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范爱农读后感

时间:2020-08-02 16:54:43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鲁迅范爱农读后感

  《范爱农》便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如今阅读此文,蛇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的知识分子悲剧。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范爱农》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范爱农读后感

  《范爱农》读后感

  “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1926年的冬日,让作者深沉地、衰痛地悼念和追怀自己的知己――范爱农。

  那时的他们,曾在日本发生过争执――只是为了电报的事,然而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在因“经费案”而回到南京之后,又在兵们袭捣后,作者又突然得知爱家的死讯。

  这样一个水性好的人,何尝不是自尽呢?这样一桩自尽,又何尝不是被“知识”社会所逼呢?知识社会之所以如此,那么,又是因为什么呢?难不成是因为自古以来的歧视与排斥?但是知识分子也有善恶之分的啊!从“焚书坑儒”到“文革”,这就是“知识”社会了吧!但是,政府啊,你们好好想一想,如果没了知识分子,中国,还有发展的余地吗?

  要说知识分子,恶的,最显著的就是秦桧吧,那么像他这样的,会多吗?

  大部分都是善良的知识分子!古代有屈原、杜甫、文天祥,近现代还有钱学森,他放弃了美国优异的绩业和前途,一心回国,创造了原子弹、氢气弹,他也是知识分子;以及地理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从古至今,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谁又能擦亮双眼,正确认识“知识”社会呢?

  知识社会!又是谁正不断编织它、浇灌它呢?

  读《范爱农》有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

【鲁迅范爱农读后感】相关文章:

《范爱农》的读后感07-25

有关《范爱农》读后感范文11-03

《范爱农》的读后感(精选7篇)07-15

《范爱农》的读后感(通用6篇)07-14

最新关于《范爱农》读后有感(精选5篇)10-30

《悯农》读后感(13篇)10-27

《悯农》读后感13篇10-26

悯农读后感(12篇)08-13

悯农读后感12篇08-04

悯农读后感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