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时间:2022-03-25 19:24: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1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

  许多教学细节过去并不是受到了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教师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延伸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则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复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最近出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如是说。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带给自身和学生的欣喜变化。经过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应该看到,改革过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影响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实践。

  如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但是,在课改的现场,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可能会仍然时而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还有很多年都习以为常的拖堂细节,多数教师认为拖堂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这次教育局对武原中学常规调研中许多学生对教师拖堂的现象很反感,而且教师拖堂普遍存在。其实课间休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坐了40分钟或45分钟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课的10分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整,以便下节课更好地学习,所以,拖堂是否合理,应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再如,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家长签字,引发了很多学生模仿家长笔迹、代家长签字的现象,就是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的教学细节。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因而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导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才能以此来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重视,体现出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体现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师素质,体现出先进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项教育改革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细节做起。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2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习,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3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4

  寒假,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书中的观点启人思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是最强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怀着对学生的爱,我们不放弃每一个人。从他们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的发生激发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更清晰,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它是可以学出来的,更是需要品出来的。教育的机智涵盖在我们每一天、每一点、每一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5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在作者笔下竟诠释得如此生动形象、如此具体。

  读完此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对于智慧,我一直认为是教育者一种临场的应激表现,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育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书中写到:“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

  “机智表现为克制”

  平时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总是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的进行着。记得有一次,上完课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大多数学生都是错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这道题在上课时讲到过,我改着改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几乎把学生的作业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们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自己也气得呼哧呼哧直喘。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这本书中,范梅南这样说,“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机智表现为克制。当时,我要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能就会想到,学生不会故意把题做错,原本就是自己没有教会这节课的知识,这怎么能怨学生呢!这样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师生关系。

  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

  “杰逊是一个大小伙子。因为他时常心不在焉的样子,英语老师开始怀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师的看法,杰逊只不过是坐在学校消磨时间罢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业。”

  “有一天在上课前,杰逊早早地进了教室,在老师的周围踱来踱去。显然,他有什么心事。‘瞧,我写了这个’,他说,将一张纸片放到老师的桌上。是一首诗。诗写的不错,老师很吃惊。‘这首诗写得很好,杰逊,我喜欢它的意境。’‘我喜欢写诗’,杰逊说,‘我已经写了好一阵了……自从我上您的`课开始’。接着,他有点不在意地说,‘也许,您可以将它贴起来’。老师一直习惯将选中的学生的诗贴在大厅的一块大贴板上。”“杰逊建议她展出他的诗令她感到吃惊。她吃惊的是杰逊也在乎这样的事。但她还是非常高兴的答应了。那天晚些时候,她注意到杰逊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正指着墙上:‘就那首诗,是我写的。”任何一个差生都并非一无是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机!

  范梅南教授告诫我们,当杰逊把诗递过来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说这样的话:“唔,杰逊,你这儿还有几处拼写错误。”或者说,“杰逊,这结尾还不太好,你应该修改一下后几行”。老师知道将来还有机会帮助杰逊修改他的诗。首先,她可能通过在班上将诗的收尾作为一个一般题目的讨论,试图间接地给杰逊指出某些给这首诗收尾的看法。用这样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够微妙地影响杰逊,使他学会理解更多的诗歌写作技巧,而不是单单挑选出他的诗进行批评。

  “杰逊的例子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是多么地容易错误地判断孩子和年轻人。即使其他人已经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我们仍然还是有办法‘打动’学生。”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我决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相关文章:

智慧教育05-31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12-10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5篇12-10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3-10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3-15

读《教育的智慧》后感05-17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9-03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4-29

智慧教育专题调研汇报材料05-25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