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追溯

时间:2020-10-11 08:16:34 历史 我要投稿

海河水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追溯

  河北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或从西北而东南,或从西而东,或从西南而东北,都流向今天津市,在市区内汇合成一条大河东流人海,这是海河水系的基本情况。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海河水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追溯

  清代学者认为《禹贡》篇里的河水(黄河)就是流经天津海河入海的,在入海之前,先已会合了河北平原的降(漳)、恒(滱)、卫(滹沱)诸大水,所以在《禹贡》时代,海河水系已基本形成,不过那时的海河只是黄河水系下游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到王莽时黄河离开河北平原改道从山东入海,海河水系随即成为一个独立的水系。现代的地理学者认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决定于天津的成陆年代,天津未成陆时,河北平原诸大水应各自在天津市附近当时的渤海湾西岸入海,天津一经成陆,这几条大水也就在那时在天津合流而形成海河。

  实际这两种看法都是错的,正确考释《禹贡》,就可以知道其时的黄河虽然流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但并不流经今天津市区,所以就谈不上河北平原诸水在天津会合形成海河。见于《汉书·地理志》的西汉时代和见于《说文》、《水经》等书的东汉中叶以前的河北平原水系,也还是分流入海的,未曾汇合成为一河。海河水系的形成是在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公元三世纪初。天津的成陆最近已由考古资料证明,最晚不迟于战国。可见天津成陆在前,海河形成远在其后,两事相距至少有四五百年。水系形成以后它所包括的范围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动。近代海河水系西南包括清水、小丹河,东北包括潮白河在内,这种情况大致南北朝后期或隋代即已出现。人工的疏凿对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禹贡》河水和《汉志》河水下游不经天津海河

  清初考据学大师胡渭在其所著《禹贡锥指》一书中,花了很大力气考证“禹河”(即《禹贡》中的河水故道),自谓“导河一章,余博考精思,久乃得之”。他对自河北平原中部至渤海湾西岸一段禹河故道所作出的结论是:汉代的漳水下游就是禹河故道,具体路线,“以今舆地言之”是“自巨鹿又北历南宫”等十五州县,“至天津镇注于渤海”。又说:漳水自成平(故治今交河县东)以下至入海一段,“在西汉时犹为大河”。胡渭所谓汉代的漳水,实指《水经注》中的漳水;天津镇即雍正以后的天津府城,今天津市旧城区。可见胡渭认为《禹贡》时代和西汉时代海河即已存在,是当时的黄河下游的一部分。

  《禹贡锥指》刊行于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自此以后,乾隆年间官修的《大清一统志》,和有清一代乃至近代学者论述历代黄河变迁的著作,差不多全都沿用了胡渭这种说法,几乎已视为定论。可是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经不起认真考核的,我们只要仔细研读一下《汉书·地理志》、《水经》和《水经注》,就可以知道《禹贡》时代的黄河应在今青县以东、黄骅以北、静海县东南、天津市南的北大港一带入海,西汉时代的黄河应在今黄骅县境入海,都不经过天津的海河,都在海河以南即已注入渤海。

  在《禹贡锥指》以前,明季陈祖绶在其《皇明职方地图》的《河岳图》中,已把“古徒骇河”画作自天津入海。徒骇河即禹河下游分为九河后的最北一支,亦即河水干流。可见把禹河理解为从天津海河入海,这种说法并非创自胡渭。然清代以至近代学者之所以采用此说,实由于信从《锥指》的考证,因为《锥指》是过去二百几十年来一部声望极高,被大多数学者推崇为考证精详的权威性著作。所以我们今天要破除这一错误的说法,必须从驳倒《锥指》的论点入手。

  《禹贡》导河末二句是“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是说黄河下游岔分为九派,在入海之前都受到海水的顶托。《尔雅》释水列举“九河”之名,以徒骇居首。《汉书·沟洫志》载成帝时许商言:“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锥指》卷三根据许商的话,推定徒骇河是九河中最北一派,亦即“禹河”的干流,这是可信的。又说许商上言三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也是正确的。《汉书·地理志》在渤海郡成平县下有云:

  “虖池河,民曰徒骇河”①,更可见徒骇之名,至西汉时犹在成平县民间沿用。《锥指》卷十三中之下说:“《水经》所叙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也是基本正确的②。问题是,《水经》漳水亦即禹河的河口段在哪里,在何处入海?胡渭认为《水经》漳水“径成平县南,又东北径章武县西,又东北径平舒南,东入海”这一段,以今舆地言之,是历“交河、青县、静海、大城、宝坻,至天津镇注于渤海,即古徒骇河之故道也”(卷十三中之下)。这是不对的。

  《水经》“平舒”是东平舒的省文。汉东平舒故城《清一统志》采用《寰宇记》的说法,认为即今大城县治;《锥指》作“在今大城县县界”。按,《寰宇记》之说不大确切。《水经浊漳水注》引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东汉参户亭即西汉参户县治,故城即今青县西南三十里木门镇(《清一统志》)。汉里一里约为今里十分之七,则东平舒故城应在今青县东北约五六里处。不论是今大城县治或大城县界或青县东北,总之,东平舒故城应远在今天津市区西南百里以上。漳水既然是流经东平舒南东入海的,那末入海处便只能在东平舒故城东,或东偏北一带,断不可能在经过东乎舒县南后,又东北流百数十里经过天津市区才东流入海。东平舒县北,两汉有文安县,县境也在天津西南。漳水若流经天津入海。为什么《水经》和《注》都不说在流过东平舒县南之后,又东北流经文安县东?

  ————————

  ①《清一统志》河间府古迹说成平故城在今交河县东,据《水经·浊漳水注》,应在交河县东北。

  ② 只能说基本正确,因《水经》平恩(今曲周东南)以下的漳水,不全是禹河故道.自乐成、陵县(今献县东南)西南至成乎县东北一段,《水经》漳水经二县之南,而禹河故道则应为汉代的滹沱河,经二县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