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感受

时间:2022-12-16 19:44: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藤野先生》教学感受

  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俱佳的名篇;在频繁跟换篇目的语文教科书里,能一而再、再而三被保留的,便是名篇中的名篇,鲁迅的《藤野先生》便是这样的经典。

《藤野先生》教学感受

  经典被研究得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参考书和教案,随便翻翻,发现少有对上胃口的,我把资料弃之一旁,认真地把该文连看三遍,很快形成了教学主框架:

  三个地点:东京──仙台──北京

  三个关键词:人──事──情

  先从事件入手,让学生自由讲述全文写了几件事情,后归类;“事”在人为,从“事”中可窥人之个性特征与精神面貌;“情”由“人”抒,引导学生在鲁迅与藤野严九郎的交往细节中体会、揣摩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必须让学生明白,人、事、情三者的和谐统一必须通过文字的解读体悟,鲁迅的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教材处理,而是用心去读,读出幽默犀利,读出刻薄愤怒,读出慷慨激昂,读出用情至深……

  两节课下来,这篇名著在笑声中被顺利拿下,流畅圆润,毫不晦涩,现举隅如下:

  读“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总感觉学生精神头不足,读不出作者对东京的厌恶与篾视之情,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把“东京”改成“赖老师”,请读出对赖老师的某种感情!学生笑了,精神一下子振作,但没人敢读。我说没事,大胆读。于是学生琅琅上口,连读数遍,见火候差不多,我问:哪两个字最有味道,生曰“无非”。我再问:什么感情?生答:对赖老师的轻篾之情。师生大笑。

  读“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师生共议鲁迅此句有不当,“缺不了速成班”的主干不合逻辑,显得勉强,应改成“花下缺不了速成班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后,还是读,我以仿句‘校门口总缺不了我们班学生在买油炸制品’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读几遍,学生居然能把‘缺不了’读得无比轻篾,让人动容,了得!

  读“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语文作业本中有一道上句的改写题,要求学生比较。改写后是这样的:

  不常见的事物常会有好的待遇。北京的白菜在浙江,是在水果店里卖的,叫“胶菜”;芦荟在福建是野生的,在北京就放在温室里栽种,叫“龙舌兰”。

  见学生读得不到位,我便拿出这个题目,让学生比较优劣,叫了几位学生,都认为原文好,理由有:

  生一:生动形象

  生二:语言风格和课文接近

  生三:连贯性好

  生四:精练

  除了第二位学生,其余三位还不得要领。鲁迅作为弱国子民,其实一直心存自卑,民族自尊心的强烈使他变得敏感、多虑。受惯了冷眼,一下子在仙台受到优待反而不适应,就像一位不被重视的人,一下子大红大紫起来,自然会怀疑此情此境的真实性。鲁迅在此用调侃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所受优待的不以为然,在情感上是排斥的,也是过激的。原文好,好在很好地体现了鲁迅当时的真实心境,而改过之后的句子,是纯客观的叙事,毫无感情可言。

  当然,我没有作以上分析,只是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再回答,并为学生划出重点词:“物以希为贵”、“倒挂”、“尊为”、“请进”、“美其名曰”。

  突然,有生叫到:老师,我发现读改过来的文字有感情用不上!

  很精彩的感悟,“好”。我大喝一声,从情感上启发学生了……

【《藤野先生》教学感受】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07-01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05-22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08-08

课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07-03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获奖)07-02

藤野先生作文12-18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版12-13

藤野先生阅读答案07-03

《藤野先生》知识总结06-27

我的“藤野先生”作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