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7-19 14:28:30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精选13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设计感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国纺织业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引入,主要讲述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也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教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工业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却了解较少;此外,因教材内容比较简略,需要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直接和感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拟定如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过程,了解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人类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由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深入领悟、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组成。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各种列车奔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疑问: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吗?追根溯源,引入工业革命的主题。

  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亲切感的素材开始讲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对本课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拉近他们同工业革命的心理距离。

  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工业革命的历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由图片和配音组成的自制视频,找出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然后让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效果。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用提纲式的问题将要素提取出来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入环节三——深入领悟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先将全班分为四大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讨论一个历史事件。例如,第1小组探究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的条件,第2小组探究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每组由组长组织,一名记录员记录组员的发言情况,最后由一名发言人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指导,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如圈地运动,则需提供一些补充性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而突破难点。本探究侧重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及牵引能力;同时,小组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工业革命在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后,首先在英国进行。那么,在此过程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通过问题承转,进入下一环节。

  由四位学生分别代表传统手工纺车、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描述自己的优点,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后由全班同学归纳总结。如由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指出,水力纺纱机需要靠天吃饭,而自己则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局限等。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工业革命期间在纺织业方面出现的重要发明。该活动在加深学生的印象、落实重点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精神。

  蒸汽机作为一种崭新的动力机器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去工业革命成果展览馆看一看。

  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用图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通过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工业革命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样做,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让他们感受到“蒸汽时代”的来临,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蒸汽时代”的烙印。

  那么,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欣赏情景漫画——“瞧这两代人!”

  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尚不够强,漫画这种形式直观、生动、形象,能勾起学生兴趣。

  1.第一幅漫画:手工VS机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生产方式发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

  2.第二幅漫画:马车VS火车。学生从直观的漫画中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来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画则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的观念和文明程度变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过以上漫画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认真观察、思考后,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真分析,能够很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图表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最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今日,我们仍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速度与效率。我国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进入铁路高速时代。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开工,更是我国铁路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成后从武汉到广州乘火车仅需不到5小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从历史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学以致用。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工业革命的影子,将课堂延伸至课后!

  设计感悟

  本课较多采用图文资料,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历史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通过 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教学难点】

  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投影: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国学者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书)

  (提出问题)

  1.孔子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报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提出问题)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影响:

  ①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提出问题)

  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

  A.思想:

  (1)“仁者爱人”: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克已复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3)“中庸之道”: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无类”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三、“万世师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出问题)

  4、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活动)

  A.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提出问题)

  5.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总结归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二课的内容,在进化论提出前,关于生命起源问题上主要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两种不同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则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神学世观,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谜,推动了近代世界科学的进程,在生物学、社会学、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课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中外对比联系加以突破)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通过史实结合进行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神创说、上帝创世说;细胞和细胞学说,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1、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神创说和上帝创世说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通过理解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德育目标:1、使学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碍社会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通过进化论的创立,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有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赢得了科学的进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

  1、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

  2、针对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的内容不易综合,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活动的最佳状态。

  学法:

  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在生物学中已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学生先带问题预习,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1、用问题引入新课:地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发现的生物中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那么这些生物的来源是什么呢?然后由学生讨论并阐述一些观点。接着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人类社会一直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的观点很多,主要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和进化说。

  2、再用问题引入第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会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这些说法科学吗?它们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神创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长期盛行的原因并结合教材和对神创说作出评价。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影响: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

  3、神创说并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们更多支持的是进化说。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达尔文为什么能创立进化论?由此引出达尔文的进话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理论基础和达尔文个人因素五个方面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并联系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况去分析、概括。(其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理论基础反面结合课文和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概括;达尔文个人因素方面结合历史材料和自己的了解进行概括)

  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到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欧洲大陆通过不同方式建立代议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面向现实世界、崇尚礼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理论基础:细胞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达尔文个人因素: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观点又是什么?(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

  标志——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观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3)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它对欧洲思想界、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去分析。

  对欧洲思想界——冲击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对中国思想界——宣传进化论,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

  四、说板书设计和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世界神创说(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内容:信仰至高无上的创世神,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

  2、上帝创世说(原因:同上。内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响: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

  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进化论诞生的条件和原因: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到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欧洲大陆通过不同方式建立代议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面向现实世界、崇尚礼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理论基础:细胞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达尔文个人因素: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进化论诞生的标志和内容:

  标志——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内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3、进化论产生的历史影响:对欧洲思想界——冲击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对中国思想界——宣传进化论,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商鞅其人(生平简介)(5分钟)

  1、展示“商鞅像”。请学生结合教材P22的内容及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P23【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补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历史小故事(提倡诚信的重要)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5分钟)

  1、引导学生阅读P23—24教材内容,寻找落实知识点

  2、老师逐一讲解;

  (1)关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利用教材插图《奖励耕织》《商鞅铜方升》加深对商鞅变法相关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关于“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收集的资料,组织学生分成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展开宫廷辩论,加深对变法内容和评价的认识。

  3、学生发言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没标准答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印象)(2分钟)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0分钟)

  1、商鞅变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P27【资料回放】、插图和P28历史纵横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变法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阅读P28教材内容和【学思之窗】,思考: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历史局限性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有什么关系,与阶级属性有没有关联,从而对商鞅变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商鞅变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的感悟)(5分钟)

  1、教师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他们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2、组织学生讨论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4分钟)

  3、启发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展示自制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

  领域措施作用局限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教师讲解说明: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商鞅变法。同时商鞅变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四)巩固练习(3分钟)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成。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的本课测评题

  六、说板书设计

  将本课要点设计成知识框架,直观明了。

  历史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分析《开国大典。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

  关于故宫的资料,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2、调节的方法指导: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本课的主题来讲述,而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着名作品的讲述中。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注意提问和引导学生作答。可适当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找出课本之外的历史绘画,指出画面内容,并对表现方式做出分析。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

  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B、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C、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D、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历史说课稿 篇7

  一、打开文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

  二、贴近生活—说学情

  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

  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

  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

  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结合课标—说教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走进课堂—说设计

  (一)【乘趣味先导之舟】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

  (二)【达学而不厌彼岸】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自我学习之路】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扬自主学习的风帆】开启学生的自学旅程,通过认真观看“微课”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产生疑问,老师把教材知识解读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挑错求真的欲望,更认真的自学。

  (四)【点燃学生参与的火种】通过各类艺术形式的视频展现进行测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五)【让异议焕发光彩】是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可以适度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六)【我们一起写板书】老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学生编写板书,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线索,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最后,运用常规的“当堂训练”来检测学习效果,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

  历史说课稿 篇8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

  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

  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

  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

  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

  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

  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

  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

  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

  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

  ——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习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

  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近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

  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习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历史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

  1.遣唐使来华

  提问“什么是遣唐使?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2.鉴真东渡

  首先,教师讲述鉴真生平,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观察《鉴真塑像图》和《唐招提寺图》,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唐与新罗的关系(设问学生边阅读边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向学生讲述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图,以此来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全面提高

  首先,老师根据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深化理解

  思维拓展: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图示式板书,以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内在关系与整体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将不断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历史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说课稿 篇11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说课稿 篇12

  说教学

  (1)知识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通过 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

  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

  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通过 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历史说课稿 篇13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

  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说课稿06-28

历史说课稿(精选14篇)07-02

高一历史说课稿06-10

岳麓版历史必修说课稿11-03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精选12篇)10-12

关于历史说课稿(通用13篇)05-08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的说课稿06-25

历史说课稿《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08-12

历史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