你就把它当成风景,看一看就好。

  有时候,进城打工的孩子会给我一种震撼。

  有一天我去开门,我看到给我家送水的完全是一张少年的脸。我问孩子多大了,他说16岁。那么热的天,一桶纯净水有20斤,被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扛上楼来,看着让人心疼啊!我又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是计件发工资的。我说我家要是住在顶层呢?他说那也得扛上去。那样的孩子,干一天活,他们一定累得倒头就睡。他们挣的辛苦钱也一定舍不得乱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给弟弟、妹妹当学费。

  我建议父母们把这些打工孩子的经历讲给儿女听,并与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讨论。至少要告诉孩子,他们在现在这个年纪,是不用自己出去谋生,甚至要养活一家老小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觉得很内疚。他们总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给儿女更好一点的生活。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儿子买;儿子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妈妈拿出一家人两个月的生活费满足他。凭什么给他买啊?父母这样纵容、娇惯孩子,父母是不是也有自身的问题呢?

  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要让孩子学习“善”与“智”,启发孩子动脑,鼓励孩子更多思考,让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我的建议有八个字,那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礼、达理、尚文、温文。知礼就是有礼貌;达理就是懂道理;尚文就是不要崇尚权力、金钱,否则一生痛苦、永无幸福感;温文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教育的随笔13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随笔,请参考.

  不再直接给幼儿喂饭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幼儿因为吃了凉的饭菜而呕吐。吓坏的我马上带幼儿到洗漱间进行清洗,并告诉了其他的教师,而大家却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视无睹。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儿吃饭比较慢,冬天饭菜没有吃完就已经冰凉。加之教师不停督促让幼儿吃干净,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顿凉饭。所以我从那时起坚持每个中午晚回家一个小时,对平常吃饭慢的幼儿直接进行喂食。

  我以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照顾好了孩子,是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进食技能的培养。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我们老师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关心幼儿吃饭的多少,快慢、挑食等问题。很少考虑到幼儿进食时的心情,胃口等。这样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所以才会出现催食、喂食等现象。有时,教师在反复催食,或着特殊强调照顾时,也会给幼儿小小心灵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更加恐惧甚至厌恶吃饭。

  对待吃饭慢的,可以先给幼儿少盛,循序渐进。不要刻意的强调或者批评幼儿吃饭慢,少。或者直接代劳,拿过碗勺喂饭。但是我绝不让幼儿吃凉了的饭菜。饭前食欲的调动,舒适进餐环境的培养,及时的表扬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会有利于幼儿的进食。看似无所为,其实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们的监督者

  记得我第一次下幼儿园见习时……

  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来到幼儿园,跟主班老师打过招呼后,便来到洗手间洗手。这时第一位到园的孩子也来到洗手间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师”。“哎”我心里高兴的应着。不一会儿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说:“邓老师昨天才说要节约水资源,洗手时不能开那么大的水,你还开那么大,哼!”我听完她的话后又惊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连忙整理一下脸部尴尬的表情。蹲下来对孩子说:“不好意思,我昨天没来听课,不过谢谢你告诉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聪明,老师说过的话都记着呢!”这时小女孩高兴的对我说:“不用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儿园里你的一行一举都有这么多的孩子在监督着,可不容得有一丝的错误和马虎啊!

  见习生活中,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长却因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为的是孩子吃起来容易,更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可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从而耽误孩子的一生。

  多给孩子讲故事

  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3-6岁,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说儿歌,多朗诵散文,将对孩子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龄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听故事。

  早上,孩子们到园的时间等等不一,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让早到的孩子感到无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带或音乐磁带。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将听故事这一环节穿插在午饭、睡觉前后和放学前,个多月下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孩子们在午饭期间边听故事,边做饭前的准备工作,一举多得。

  孩子们从听的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规,自觉性提高了。

  孩子们敢大胆举手讲话,并且口语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

  讲故事有诸如以上的好处和功效。我们当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关注每一位幼儿

  今天刚走进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掉在地上的两幅画。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属人为破坏。

  “一定是维镇干的。”我心想。

  维镇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活泼聪明又调皮,类似的事件他干过不止一次,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维镇来园后,我把它搂在怀里说:“告诉老师,你昨天干了什么?”“我跟妈妈去姨妈家,跟妹妹玩了。”我这才记起维镇昨天没来园。

  “老师,这是寒寒弄下来的。”鑫源大声喊道。

  怎么可能呢?寒寒是个爱静的孩子,说话声音也很小,经常让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来的吗?”我问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没有辩解。“是不是你看到画太陈旧了,想换张新的?”“不是,我想让老师叫我的名字。”

  原来是这么回事,每天老师都会表扬很多优秀的孩子,鼓励一些表现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优秀,也不顽皮,所以老师极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这种方法引起老师的注意。

  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启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照顾,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抢站排头的孩子我是这样做的

  每次放学,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挨的近一点,以“小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和他们拍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劲”。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孩子们脸上都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音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队,没有抢排头的了。

教育的随笔14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对你们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让我们在爱中幸福成长。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之后对它又有新的感触。

  爱到底是什么呢?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为这个简单却深奥的字眼儿不断地诠释,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其实,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了解什么是爱。因为,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儿都可以感受到爱的存在,每一个心中有爱都在让爱的真谛不断延伸、升华。如果一个人从不爱他人,那么他就是一个无情的人,他的生活也将失去色彩,人生将失去意义。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妈妈对你唠唠叨叨,那是她对你的关爱;爸爸对你严格要求,但却严中有爱;老师给你耐心教导,他们用爱传播了知识;同学热心帮助你,因为你们有纯真的友谊。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为你自豪,也有人默默地为你担忧,为你提供帮助。所以,爱是无处不在的。那么,我们也去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吧,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人,用爱去创造更美丽动人的世界!

  我认为,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爱的教育有诗人般细腻优美的风度与品格。把我们带到社会中去,娓娓而谈,循循善诱。它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深刻的哲理,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教育的随笔15

  晚年梁实秋在给女儿文蔷的一封信中说:“孩子长大了,如果一切事都肯坦白地和父母商谈。实在是最好的事。倒不一定是父母的指导就好,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互信的关系,这实在是真正的健全的伦理……”另外一封信中说:“×××哭诉儿子不孝顺。头脑落伍。‘孝顺’二字早该弃置不用了。如果孩子态度不好,那是做父母的教养之道有毛病,除了自责,别无话说。周作人说过一句话,‘五伦其实只有朋友一伦而已’。我深以为然。”

  这段话道出了梁实秋的教子之道,即,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当作朋友来对待。此虽非什么惊天哲理,但能以之为原则坚持下来,也不是易事。尤其是梁实秋生活的年代,尚在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不将孩子看作私有财产已是先知先觉,走在了前面。

  梁实秋本有三女一子,其中二女早天,剩下大女儿文茜、儿子文骐、小女儿文蔷。在儿女们的记忆里,梁实秋是一个慈父,而不是严父。他喜欢讲故事,儿女们很爱听,每天晚上都要凑到他的卧室里来缠着他讲故事。他常常即兴发挥,妙趣横生,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说到伤悲处,孩子们也会潸然泪下。一次,他讲一个孩子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文蔷哭起来。梁实秋的`妻子就责骂他总把孩子逗哭,于是梁实秋接着讲,后来有人在那孩子的额头上贴了一张邮票,把他寄回了家,文蔷才破涕为笑。听故事过程中,孩子们有时困极了,蜷缩在他的身边睡过去。粱实秋轻轻地把他们抱回床,给他们盖好被子,舔犊之情殷殷至深。

  梁实秋夫妇不对孩子声色俱厉,他们采取以身作则,无为而治的办法。文蔷初中时留级,自己感觉很惭愧,但梁实秋只是叹了口气,并没责备她。文蔷回忆,当时只感到侥幸,日后才悟出父母对自己的慈爱、体贴和谅解。

  1949年后,文茜和文骐因为要继续上学,留在了北京,小女儿文蔷则跟父母来到了台湾。对身边惟一的女儿,在性教育方面基本上是缺乏的。其实这也是该时代的总体特征。文蔷小时问的有关性的问题,都没得到回答。后来渐渐悟出这是不能提的事。因此,到了十二三岁仍糊里糊涂,不懂人事。等到她上了大学,有一天回家,看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本有关生理卫生的杂志。她很奇怪,因为这种杂志是从来不进家门的,哪儿来的呢?她好奇地拿起来翻阅。一看,恍然大悟,里面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基本知识。文蔷看完后也不作声。过了几天,家中又出现一本,是第二期。这时她才明白,这是父母有计划的预谋,要给她一些必要的知识。这种神秘的杂志出现了几次之后,叉神秘地在家中消失。于是她的性教育也就圆满结束了。文蔷说,这种教法虽然不够理想,但是妈妈爸爸居然想到了,尽力而为了,已是不易。

  不过,作为慈父的梁实秋也有极少的暴力的时候。在文蔷记忆中,有一年冬天大清早,她不肯穿裤子就要到院子里去玩儿,谁劝也不听。父亲火起,把她抓起来,猛扔到一大堆棉被上;然后再抓起来,再扔,把她扔得头昏眼花。棉被很软,摔上去一点也不疼,但是父亲的盛怒和暴力却让文蔷难忘。她说自此以后。她就学会了穿了裤子才能出门。这听起来有点好笑。我们当然不提倡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但若辨证地看,似乎也有其事半功倍的一面。

  大女儿文茜也有类似的经历。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天梁实秋正在午睡,文茜一个人在楼下客厅里描红模子练字。她低头看到墨极黑,抬头看墙很白,幼稚的她就想,如果在白白的墙上涂一个黑黑的十字,一定很好看。于是,她端起小凳子,站上去画了个十字,黑白分明,十分耀眼。正在独自欣赏的时候,梁实秋午睡后从楼上走下来,看到涂黑的墙,勃然大怒,打了女儿几杖,并令她罚跪不起。文茜吓哭了,哭了半天也没人理她,直到跪地沉沉睡去。后来,还是外婆替她把黑十字刮去,此事才作罢。文茜说,自己一辈子始终不敢在墙上题××到此一游的墨迹,“看到别人乱涂,也会下意识地想到父亲的竹手杖。此之谓家教。”她对父亲的责打没有怨言,甚或还有感激。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因人施教,把孩子引上正途,这种家教就应该是成功的。

【教育的随笔】相关文章:

教育的随笔05-07

教育随笔:鼓励教育05-14

[小班教育随笔]小班随笔05-24

幼儿小朋友教育随笔_幼儿教育随笔04-09

阅读教育随笔05-11

常规教育随笔07-14

教育笔记随笔04-07

赏识教育随笔05-21

小班教育随笔05-13

爱的教育随笔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