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人物分析

时间:2022-02-16 09:06:12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

  《傅雷家书》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傅雷家中的四口,傅雷夫妇,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傅聪,傅敏。虽然是一家人,然而在每个人的身上还是有着不同个人物个性的,哪怕是一起长大的两个儿子,也各有不同。小编整理了傅雷家书的人物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 篇1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人物性格特点: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批评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 篇2

  很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艺术类学生必读书目,当时只觉得艺术与自己相去甚远,谈论艺术的书籍,我一个俗人,只能望洋兴叹了。直到近来偶然在名家荐书中发现它的“身影”,对其内容才有大致了解。第二天就把这本具明显沧桑感的宝贝借阅回来,竟爱不释手,于最快速度看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相信这本书我不会只看一遍,事实上,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经看完第二遍了,它就是《傅雷家书》。

  如果仅因书中较多地谈论到对音乐的介绍和学习即把它定性为艺术类书籍,那我觉得更应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

  楼适夷给该书作的序中写道,这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对于书中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不想在这里多作描绘,要对一部“百科全书”进行阐述,这非我能力所及。在此,我仅把它当作一部教子篇来写点自己的想法罢了。

  傅雷把培养儿女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机会见到他,每次都是那么短暂。可能正是此种原因导致我与父亲的隔阂,也许这个词严重了,确切的说应是缺乏沟通。儿时的我觉得父亲有点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严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离。

  但即使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仍能时刻感受到父亲期待而严峻的目光及无微不至的关爱。是的,父亲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邻人或亲朋赞扬我所取得的成绩时,我知道此刻的父亲是幸福的;往往父亲亦会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扬,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样感到幸福,虽然我一直没有对他提及。

  记不清从何时起,父亲就开始在我耳边“唠叨”,总是些人生哲理、处世方法之类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总是感到厌烦,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可曾排斥过傅雷的这种“唠叨”。但事实上,他完整地保存着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些唠叨,保存着这些财富。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在心中,他同样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踏上了外乡求学之路,父亲的唠叨少了,偶尔能在电话里听到极具磁性的声音和熟悉的语调。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里已幸福万分。听筒响起了忙音,放下电话,几分失落,几分感伤。

  在外的日子,我成长了。每次回家,父亲的唠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语气;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对话的气息。我们都在变化,我逐渐成熟,而父亲却已走到中年后期。在他面前,我永远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点,不辞辛劳;我也甘愿当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亲的教导陪伴。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记得小学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写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犹豫地写上了父亲,至于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坚决、果断记忆犹新。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说,她也做过类似的作文,也写的是父亲。

  在儿女心中,父亲永远世伟大而成功的。他就是一座山,庇护着我们这些树木,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他仍不断地提供养料助我们成长。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不经意间看到他的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此时,我都想跟他说:“爸,忙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去享受一下。”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其实很早就有这些感受,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但一直仅限于想法。要谢谢《傅雷家书》,促使我把它写成文字。父亲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仅这些文字当然言不尽兴,但总也算是迈出第一步吧。

  本来是打算就《傅雷家书》写一篇读后感的,正进行中思绪却摆脱束缚,随兴而至了,结果就成就了这篇文字。杂乱之处,只好请各位见谅了!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 篇3

  一部《约翰·克里斯朵夫》让喜欢文学的人认识了傅雷;一张张动人心弦的钢琴唱片让喜欢音乐的人认识了傅聪;而看过《傅雷家书》的人,也不应忘了幕后的辛勤编写者傅敏。

  傅聪:父亲称我“小约翰·克里斯朵夫”

  1934年出生在上海的旅英钢琴家傅聪是在海外成名最早的中国音乐家之一,1954年初他远赴波兰学习,次年获肖邦钢琴大赛铜奖、最佳玛祖卡演奏奖。尽管少年得志,但父母受政治迫害使他心痛至极,多年不肯返回故土,思乡之情只能深藏心底。

  近年他多次应邀回国演出,并从2003年起每年举办钢琴大师班,向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传授他积累40余年的经验。2006年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他还倾力组织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

  傅聪一心执著于音乐和教育,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最佳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非常爱才,这一点我和他一样。我最看重学生的才气和勤奋好学,没有比教学生更让我兴奋的事情了。假如父亲有缺点的话,就是好为人师。我有过之而无不及。父亲教导我不能贪得无厌,但是对音乐、对教育却是多贪益善。”

  傅聪的执拗和自傲也十分出名。他的解释是:“我不是为自傲而自傲,因为我并非如此,我只是坚持原则。当然这与我受的教育有关,与我一生的做人原则有关。我身上受父母亲性格的影响各占一半。母亲脾气很温柔,比父亲好很多。这一部分使我变成比父亲有更多矛盾的人:原则性很强,心很软,成了一个哈姆雷特。”

  傅雷在傅聪年幼时就发现他对艺术的敏感,于是希望他从事自己没有尝试过的音乐演奏事业,但要求他“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次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其实父亲并没有要我非学钢琴,可他基本上是个人文主义者,要我做一个广义的人——在文化上,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音乐是人文主义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我小时候没学过几年钢琴,也没用心去学。17岁从昆明回上海后,我在音乐上才开始有长进,那时候已经不需要父亲怎么鼓励了。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还喜欢美术、文学。画画我没有天赋,但很有感觉。”傅聪回忆说。

  身为长子的傅聪从小受到的期望更多,许多人都认为他受父亲的偏爱。傅聪听到后笑道:“哎呀,这叫我怎么说呢?傅敏没有我幸运吧。我比他早熟,出去得早,所以成人比较早。我很年轻时父亲就把我当朋友,他在家信里说他一直自认为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但渐渐发现我比他更像。”

  脾气同样执拗的父子俩一旦顶起牛来,自然是非常可怕。“《傅雷家书》里的第一封,就写到1953年我和父亲最激烈的一次争执,起因居然是探讨贝多芬的哪一首奏鸣曲更重要。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这种冲突还是那么有意思。”

  傅聪接着说:“我出国以后.父子之间就不再有任何争执,父亲每次来信都是关怀备至的慰问和诚恳叮嘱。1956、1957年我分别回来过一次,当时父亲对我已经没有一点长、小辈之分。他在家信里写道:父亲和儿子成为朋友是我最大的幸福。”

  成名后傅聪突然发现,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和变数,这流露在1957年他写给弟弟和父母的家信中。“这时,父亲的信点醒了我。”傅聪说。在一封信中,父亲专门讲到自己如何理解孤独,“他能把我心里的感受用最美的文字和最简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字优美而且出自赤子之心,这种爱让我至今想起来还是感动不已。”

  傅家一度条件优越,但后来傅聪已经无家可回。但有两件事让他觉得父亲“整个人还在那儿”:“他的遗书给我印象最深,它让我和许多读者一样由衷地佩服他的人格。在遗书中,父亲没有使用半个慷慨激昂的字眼,这非常不容易。他为人厚道,至死仍然如此谦卑。”

  “反右”运动结束时还有一段插曲:“有一天,领导来找我,说要为父亲‘摘帽’,问我为何父亲不出现。我于是问父亲,他说:‘当初戴也是你们,现在摘也是你们,和我毫无关系。既然戴了,就戴着吧。”

  傅敏:父亲的来信,我烧得只剩三封

  相比傅聪的偶像光环,弟弟傅敏显得默默无闻,但著名的《傅雷家书》正是由他在幕后呕心沥血再三修订而成。小时候,兄弟俩一起学习、调皮、挨父亲打、被母亲疼爱……

  傅敏继承了傅雷一半的事业——做一名英语老师,一辈子从事中学英语教育,如今傅敏已退休在家。虽然长期生活在北京,但一踏上上海的土地,他出口便是家乡话,正所谓乡音未改鬓毛衰。

  1948年起傅聪在昆明读中学,傅敏已经随父母回到上海,住在江苏路。“父亲这一生从不求人,但很愿意帮助别人。对自己的子女,他就没有这么慷慨了。我这辈子只靠过一次父亲的关系:我考进了光华附中(现华师大一附中),成绩不太好,进不了优等生班,母亲出面找校长求情,条件是我必须好好学习。从此我不再游手好闲,开始认真读书,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傅聪出国时,全家人都送到火车站月台,傅敏哭得最伤心。“因为哥儿俩感情很好,我少了一个玩伴,能不伤心吗?”傅敏说。

  “傅聪大我三岁,从小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不同。他对傅聪花了大部分精力,要他学这学那;而我更多的是受学校教育。中学毕业后,父亲对我说:你不可能和你哥哥一样,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教师吧。我学小提琴老是不长进。”傅敏并没有受冷落的感觉,但直到今天仍想不通父亲看人为何如此准确。

  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也要与父母离别。“父母在,不远游。但父亲好像没有这样的观念,他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受更多锻炼。那一时期他每次来信,都会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鼓励我克服困难。”

  1962年,傅敏被分配进一所中学教英语。“学校条件很差,《傅雷家书》中父亲在写给傅聪的信里也有提到。被分配到这所中学一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没人敢要我;二是校长是父亲的老朋友,虽然父亲没有托他,但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档案调了进来,然后把四个俄语班全部改成英语班,教材由我自己编。当时我和父亲的通信都在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讨论得最多。”

  见父母最后一面是在1965年傅敏探亲时。1966年,傅敏隐约预感到可能要出什么事,一天晚上,他含泪将与父亲、哥哥的所有书信都扔进火炉。“这就是为什么《傅雷家书》中只有我和父亲的三封书信,这都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红卫兵来我家搜查,一封信也查不出。”

  父亲说话不长心眼,得罪人也不知道,钱钟书、老舍、茅盾都被他批评过。不过他对人都很好,从不对朋友说假话,但最后竟被两个好朋友告发,而且是颠倒黑白地诬蔑,让他非常痛心。昨天晚上还在家里一起吃饭,第二天就去检举,实在是太要不得了。说到这里,傅敏深恶痛绝。

  1966年9月4日,傅敏接到舅舅的电报,方得知父母的冤死。“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但我没办法回去,还得留在北京遭受非人待遇。”

  事情结束后,傅敏开始收集父母的家信,“主要是傅聪从英国带回来的。其实就算我没有把信烧掉,父亲与傅聪的通信还是更精彩一些,毕竟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最主要是音乐。他对我们两兄弟的生活、婚姻、开支等问题也抓得很牢。我奉劝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父亲在我恋爱时写给我的信。”

  傅敏果然老老实实地在中学里教书,退休前做到“特级教师”。他时常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有机会就与朋友分享。“在梦里我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与父母的快乐时光。每年到了父母的祭日,我都会独自一人大哭一场,这连我太太也不知道。父亲教诲的做人基本原则让我终身受用。”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人物分析100字02-08

《傅雷家书》有感04-19

傅雷家书有感04-29

傅雷家书心得感想11-20

傅雷家书艺术特色02-16

《傅雷家书》有感范文04-13

傅雷家书有感范文04-14

《傅雷家书》教学设计01-09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