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经典研读

时间:2020-10-24 11:21:51 文化 我要投稿

中国文化的经典研读

  一、朱熹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联系现实问题,谈谈你对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理解。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简单地说,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要克服人的一己之私欲,使之符合礼(或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朱熹把儒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明天理,灭人欲”。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禀赋的天理本来就受到不同的遮蔽,未得天理之正,因此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时刻刻要“克己复礼”,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修养的工夫。

  朱熹在课文所选的第一则语录最后引用《论语》当中的两句话,是为了对前面所说的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强化。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熹在这里引用曾子的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了对前文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

  第二句是曾子引用《诗经小雅小F》篇的几句诗。此诗本是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一首诗,诗的最后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这几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谨慎的态度。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朱熹的这些论述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他也不完全反对和否认人欲,对于维持自身生存的.“人欲”他持肯定的态度,只是反对超越自身需求的无满足的欲望。但他的观点传至后世,成为社会的统治性思想之后,对人性的自由却会造成一种束缚。

  二、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贽所谓的多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朱子语类》是用近代汉语写成的,试找出一些词语,看看在用法和意义上与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有什么不同。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门人所记的朱熹讲学的语录,用近代白话文的形式写成,与那些沿袭先秦文法的文言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则是文言文所不见的,比如:“若读之数过”“只恁昏塞不通”“事已却悔”“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中加点的词,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经典研读】相关文章:

寒假研读教材活动实施方案11-25

读《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有感09-16

教材研读六步曲 教学总结04-10

教材研读新教育晨诵工作总结04-13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10-18

中国文化说明文10-04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4篇10-18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09-26

《研读教材走进教材成就高效》学习培训心得体会08-04

中国文化说明文3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