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鳌客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0-12-07 13:52:38 历史 我要投稿

钓鳌客的历史典故

钓鳌客的历史典故1

  典源出处

钓鳌客的历史典故

  五代·何光远 《鉴戒录》 卷七:“会昌四年,李相公(绅) 节镇淮南日,所为尊贵,薄于布衣,若非皇族卿相嘱致,无有面者。张佑与崔涯同寄府下,前后廉使向闻佑诗名,悉蒙礼重,独李到镇,不得见焉。佑遂修刺谒之,诗题钓鳌客,将俟便呈之。相国遂令延入,怒其狂诞,欲于言下挫之。及见佑,不候,从容乃问曰:‘秀才既解钓鳌,以何物为竿?’佑对曰:‘用长虹为竿。’又问曰:‘以何物为钩?’曰:‘以初月为钓。’又问曰:‘以何物为饵?’曰:‘用唐朝李相公为饵。’相公良久思之,曰:‘用予为饵,钓亦不难致。’遂命酒对斟,言笑竟日,怜佑触物善对,遂为诗酒之知。议者以佑矫谕异端,相国悦其取媚,故史不称之,恶其伪也。”宋·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 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白曰: 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另 《封氏闻见记》卷十亦有王严光自称钓鳌客事。

  释义用法

  唐代张佑 (一作祜)、李白皆以诗名,在谒见朝相时敢于自称钓鳌客,显示了他们的雄心和抱负。此称当源于龙伯巨人钓鳌事。后以此典称气度不凡,抱负远大的人。参见“龙伯钓鳌”。

  用典形式

  【钓鳌客】 宋·张元干:“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宋·陆游:“可怜钓鳌客,终返屠羊肆。”清·黄遵宪:“三千六百钓鳌客,先看任公出手来。”

  【浊钓鳌】 宋·苏轼:“漂泊终浮梗,迂疏浊钓鳌。”

  【钓鳌词客】 宋 ·刘克庄:“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钓鳌客的历史典故2

  【注音】diào áo kè

  【出处】一钓而连六鳌。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解释】钓:钓钩;鳌:传说海中的大龟。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胸怀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风旋电掣、天崩地坼、柔枝嫩叶、各安本业、高文大册、断凫续鹤、眼跳耳热、自得其乐、八面莹澈、宜家之乐、......

  【年代】古代

  【成语示列】

  1.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 宋·赵德麟《侯靖录》第六卷

  2. 叶玉森 《一岛》诗:"不知何处钓鳌客,来此从荒辟蜃楼。"

  3.《水调歌头·追和》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词作:"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成语故事】

  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座山顶住。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的大鳌的骨头来占卜吉凶。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天帝大发脾气,于是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越来越狭,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越来越矮。到伏羲、神农时,那个国家的人还有几十丈高。

【钓鳌客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常见的历史典故12-24

湘妃竹的历史典故12-19

孟姜女的历史典故12-19

请君入瓮的历史典故12-19

乘龙快婿的历史典故12-18

有趣的历史典故12-18

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12-18

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12-18

牡丹的历史典故12-18

鲁难未已的历史典故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