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卷

时间:2022-07-02 23:55:21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试卷1

  一、单选题

高中历史试卷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

  ②一战后的和平思潮

  ③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

  ④巴黎和会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A. 国际联盟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联合国 D. 关贸总协定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维持世界和平的手段主要有

  ①会员国应裁减军备

  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③制裁战争发动国家

  ④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 民族自决 B. 集体安全 C. 维护和平 D. 委任统治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 )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国际联盟成立后,曾对当时的国际事务作出过一定的处理。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在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方面一直发挥作用

  B. 九一八事变后,严厉制裁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C. 对法西斯侵略行径姑息纵容

  D. 成了被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 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 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 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 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二、非选择题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最终将使美国陷入欧洲事务相关的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

  材料二威尔逊总统认为:这个义务是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而且(美国国会)有绝对自由,对要求采取行动的.所有情况做出自己的解释。但是他也承认,如果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在美国是否参加国联的问题上,威尔逊和参议员们争论的焦点。

  (2)概括争论双方的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争论的最后结果。

  (3)参议员们在美欧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

高中历史试卷2

  一、单选题

  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教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了海报艺术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英国与印度之间不平等贸易关系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史实作为重要论据。该文章论证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B、英国经济的崛起

  C、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重商主义的推行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阅读下表,分析推动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是( )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600年

  411

  33.5

  8.25

  1700年

  506

  85

  17.0

  1750年

  577

  121.5

  21.0

  A.商业革命推动 B.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

  C.工业革命兴起 D.圈地运动的进行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生产力发展推动移风易俗 B.工厂苛待女工性别歧视严重

  C.工业发展革除了缠足陋习 D.近代纺织业得到了普遍发展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所占份额(%)。 以下相关解读,合理

  的是

  A.产业革命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因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中国份额减少

  C.欧中额差最大化的“砝码”是英国制造

  D.内忧外患百年中国经济持续衰退

  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产业调整导致工业革命

  B.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C.远洋贸易促进工业革命

  D.资本积累推动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生产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高中历史试卷3

  一、单选题

  唐太宗在位期间,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下列各项政策举措,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

  ①重用魏征 ②休养生息 ③慎用刑法 ④完善科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

  ③大力推行道教

  ④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④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如果生活在唐太宗时期,我们可以看到的场景有

  ①囹圄常空,马牛遍野,外户不闭,粮价低廉

  ②来自吐蕃的贵族子弟在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③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学习、做官

  ④士人信奉“物皆有理”,“格物致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在其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

  ①对民族地方的'直接统治方式

  ②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

  ③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④其居民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反映出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唐太宗在其六十大寿上劝告官员:“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对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A、意思是为官者要做到无功不受禄,取本分之财,不贪不沾

  B、提醒官员要谨言慎行、克己清廉

  C、这是唐太宗告诫为官者修身克己的做人之道

  D、反映了唐太宗希望官员认识到为官者是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见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体现这一思想的著名事例是

  A、昭君出塞 B、唐蕃和亲

  C、迁都洛阳 D、澶渊之盟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

  ②善于纳谏

  ③完善科举制

  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

  唐太宗治国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A、“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失以不时为本”

  B、“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D、“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新唐书 魏征传》记载: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争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材料反映

  ①唐太宗任人唯贤

  ②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

  ③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

  ④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民族政策开明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高中历史试卷4

  一、单选题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发展。

  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划。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

  ②轻罪重罚。

  ③户赋、劳役沉重。

  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完成: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高中历史试卷5

  一、单选题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头”和“挤牛奶”的分别是

  A、美国和英法

  B、法国和美英

  C、苏联和英美

  D、英国和美法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A、维护公海航行自由

  B、限制德国潜艇的发展

  C、打破英国海上优势

  D、维护美国海上霸权

  德国总理谢德曼在国民会议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又说:“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这体现了

  A、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C、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矛盾重重

  D、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

  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

  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上述评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其中的表现有

  ①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涉

  ②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疆界

  ③同意犹太人建立以色列

  ④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一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一战后“欧洲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

  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22条(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足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任务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国际联盟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成果,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广泛职能的世界性组织。联合国则集以往国际组织一切进步和经验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国际联盟的成果,堪称“20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高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有何进步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主要内容: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

高中历史试卷6

  一、单选题

  某知名学者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这次改革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出现雇佣劳动力

  ③资本主义农业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

  ④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①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理的制度

  ②建立了陪审制度

  ③实行公开审判

  ④农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81年3月的一天,圣彼得堡街头响起了爆炸声,一位沙皇被炸身亡,这位导演了20年前改革的沙皇,曾经赢得过“解放者”的美誉。这位被炸身亡的“解放者”是

  A、亚历山大一世

  B、尼古拉二世

  C、彼得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从近代化角度来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进步作用是

  A、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促进工业发展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扩张海外市场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B、农民赎买土地使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沙皇统治被推翻

  1861年后,俄国资产阶级虽然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状况,但却仍然依附封建地主阶级。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充足资金

  B、农奴主拥有大量土地赎金

  C、俄国仍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

  D、沙皇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马克思说:“彼得一世改革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现代俄国政策”是指

  A、资本主义政策

  B、中央集权

  C、发展工业

  D、欧化政策

  当年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民粹派代表的是

  A、农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利益

  C、部分封建主的利益

  D、工人的利益

  下列关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社会发展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

  B、新沙皇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C、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被终止

  D、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

  二、非选择题

  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高中历史试卷7

  一、单选题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优化农村环境 B、给农民提供补贴

  C、提供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上任伊始,他采取的“行动”不包括

  A. 鼓励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

  B. 政府加强救济工作

  C.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措施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罗斯福上台后,实行全面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A.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 用改良方式克服危机

  C. 调整农业生产

  D.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发放救济金

  D. 兴办公共工程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 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 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 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1933年3月,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说:“仅在几个星期以前,任何注视美国形势的人,只能心怀极其沉重的忧虑。今天有新总统的倡导、勇气和智慧,已经发生了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变化。新的有希望的感觉……正在回到美国人民心中,这种信心正在伦敦引起反响。”“奇迹般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美国坚持“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干预经济的思想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C. 美国根治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D. 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初见成效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 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罗斯福新政)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

  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仍然不顾强大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现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探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1)结合材料一,将新政措施按三方面归类,并说明新政财政赤字庞大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经济的运营”指什么?“改进和补充”指什么?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带来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试卷8

  一、单选题

  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 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 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 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荷兰参与殖民争夺的主要机构是

  A. 政府军

  B. 海盗

  C. 贵旅联盟

  D. 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17世纪世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

  A. 亚洲的长安

  B. 美洲的纽约

  C. 欧洲的伦敦

  D. 欧洲的阿姆斯特丹

  荷兰殖民者对亚洲的侵略不包括

  A. 台湾

  B. 印度尼西亚

  C. 锡兰

  D. 新阿姆斯特丹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目的是打击

  A. 葡萄牙

  B. 法国

  C. 西班牙

  D. 荷兰

  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海军力量的强大

  B. 法国军事力量弱小

  C.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高

  D. 英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活动

  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 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B. 黑人身体健壮,远离家乡,不易逃跑

  C. 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D. 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三角贸易”的航程是

  A. 非洲→亚洲→美洲→欧洲

  B.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C. 亚洲→美洲→非洲→欧洲

  D. 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早期殖民扩张

  ①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对国际关系起着决定性影响

  ③明显拉开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距离

  ④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早期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 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贡献

  B. 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C. 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

  D. 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能装置火炮的商船。……它的'设计很独特,船的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商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很多。

  材料二:1596~1598年,一个有名的人叫巴伦支,他是荷兰的一个船长,他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他经过了三文雅(现在俄罗斯的一个岛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在这样恶劣的险境中,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材料三: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力,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100年。

  材料四: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性商业帝国的主要原因。(注意概括提炼,不要列举史实)

  (2)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3)17世纪后半期,荷兰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个国家?指出其丧失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材料二:“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至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殖民者在各地的罪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高中历史试卷】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总结 01-15

高中历史教案11-26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8-20

高中历史培训总结05-26

高中历史培训总结05-26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6-26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07-28

高中历史考试总结11-16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4-11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