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时间:2022-06-24 10:28:21 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中介字,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成果。隶书作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曾经起着重要的文字艺术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方块汉字的确立,是从隶书才真正开始的。直到今天,隶书仍然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华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以她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仍在广泛地风行着,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着她那蕴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取代。在中国书法中,隶书较篆书、草书,易学、易写、易认,而且端庄古朴、典雅厚重,既有古老的艺术性又有现代的实用性,发展到今天,而她的实用性偶尔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印刷体中,人们更看重的是隶书的艺术性表现。现书法创作中,没有谁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刻意强调艺术必须政治化了。然而隶书创作的舒张个性、突出个人特点、强调变化等等,都使它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实用性逐渐减弱。书法家更加注重的是专家的认同,创作时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审美需求和展厅效果。于是,求新、求异、复古、夸张、变形,以突出艺术性为唯一目的,太多人认同或者太多人都在学习的风格,一律被目为“俗书”。这就促使大家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从而使当今隶书的研究不断深入,创作风格千变万化。

  还有的书家把汉碑与汉简融合,突出用笔的舒张自如,强调造型上的夸张和变化。线条粗细相间,转角方折,长短不一,点画飞动、跳跃,变化万端。在章法上,当代隶书对汉简的吸收,打破了汉隶多方正平整、用笔单调和章法的棋局、算子式与平均分布的形式,采用了活泼多样、不受束缚的章法形式。有的纵有行、横有列,有的纵有列、横无行;有的纵横不刻意去安排,有的字距较大而行距较小,采用大小错落、上下错落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整体表现美感,与当今书界盛行的展厅效应、视觉美感等妙合契同。

  随着隶书原有特征的剥蚀,其技法传承与发展日益被人们所首肯,而更彰显书法中的情、性、意、韵的因素日益被重视。

  笔法更加多变。传统隶书笔法上,要求中锋行笔,讲究“藏头护尾,力在其中”,用笔贵迟涩,注重积点成线的厚重深入感。而今天隶书则大量使用偏锋、侧锋,并突出枯润、疾徐、轻重的对比。点画的形态,线条的质感和整体感觉,都与传统隶书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从而大大丰富了笔画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隶书的灵动与抒情。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书法大赛,共从全国各地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征集稿件55000余份,经过千挑万选,隶书类作者共有9人进入电视直播的决赛。9个人中不仅没有一个人写纯传统的汉隶,而且他们的风格与近代诸家如伊秉绶、赵之谦、邓石如等也截然不同。他们的作品中,既有篆书的笔画、偏旁,也有行书的连带、飞白,他们在用笔上无一不是八面出锋。这种用笔突出了线条的苍莽与老辣,不再刻意追求“无往而不收,无垂而不缩”,使隶书与行书得以完美的结合,使字更加洒脱而富有生命感,更加充满现代气息。

  >

  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清人的隶书墨迹,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汉碑结果的作品(如何绍基、沈寐叟、金农等)。在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的隶书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学清人和当代书家的隶书,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良倾向。启功先生曾说:“学书所以宜学古人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古人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大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启功先生还说“结字要看碑志,运笔要看墨迹”。因此,我们学隶书时,应提倡以汉碑为骨体,参照古人的运笔用墨方法,假以时日,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创作出好的隶书作品必须要下苦工夫。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这和追求其它技艺一样,学习、掌握任何一门技能都要坚持勤练。时下在书法爱好者中有一种成名热,“书法家”的帽子漫天飞,甚至某些连笔都拿不稳的书法爱好者也被舆论界捧为“书法家”。郑簠毕生致力于隶书的研究,并大量收购天下汉碑。金农喜欢收藏,有《冬心先生集》中的诗为证:“收藏三百十种帖,一一旧拓浮古香。乞君题遍极考订,烂纸败煤重开光”。由此可知他不仅收藏丰富,而且重视考订,其中有的成为他临摹、借鉴的范本。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不断地探索、完善对隶书的感悟。邓石如学书法“每日昧爽起,研磨盈盘,至夜时分尽墨乃就寝,寒者不辍”。何绍基在外出旅途中都将碑木揣在怀中,闲余时拿出来研习,单就其在长沙居住期间临《张迁碑》百余通,《衡方》《礼器》《史晨》又数十通……。以上足以说明清代的隶书之所以成就显着,与书家穷毕生精力去研习是分不开的。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钟爱的书法艺术,我们必须坚持沉下心来,在吃透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推动隶书的创作与发展。

  创作好隶书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万物发展贵在创新,作为书法,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创新,只有甲骨钟鼎文就没有大小篆;如果没有创新,只有大小篆就没有隶书。但是,创新要有法则和基准。今天的书法界,曾经彰显一片创新声,有些书法爱好者没有握过几天笔,胡涂乱抹一通,就名曰“创新”;也有些书家的字全无法则和传统,不被广大群众所欣赏,也名曰“创新”。但这种“创新”,却难免遭到真正做学问人的批评、指正。清人郑簠在《曹全碑》中参以草法,创作出了草隶的雏形;伊秉绶把楷书的笔意吸入隶书,创作出了楷隶;陈鸿寿从《开通褒斜道碑》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了灵动、气势开张的个性隶书……。他们的创新,不是凭空假想、随意创新,而是在认真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再结合自己的学养、自己的审美观,逐渐探索出来的。因而,他们的创新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被后人认可的,是站得住脚的。中国书法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中介字,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成果。隶书作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曾经起着重要的文字艺术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方块汉字的确立,是从隶书才真正开始的。直到今天,隶书仍然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华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以她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仍在广泛地风行着,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着她那蕴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相关文章:

详细解读2017年艺术统考考试大纲07-03

选股票的方法详细解读07-03

梦见有关肉的详细解读06-27

刻字艺术解读06-28

详细解读如今的情人节07-02

雅思笔试及口试详细过程解读07-03

黑板报资料详细解读06-28

影视考研的方向与专业详细解读07-03

工商管理专业详细解读07-03

美国专业就业前景详细解读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