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知识

时间:2020-09-10 12:02:43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古生物知识

  菊石

古生物知识

  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因为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

  菊石是由鹦鹉螺进化而来,属于头足类动物,即运动器官在头部的动物。说到鹦鹉螺与菊石的关系,我们就不得不感概大自然的神奇:菊石虽然早已灭亡,但是鹦鹉螺作为它的祖先至今仍然生存于深海之中。菊石的结构也与鹦鹉螺相似,体外有一个硬壳,它内部分为隔壁和气室两部分,通过气室排水或吸水作用来控制自身升降。菊石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的直径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可达到2米。我们馆中出口处也展示了一块直径在1米左右的非洲菊石。菊石同样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闽、台一代民间认为菊石可以转运、行气,给人带来好运气、好风水,多喜收藏,室内成对摆放。不过菊石总体产量还是很大的,它的科研价值胜过收藏价值。

  菊石是推算岩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专家可以将地质年代划分精确到50万年。如果你认为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那么50万年就是非常短的时间段。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利用菊石以此种方法划分的。菊石化石分布地很广——发现相同种类化石的地点可能相隔数千英里。这是因为在侏罗纪,泛大陆开始分裂,给菊石散布到全世界提供了航道。

  尾羽龙

  尾羽龙生存在早白垩世,身长约1米,如火鸡般大小,它的前肢短且呈翼状,上面长满大片华丽的羽毛,尾巴上也长有羽扇。另外,全身则遍布绒毛状的短毛。羽毛并不是用来飞行,而是用来保持体温和吸引异性的。尾羽龙属于窃蛋龙类。窃蛋龙类是外形奇特、身披羽毛的一类恐龙。虽然它们是从肉食性的兽脚类演化而来,但这类恐龙却是杂食性或植食性的。关于尾羽龙还有一个故事: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先生曾经想要来我们中国,他在会议上手中拿了一本杂志,杂志封面的图片就是尾羽龙,他想用这个说明我们中国不仅有历史,还有文化。

  尾羽龙的发现在世界上首次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鸟类羽毛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使我们对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化石证据的基础上。这些发现表明羽毛的最初功能并非飞行,而是保暖或者吸引配偶等,羽毛不能再作为鉴定鸟类的特征,羽毛发生在鸟类出现之前。以后如果我们发现长羽毛的动物化石,必须仔细观察它的骨骼形态,才能确定它属于鸟类还是肉食类恐龙。因为,长羽毛的动物未必是鸟类,它有可能是一个长着羽毛,栖息于地面上的肉食类恐龙。

  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由于四肢都长有鸟类飞行所需的飞羽,所以也被称作“四翼恐龙”。小盗龙生存于早白垩世,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和鸽子差不多大小。这种恐龙全身覆盖着羽毛,靠把四肢张开像两对翅膀一样在树林之间滑翔。小盗龙是驰龙类的一种,同属肉食性恐龙,它不是鸟类。和鸟类不一样之处就是,它有牙齿和尾椎,前肢上还长有大爪子。但化石上也清晰地显示有飞羽的印痕,这说明羽毛并非鸟类所特有,在恐龙身上也会发现。小盗龙的尾巴末端是菱形的尾扇,上面长有羽毛。有可能是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的。由于它的后肢上长长的羽毛在奔跑行走时会很碍事,因此小盗龙一般只呆在树上。

  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对于鸟类飞行起源这个谜,一百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推断:“树栖起源说”和“地栖起源说”。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树栖假说”,即鸟类的祖先栖息在树上,借助于羽毛,它们能从树“滑翔”下来,逐渐进化出了主动飞行的能力。另外一种“地栖假说”,这一理论认为鸟类的祖先生活在地上,它们肢体上的羽毛有助于行动,帮助捕食或者逃避捕食者。经历了一个高速奔跑的阶段之后,最终演化出飞行的本领。通过仔细研究“顾氏小盗龙”等带羽毛恐龙的化石标本。徐星博士认为,“顾氏小盗龙”的发现为“树栖起源滑翔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

  三叶虫

  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三叶虫横向分为头、胸、尾三部分,纵向分为中间的中轴和两边的肋叶,由于横向和纵向都分为三部分,因此取名为三叶虫。

  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多次周期性蜕壳,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幼虫期、分节期、成虫期。三叶虫与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动物共生。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漂浮生活。生活习性的不同决定着其身体构造各异。三叶虫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化石中最多的一类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页岩中,可见当时它们大多生活在浅海底或游移于淤泥之上。它们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随水漂流。

  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两腭强大,互相之间由关节连接的`鲨鱼和其它早期鱼类的出现与同时出现的三叶虫数量的减少似乎有关。三叶虫为这些新动物可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此外到二叠纪后期时三叶虫的数量和种类已经相当少了,这无疑为它们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提供了条件。此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虽然没有后来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也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三叶虫的多样性。

  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百合花,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植物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事实上,它并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两、三亿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完整的海百合由冠、茎、根三部分组成。构成冠部的萼和腕,如同美丽花朵的花萼和花瓣一样,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它主要生活在海底和海木桩上。它吃食的方法很特别,是依靠类似花一样的触手在摇曳的过程中过滤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来吸收营养维持生命的。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浅海底栖。海百合类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朝,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几度(石炭纪和二叠纪)繁荣。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现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

  孔子鸟

  孔子鸟(Confuciusornis,或根据拉丁文音译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古鸟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沟等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

  1.1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纪。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

  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短。从进化角度来看,孔子鸟的形态特征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

  孔子鸟的化石样品在羽毛上显示了样品差异:大概5到10%的样品显示有一对长的尾羽。很多研究人员相信这是性别特征。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孔子鸟就是最早的两性异形鸟类。这种两性异性在行为学上有着很多可能性:首先存在择偶,来自其中一别性的个体会观察异性的羽毛。如果有长尾羽的是雄性的话,根据上面提到的性别比例失调,可能出现一夫多妻制现象。但是,若雄性参与护幼活动,例如保护雏鸟等,这种制度有其经济性的一面。这种羽毛上的差别提示,早在下白垩纪的鸟类,就可能有复杂的社会行为。

  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中华龙鸟生存在早白垩世,是一种行动敏捷的小型掠食者一猎食小动物为生。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一至原始绒毛,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四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相对身体的比例来说,中华龙鸟的尾巴是所有肉食性恐龙中最长的。属于兽足类科。

  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体温。中华鸟龙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人们相信,这种称霸一时的爬行动物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中的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

【古生物知识】相关文章:

冬至礼仪知识-礼仪知识12-31

冬季育儿知识01-25

办公礼仪知识11-19

职场礼仪知识11-20

健康教育知识大全12-05

有关健康教育知识12-05

小班保育育儿知识11-25

中元节知识10-22

消防知识培训总结08-17

幼儿卫生教育知识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