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时间:2023-08-14 16:00:22 剑锋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范文(精选8篇)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启示录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范文(精选8篇)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1

  人类文明进程不断推进,未来的万事万物都将变为一个透明体。人类的视野要开阔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后上学的'小孩子要去学习多少学科的知识?到世界末日的那一天,是不是人类就能够化险为夷的躲过灾难?或者人类面前不会再有灾难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打赌说“看地球上的资源到底有没有用完的一天?”一个说“有!”,一个说“没有!”。显然,若干年过去后,那个说“没有”的人赢了!这是为什么呢?事实证明,人类是有潜存的危机感的。当人们不断的开采利用,到能源即将枯竭之前,人类一定会找出这种能源的替代品的。就像以前我们用的盆都是铝制的,当铝的存储量发生潜在危机时,人们发明了塑料来制作盆。由此看来,生存需要的驱使,人类必将从一个文明向另一个文明迈进!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2

  中国人学了几百年,其实很难说我们是否学会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挣扎,挣扎的不仅仅是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也包括它们与自身文化的冲突和取舍。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而言,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从影片来观察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有那么一些时期,我们社会精英,包括知识份子,他们凭借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情怀和理想,专心致力于向民众传播科学的思想和理念。

  而在看完了《科学启示录》之后,我对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该片的前期准备中,制作团队邀请了近百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拍摄行程上万公里,东到上海,南达福建,西至新疆,并远赴英国、美国等国家进行采访和拍摄,历时3年艰难创作,可以说《科学启示录》获得的这些资料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效性。它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去了解了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我们中国在世界发展的变换中所经历的,所改变的,所思考的。

  不论是自十五世纪早期起,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由科学发展引起的人类思维的几次重大转变,还是14世纪到17世纪末西方世界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不论是中国的日甲午战争爆发,科举制度废除,新兴的留学热潮,还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所作的思考。不论是二战后,在原子武器的巨大毁灭性以及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压力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作出历史抉择,还是人们继续追寻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科学的答案。在这其中那个,我们看到:每一个时期,都是我们学习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拥有着它的利与弊,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经验去借鉴,但我们也不能停滞不前。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找出问题,并加以反省和改正,也要学习西方的新科技、新思想,加以创新,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些科技和思想。

  在当代,不仅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也日益加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中国的成功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一定的联系。建立在文明传统基础上的很多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还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人权和以及更完备的市场经济。

  在对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依旧薄弱,如何使中国在普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如何使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3

  影片以一种艺术化的镜头和音乐把越南描绘成了人间地狱,而主人公的行程,正如地狱之旅。当一个人穿行地狱,见识了真正的黑暗,他还会对久以相信的,并一直认为必然如此的某种光明抱有信念吗?然而一个行走在黑暗中的人,最期盼的又莫过于光明。

  人与人总是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总是产生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一些是既已存在的,有一些是被认为应该存在的,而另一些被认为不应该存在。越战便起因与此,以自由之名剿nie共产主义。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自由主义在面对战争,这种人类关系的极端时,表现出了其脆弱的一面。而自由主义者认为不合理的共产主义反而强健异常。当上校看到那些因接种了自由主义的疫苗而被砍掉的一堆小胳膊时,他震惊了:以自由主义者,被这种极端的罪恶所震惊;以一名军人,被这种逆天的组织能力所震惊。他希望阻止罪恶,打赢战争。他同时知道,以自由主义的意志,根本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上校说,如果有真正的为国奉献的人,他说的其实就是如共产主义者那样的人,给他五个师他就能赢得战争。我想,这就是电影所要展现的越战的荒谬。以自由之名而战,自由主义的伦理却在硝烟前溃散,造成了精神混乱的人间地狱。最后的结论却是必须以原本要消灭的共产主义武装自己才能赢得战争,那究竟是自由主义在消nie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被共产主义消灭?那些以主义之名而死的人又因何而死?

  你可以杀死我,却无权评判我。上校是这么说的。意即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价值观,因为你根本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观更优越。

  西方的自由主义重视的是个体的人生体验,但其社会伦理的强度却较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够健壮,当遭遇一些极端情况时,伦理较易崩溃而陷入混乱无序。这种弱点来源于与其本身价值追求的必然矛盾,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而东方模式,是一种强度较高的社会伦理架构。人们不会太轻易地迷失,即便遭遇如战争这样的极端。甚至越是极端的情况,反而会促进这种伦理更加健壮。因为人与人的极端对抗过程当中,体现出了强伦理架构的优势(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优势,并不能说它就是优越的')。

  一个人在看到另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这取决于这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认同。对于重视个体人生体验的西方人来说,他们的最高认同是生命,所以会产生很多战争的反思。对于越南人来讲,他们的最高认同是国家民族,他们绝不会在敌人身上找到太多的同病相怜的感觉。从朴素的逻辑上讲,任何东西都不能高于生命,因为无生命即无一切。但从人生的逻辑讲,若没有任何东西高于生命,生命便也无任何意义。自由主义者基于生命,所要寻找的却正是高于生命的东西。而自由主义的敌人,却因为某种高于生命的东西显得对生命不够尊重。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4

  坦白地说我没有完全看懂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但《现代启示录》展现给我的是一场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战争,影片没有太多关于战争的描写,但它所带来的思考却似乎无穷无荆以往影片中的战争无非是那些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场景,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描写战争—在国家的大义下,在正义的感召下,一群所谓正义的人与另一群被认为邪—恶的人殊死搏斗,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世界也迎来了和平。但是我们在被那些宏大的场景,那些所谓的`大义煽动得热血沸腾的时候,《现代启示录》却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战争。真正的战争中也许并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大义,战争的本质就是赤裸的暴力。在战争中特别是在那种看不到未来的战争中,人价值观的判断常往往已经陷入混乱状态,在失去了价值观判断的条件下,战争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群体的疯狂。在绝望无助的环境中,在鲜血和死亡的刺激下,人的理性往往会完全崩溃,剩下的就只有单纯而简单的本能——求生的本能,猎食的本能,进而就是嗜杀的本能,人也是就这样一步步地陷入疯狂。整个影片几乎都在不断展现着那种疯狂而混乱的状态。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自己,而战争却恰恰将人性的复杂发挥到了极致:空虚、狂妄、伪善、堕落、恐惧……。影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恐惧”,如果你不与它为友,你就只能与它为敌。是的,与它为友,你将疯狂;与它为敌,你将死亡。是人性的复杂导致了战争还是战争催化了人性的复杂?又或者是两者缠绕在一起根本就无法辨别。

  不管思考的结果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的确是一部令人回味的经典电影。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5

  电影《现代启示录》,之前没有看过这样的影片,其中穿插了战争、历史、心理。看的过程中,不知道在讲什么,看完以后,还是不知道,其主旨是什么,只知道一个上尉Vilad奉命去杀另一个军官kurtz上校。只是顺着剧情想,他应该不会杀kurtz,因为他在路途中越来越崇拜他,因为他觉得在这样一个战争背景下,应该去对付敌人,而不是自己人。预想应该是Vilad最后投入到Kurtz麾下,一起结束了这场战争,赢得了胜利。可是,影片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还没见到那个上校,想着这背景叙述也经历了太长时间了,他们不可能一起大干一场了。

  电影《现代启示录》最后的结局很令人意外,Vilad真的杀了kurtz。不是因为他想杀他,只是因为大家都让他杀他,只是因为这场杀戮在所难免,他必须要结束这样的黑暗。kurtz是一个很优秀的军人,他很年轻,就快做到上校,只是因为他太聪明,他知道国家的现状,他知道战争不应该是那样。他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神,想怎样就怎样,随意的杀人,他的崇拜者们都还是很崇拜他。kurtz沉浸于黑暗的世界,Vilad杀了他,本可以继续成了人们的神,可是他没有受到诱惑,离开了。

  查了影评,知道了这部片子是根据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电影的主旨在于对人们内心黑暗面的反剩回想起来,电影中有很多战争背景的描述,也给这个主题作了伏笔。战争的拉长,军士们都有了疲惫的心态,总是用修补炸坏的桥这个的事情来邀功,没有丝毫的意义。每个战争的地方都没有了CO(Command Officer,指挥官)。这样混乱的战争,既没意义也很可怕,kurtz上校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躲进了那样一个地方,他被那样的生活诱惑了。

  再优秀的人也得经得诱惑,黑暗或是白昼,一定要时刻反省警惕。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6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很超前的战争艺术片,或者通俗的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战争片…如果你想看的是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诗般宏大场面,那还是奉劝你不用去看《现代启示录》了,俺看多了那些“伪影迷”大放厥词般的影评,很是影响俺的心情……要说《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场面,莫过于神经质的上司为了一块冲浪宝地而发动了一场奇袭,这场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战伴随这瓦格纳的《武女神》的曲段,俺仿佛也能嗅到那股呛人的战争臭味……回到正题,《现代启示录》以一个上尉接受一个秘密命令——刺杀叛变、疯狂的上校而起书,在执行命令的路上,处处遇到让人不可思议的荒谬。

  接受命令的'上尉,本身就带着越战的心理创伤,以至于接受命令之前酩酊大醉,房间里弥漫着让人窒息绝望的气息氛围;一些小细节在电影中的出现显得非常有意思,那场荒诞暧昧的慰问晚会鲜明的表现出了战争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连人的欲望都无法满足,那标榜着“解放越南、剿*共产主义”的战争,能给这些士兵带来什么?2001年重新上映的《现代启示录》补足了之前删去的法国殖民者的那段情节,在这个场景中,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士兵之间的交谈直至最后近乎矛盾爆发的质问,完全把战争的诡异表现出来:越南的丛林,真的就比巴黎的生活更加重要?所谓的根植,难道就是这般苟且偷生?

  神经错乱的上校在柬埔寨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实现癫狂目的的王国,死亡、血腥、残忍充斥着这个王国,在这种群体下,所有的隶属人的属性全部消失,将原本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动物本能给表现了出来,在这个矛盾冲突下,无论究竟完不完成任务,那位上尉最终仍然逃不出被战争改造的命运:不杀上校,意味着上校之前的哲学般的对话有着深刻的涵义去解读,而最终杀死上校就如同镜头展现那般,上尉成接过了神经错乱的上校的衣钵……

  影片中唯一带有孩童般天真思想、喜欢听听摇滚乐的少年士兵最终倒在执行任务的途中,也证明了科波拉想要表达的思想高度:所谓的战争,剥夺掉人性,只剩下弱肉强食的自然机制,任何的怜悯和慈悲,都是可笑的、虚伪的……

  无论艺术如何激进,总是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现实,无论充满激情、充满大同精神的艺术家如何去用电影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现实总是无情的告诉我们:人始终是一种悲哀、变态的动物就让《现代启示录》去传承战争的本质,让现实中的战争继续抹杀吞噬现代社会中仅有的丝丝人性。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7

  电影讲述的一位上尉战后退役后倍感空虚又重新回到战场,接受一项谋杀一个在美国军方眼里是不接受上级指挥,“精神失常”的上校的任务。影片的一半多讲影片主人公上尉在找寻上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军人的恐惧,空虚,残忍,发狂,对战争的厌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比较好理解,都是对战争各方面的刻画,越演到后面,就越来越晦涩难懂。从上尉遇见一支法国军队以后,整部电影似乎才开始揭露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法国女人跟上尉的这样一段对话让我深感困惑:“他愤怒,为死去的士兵难过,他对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神还是动物,我对他说你有两个你,你明白吗?一个死了,一个被爱着,但你两样都是”。这段话可能是整部影片中最难懂的几句话了。我一直在揣摩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是神还是动物,有两个你,一个死了,一个被爱着,但你两样都是,这里说的神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后面的上校,他也被他的“子民”称为神,这里的神应该跟他俱有某种相同的特质,

  以笔者有限的思考力,揣测可能是指对战争,人性的思索,有爱,仁慈,有在充满令人无法忍受的战争恐惧场面下对人性的保持,能反思战争的意义,并无所畏惧。要知道这点在那种战争中是很难做到的,影片中也只有主角上尉跟上校能做到,正因为这一点,上尉才能够理解上校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什么让上尉杀死自已,并选择让上尉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他的儿子的原因。动物对应的应该是那些“子民”,他们是空洞的人,脑中充满稻草,害怕恐惧,在战争中迷失自我,暴露出动物原始的本能:任意的屠杀,强烈的求生本能,性的渴望,精神的缺乏,思想的停滞,心灵的麻木,天生的恐惧与勇敢。这些人已不再是军人而是杀手,一群灭绝人性的动物。电影中的上尉及法国女人的丈夫都可以说既是神又是动物,一方面对战争及人性有清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免不了要屠杀,毕竟他们是军人。但一般人只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出人的弱点。但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这种弱点更加显露无疑,以致于更接近于动物,此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失去。

  电影中的上尉为什么要带领他的军队去过去过这种离经叛道的生活,原因不难理解,记得上尉曾讲过一个故事,说在特种部队的时候,他们给越南的儿童接种牛痘,后来越共把这些孩子接种牛痘的手全砍了,这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恐惧,是因为他们爱他们的家园,爱那些孩子,他们达到了神的境界,同时又不缺乏动物最原始的求生的本能,就像影片中上尉讲的一样,在他们眼里只有胜利和死亡。他们既是神,又是动物,故他们最勇敢,比美国大兵强。当上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为什么他们打不赢越共,于是他开始充分发挥他的意志与才干,与培养士兵神的一面和动物的一面,于是他们以最原始的状态生活,去找寻那种原始的本能,去战胜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营地到处都有尸体,人头,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他的士兵与恐惧为友,对恐惧习以为常。上校喜欢上尉也就是因为上尉拥有这种神与动物的特质,是天生他所宠爱的士兵,他说他只要有十营这样的士兵就可以解决麻烦,我想这是对的。然而在这种战争形势下,他是不可能有士营这样的'士兵的,他自已十分明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不是一场正义之战,士兵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他们为什么要打战?他们没法做到跟越共那样那么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选择又是什么。因而他们恐惧,他们空虚,直至麻木。也许上校的士兵在上校的调教下可以变得跟动物似的,没有畏惧,但他不能培养出士兵在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为什么?答案就是上面所讲的:这场战争的意义和目的。这也就是上校痛苦的原因。上校为什么想要自已死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无奈,看到了他们注定要失败,注定要夹着尾巴灰溜溜逃走,但他做为军人应该笔直挺拔,故他选择了死亡,并希望他的军队也随同他一起死去。

  到这里就可以对这部影片进行总结了。影片通过这样一个故事阐明了战争的意义,描述了战争的可怕与残酷以及对人身心的摧残,引导人们对战争的思索,给人以启示,教人以真理。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8

  周一下午看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锵锵三人行上,建英把冯小刚《一九四二》和《现代启示录》相比较。《现代启示录》上映时的票房赔得一塌糊涂,科波拉为了《现代启示录》赔掉了所有靠“教父”系列赚来的钱,但现在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建英认为《一九四二》也是如此之作。不过在我看来,《一九四二》比《现代启示录》还是差些档次,主要不在技术上差,而是在哲学与历史的反思与表现上。《一九四二》反思历史很不够不到位,冯小刚说这是一部忆苦思甜之作,可影片是否成功将观众引向忆苦思甜的道上了呢?我看没有。仅仅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现场并不够,还存在表现那些部分及怎样表现的问题。

  战争有多残酷?生在和平之中的我无法想象,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给出最接近真实的答案。身在前线的士兵唯一想法就是不要被飞来的子弹击中。点60高高架起胡乱的扫射,向着真实的'敌人,更向着无形的对死亡的恐惧。当许多电影打着“复兴梦”、“爱国”的旗号宣扬战争时,我们需要看《现代启示录》,看看战争有多残酷。

  《现代启示录》不颂扬美国价值观,也不质疑宣泄越共及北越政权的残暴,科波拉的目的就是表现战争、反思战争。傅雷在勇士们读后感里写到:“厮杀是一种本能。任何本能占据了领导地位,人性中一切善善恶恶的部分都会自动集中,来满足它的要求。……心理上的一切压制都告消灭,道德和教育的约束完全解除,只有斗争的本能支配者人的活动。”《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的游击队领地里尸体到处悬挂着,头颅像碎石一样抛在各处,士兵们跳着原始祭祀舞蹈,像敬重巫术头领一样畏惧库尔茨。库尔茨是游击队的精神信仰,他激发出士兵们的原始本能,赋予他们原始道德,否认敌人作为人——纯粹却也血腥。

  战争有正义的吗?没有!当机枪瞄准平民时,它已转化成残暴和非人性的不可饶恕之恶。任何形式的对他人生命的剥夺都没有正义可言,包括对犯人施以极刑——它不过是以相对的正义惩罚不正义——当然强求绝对正义只会带来更大的不正义,就像不惩罚杀人犯就存在更多人的生命可能被剥夺的危险。记得当吴英以巨额诈骗罪被判处死*时,我愤怒的在微博上写到“这是残暴,而非法律的正义,任何法律都不可能以诈骗钱财的罪名剥夺人的生命,这是绝对的不正义”

  有些战争有时不可避免,颂扬战争的高尚却不能接受,战争不过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最直接的展示。我们需要更多《现代启示录》,需要更多人认识战争,呼吁和平。当然我们也知,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完全和平的理念不过是乌托邦的理想,可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反思力量。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启示录作文02-26

关于现代求职论12-02

描写现代艺术的词语10-23

现代雕塑教学反思11-03

现代科技作文01-24

现代职场礼仪07-10

《启示录》读书心得06-02

现代环境艺术教案04-13

现代诗歌长诗03-29

艾青的经典现代诗合集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