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存在意义

时间:2022-07-03 00:08:50 教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存在意义

  一、应高度认识发展海外幼儿华文教育的意义,注重幼儿华文教材的开发。

浅析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存在意义

  近年来,华文教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华文教育的几个基本要素:教师、教材、教学对象等的研究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海外华人华侨及其子女学习、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特别是对3—6岁学龄前儿童(幼儿)的华文教育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般认为,学龄前儿童语言学习能力较弱,世界观还未形成,教学效果不显著,因而对幼儿教材的开发不必过于关注。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狭隘的。

  1.对华裔学前儿童进行汉语教学不仅可能,而且有益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3—6岁的学前儿童,随着日常生活中实践活动的逐渐复杂化,与同龄人和成人的交际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言语能力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1)在语音方面,学前儿童对于声母、韵母的发音,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提高的,不仅在能发出的声、韵母的数量上逐渐增加,而且在发音的质量即正确率上也大幅度提高。(2)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3)从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并有可能掌握书面语言。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在海外华裔儿童的幼儿时期就对其进行汉语教育,可以为他们入学后系统正规的汉语学习打下基础,作好准备。

  首先,利用语音学习的最佳时期,开发儿童的发音基质,使儿童的发音器官逐渐适应汉语语音的特征。资料显示,学前儿童声、韵母发音正确率在3岁时仅为10.1%,而4岁到6岁时就已从32.0%上升到69.2%。这说明,3—6岁的幼儿发音器官是在不断适应复杂的语音系统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很多成人汉语学习者,因为习惯了母语的发音习惯,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对某些特殊音素很不敏感,纠正起来十分困难,而如果从幼儿时期起就有意识地训练华裔儿童的汉语发音,输入汉语语音符号,他们入学后学习汉语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样的问题。

  其次,幼儿时期是儿童词汇量飞跃发展时期。5—6岁儿童可以掌握的常用词汇数量,德国儿童为2500—3000个,美国儿童为2562个,前苏联儿童为3000—4000个,中国儿童为3562个。儿童掌握词汇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开展幼儿华文教育,可以为海外儿童创造一个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生活空间,扩大他们的接触面,并在掌握汉语词汇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汉语语法的某些基本特征。

  此外,利用幼儿阶段特有的"自我中心言语",可以促进儿童汉语思维习惯的形成。"自我中心言语",即出声的自言自语,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发现并命名的、儿童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这种语言现象是"人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是思维的有声表现。而人的思维一般是通过母语进行的。开展幼儿华文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一种类似于母语习得的语言环境,使儿童的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中,养成用汉语思维的习惯,从而为其进一步提高汉语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2.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和道德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已经有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异物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的明显表现。因此,从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让海外儿童接触到一些跟中华文化相关的事物,如认读汉字、画简单的国画、唱中国歌曲等等,使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评价中得到快感,从而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最初的积极的印象,长大后进行正规的语言学习,就不会产生太大的排斥和逆反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充足、合适的幼儿华文教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者须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选择,确定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的事物,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教学对象。

  长期以来,教师和教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海外幼儿华文教育发展的两大瓶颈。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一些海外华校的师资问题得以暂时缓解,但是教材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了。从笔者接触到的一些由当地华文教师和家长自己编写的幼儿华文教材来看,这些教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也堪忧,表现为:形式上过于简单,基本上是教科书的形式,有的还是手写本,不符合幼儿学习心理的需求;内容编排上不够科学,不成体系,在汉字、注音、文化常识等方面有错误信息;繁简不统一,有的还出现混用的现象;等等。

  从这些参差不齐的教材中,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所作出的艰难的努力。海内外华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意识到,对下一代华文教育的成功与否,是整个华文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美国教育学者WhiteHurst所说:"幼儿教育需要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且它现在就急需。"

  二、开发海外幼儿华文教材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畅通的开发模式

  华文教育开展的数十年里,广大华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研发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如中国语言文化学校编写、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说话》、《汉语拼音》等幼儿教材,都在海外有着较高的声誉。但是海外华文学校还是反映目前的幼儿教材普遍存在不够用和不适用的情况。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教材开发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华文教育的独特性表现之一是,研究的主体在国内,研究的对象却在海外。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研究上的沟通困难。国内研究者在海外的大规模调研活动很难开展,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的思路和眼界很难打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制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信度。

  还有的教材是以国内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而开发出来的,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到海外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使得教材在海外华校的适用性上大打折扣。

  2.国内幼儿教育研究整体水平高度不够,很难对海外幼儿华教作出指导。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自身教育改革总体水平相比,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成果都不显著,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很多其它国家在这方面则走在我们的前面。与之相比,我国很多地区在幼儿教育的开展中急功近利现象严重,"提出的教育计划往往缺少一个‘幼’字。学前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近几年一些城市刮起关、停、并、转幼儿园之风……"幼儿教师,尤其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严重短缺,对现任幼教师资的培训不成体系,研究幼儿华文教育的专家为数不多……这些都制约着幼儿华教事业总体水平的提高。研究主体的水平决定研究成果的水平,国内对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开发显得底气不足。

  3.教材开发没有形成固定的渠道和完整的模式,"应急"项目较多。

  因为缺乏总体设想和长远规划,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的研究机构与海外的华文学校之间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固的沟通渠道,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海内外合作关系,也以随机性和临时性的合作居多。这使得对已经开发出来的教材的效果跟踪研究不能有效开展,反馈信息不及时,从而造成诸如新出版的教材不能解决老问题、类似内容重复开发,而真正缺少的内容却没有加入、教材开发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合理等等问题。

  如上所述,如何在海外幼儿华文教材开发的全过程中,实现总体设计、全面规划、整合资源、协同作战,从而确保在教材开发的每个具体环节项目,都能以最经济的方式,得到最充足的人力、物力装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适当途径,建立起一个"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研发中心",它的功用是:对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研究、开发、推广、修订等全过程进行总体协调、全程监控。这个研发中心委派一批符合标准的研究单位,如高校、研究院等对与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相关的方方面面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形成关于海外幼儿华文教材开发的专家意见,提交给研发中心,指导和规范教材的开发。

  与此同时,海外各从事幼儿华文教育的机构和单位,也可以在各自的居住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适当的途径,组建一个类似于"幼儿华教研究会"的机构,它在教材开发中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将本国各从事幼儿华文教育的机构、学校对教材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到一起,特别是在不同教学单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对象的第一手资料,集中提供给国内的研究机构;二是将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如成品教材),推广到辖区内的教学单位中去,对教材的使用进行指导,并及时将使用的情况反馈给研发中心。由此可见,这样的机构,在教材研发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

【浅析海外幼儿华文教材的存在意义】相关文章:

浅析环境雕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论文07-03

浅析:页面价值对企业站优化的意义07-11

qq空间一些东西存在的意义是?07-09

海外留学的海外金融常识07-03

浅析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04-17

无人说话的QQ群的存在有何意义?07-09

浅析幼儿自我保护教育06-12

幼儿园教学存在的问题03-10

浅析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07-04

幼儿教材的心得体会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