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平移》评课稿

时间:2022-04-22 11:45:40 教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材《平移》评课稿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开展课例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评课,评课怎样评?如何评才能体现教师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材《平移》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材《平移》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平移》评课稿 篇1

  符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一课,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重难点,我就来谈谈几点感想。平移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课前符老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本节课符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随机点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的现象时,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符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小学数学教材《平移》评课稿 篇2

  一、优点

  1. 教师注重细节教学,如:在板书课题时,对“移”的书写加以指导。

  2. 整节课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让学生台上或台下通过运动体验加深对“平移”特征的理解,放手让学生充分形象地演示等。

  3. 教学、课件的制作精心,教师的板书设计重点难点较为突出。

  4. 教师的语言符合低年级孩子特点,有亲和力。

  二、不足和建议

  1.板书的设计,平移特征的强调需加以改进:

  在发现总结“平移”的特征时,教师只是让学生根据演示所发现的特点将“上下运动、左右运动、直线”作以板书,并未告诉学生这就是其特征,而且板书漏掉了一点——斜着运动这一特征;又如:“平移”物体或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不够清晰,语言不够严谨。教师的板书——方向、大小、形状不可以改变。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如:在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图找平移现象时,教师这样总结表述“平移”现象——黑板推动的过程、窗户推动的过程……是“平移”。又如:在课的'结尾,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教师这样口述:因为它们不能通过平移现象重合,所以不属于平移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闫岩老师这样改进教学:

  1.板书建议做如下调整:

  平移

  沿着直线:上下

  左右 运动 方向、大小、形状不变

  斜着 位置改变

  结合这样的板书,教师再加以特征的强调,让多个孩子说说其特征,学生从而抓住特征在练习判断哪两个物体能通过平移重合,可能就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

  2.关于平移的举例——“黑板的移动现象”、“窗户、抽屉推拉的现象”……属于“平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