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时间:2022-08-21 14:36:08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通用8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1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把它读好,什么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方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方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又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介绍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 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樟树的特点,感受宋庆龄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三、品读课文

  1、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

  2、指名读第四小节:你觉得本节中哪个词能概括樟树的特点?

  指导朗读。

  3、指名读第五小节:这一小节又告诉樟树有什么特点?

  体会句子内涵: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4、通过对这两棵樟树的了解,宋庆龄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5、你现在明白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离开他们,为什么人们爱与他们留影纪念。

  四、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她。

  2、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四、五两小节。

  板书:

  蓬蓬勃勃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香气拒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4、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

  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

  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

  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

  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

  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

  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设计朗读形式等方法,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3、通过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不舍之情和补充阅读宋庆龄的相关资料,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教学准备:纪录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热身,板书课题

  (课前就开始播放歌曲,烘托气氛,为学习作铺垫)(出示课件一)

  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聆听了一首歌,歌中所赞颂的主人公是谁?(板书:宋庆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与她有关的一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了解宋庆龄吗?(板书:宋庆龄)(学生简介,师补充介绍)她曾是我国副主席、名誉主席,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2、那她的.故居是什么样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2)

  3、宋庆龄奶奶就在这里生活、工作,可周总理却觉得房子小了点儿,为了让她过得更舒适一些,劝她搬家,她同意了吗?(没有)她不搬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告诉老师。

  (1)生读课文,交流汇报,师小结。(出示课件3: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这是两棵什么树?(板书:樟树)

  (3)指导读这句话。(注意“舍不得”)

  4、此时,我们心中不免有疑问了——为什么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三、扣“蓬蓬勃勃”,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课件4出示第4自然段,生读)

  2、樟树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这段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外形特点。(板书:蓬蓬勃勃)

  3、“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

  4、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蓬蓬勃勃的樟树?(课件出示5樟树图片,师配乐朗诵)

  5、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难怪周总理劝她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6、现在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舍不得樟树的一个原因了,那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指板书说)

  四、学习樟树品质美。(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充满生机,蓬蓬勃勃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舍不得,那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地方让宋庆龄奶奶舍不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1、生汇报,师出示课件。(板书:香气)

  2、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

  (1)本身:说明这种香气是——与生俱来的,长在骨子里的。

  (2)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仍然只要就

  (3)拒虫:从哪里看出来的?(只要……就……)(板书:拒虫)

  (4)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樟树香气不仅拒虫,还护物。(板书:护物)

  3、小结:樟树的香气与生俱来的,既能够永久保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拒虫护物,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4、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5、大家发现这一段除了写樟树之外,还写了什么树?(描写石榴树的部分)指一生读出来。

  6、为何写樟树还要写石榴树?(反衬。用石榴树容易招虫反衬樟树拒虫,突出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的可贵之处。)

  7、樟树真是——齐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香气在人间。

  8、所以,宋庆龄说,引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9、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舍不得樟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生说)师小结:是啊,宋庆龄奶奶舍不得两棵樟树,不仅是因为它的蓬蓬勃勃,更因为樟树香气永存,可以拒虫护物,品质可贵。

  五、读课文,学习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宋庆龄奶奶自然不愿搬家了。可是——我们来看文章第六自然段(出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1、生试说原因。

  2、说得不错,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资料,认真读一读,你就会知道人们为什么对这两棵樟树这么感兴趣。

  3、出示资料一、二,学生阅读,想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系,感受她樟树品格的一方面——坚强不屈,一身正气,令敌人敬畏。(板书:拒敌)

  4、出示资料三,深切感受她樟树品格的另一方面——护民。

  5、樟树香气拒虫护物,宋庆龄正气拒敌护民,同学们,现在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了吧!(师边引说,边完成板书)难怪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树如其人,人如其树。”(板书)

  6、所以——(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在写树吗?是在写——(宋庆龄)这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陈毅的《咏松》,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业:

  1、阅读推荐篇目。

  2、学完课文,面对宋庆龄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6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可贵之处,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尝试写一写想对宋庆龄(或樟树)说的话。

  三、学习方法

  1、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学习过程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五大块。

  第一环:听写上课时的生字词,揭题导入新内容。旨在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没有进行生字认读,是因为后面要对子互读,会有所检测,节约时间又高效。没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内容简单。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出示( )的樟树。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于是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但时间有点长。

  第三环:交流樟树。

  (一)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很可惜,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话训练,想象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了造句。因为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深挖洞,但学生说话练习的效果不好。

  很意外的,吴张雨同学说:“第四段应该饱含赞美之情来读,同学们再一试,比前几次朗读效果好很多。”这让我更坚信:选择适当放手,选择相信他们,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与成长。

  (二)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学生的发现很多:

  1、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

  2、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学完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我让学生再次赞美樟树,并引出于谦的《石灰吟》,既是相同主题的古诗积累,也为后面的“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及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庆龄的精神作铺垫。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对于课后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学生回答有难度,于是我换了个问题,课文仅仅是在写樟树嘛?我将学生课前收集的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选择,让学生边读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最后我用“与其说……不如说……”的句式,对文章的重点进行了总结,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结合课前诵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第五环:写一写。

  旨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他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也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我布置了一个必选题和尝试题。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思考,望各位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7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的“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而沈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这是一篇托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身上的'那种“香樟树”精神。而沈老师便抓住了香樟树的“香”,使整篇课文达到了形神融通。这“香”虽是樟树“形”的一部分,又是樟树的“神”之所在,更是宋庆龄的“神”之所在,整堂课结构互相融通,首尾呼应,特别是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能巧妙运用,让学生在习文、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樟树的形象美,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去创造樟树的精神美,再而迁移至宋庆龄的精神美。

  一、绘樟树之形。

  沈老师首先抓住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这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脑海中,两棵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蓬蓬勃勃”环节中,老师抓住“无论……总是……”这一关联词,让学生体会樟树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

  师:蓬蓬勃勃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旺盛的生命力,朝气勃勃

  师:你能读好蓬蓬勃勃吗?(生读)

  师: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只是存在一天两天吗?如果不是,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无论……总是……

  师:樟树一直都是这么蓬蓬勃勃的,你能读好这种感受吗?(生读)

  师:一年365天,这两棵樟树要面对大自然的哪些考验?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想象)师引读小结:是呀!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是呀!无论它遇到寒风凛冽的冬天,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是啊!无论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板书:蓬蓬勃勃

  学生通过“无论……总是……”这对关联词,不仅感悟到两棵樟树始终如一的蓬勃朝气,还能在想象环节中灵活运用这对关联词,借助学生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使本来就抽象的文字带给学生的却是具体形象的两棵极具生命力的樟树,能不让学生喜爱吗?

  二、悟樟树之神。

  沈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对樟树的喜爱停留在表面,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上。并又抓住了“即使……仍然……”和“只要……就……”贯穿于整个环节,品悟樟树的高贵在于它永久保持的香气和拒虫的特性:

  师:樟树的高贵的品质表现在哪里?拿出笔来,把句子划下来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到文章中去找找,这种香气能保持多久呀?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引读:是呀,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一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十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百年,香气仍然……

  师: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这正是樟数的高贵之处。

  师:宋庆龄舍不得的仅仅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吗?再看看第5自然段,她舍不得还有什么呢?

  你觉得呢?

  生:不容易招虫。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读懂的?

  生:只要樟树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只要樟树还活着,虫类就会怕它,不敢接近它。

  师引读:是呀!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