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体会

时间:2022-07-01 23:47:46 教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体会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体会

  高中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指导下推出的,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实践与应用。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如仍按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陈酒”。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教材的新颖之处呢?我想到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既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又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一、为什么要改变学习方式

  (1)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①被动接受型。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②模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进行再现和模仿,而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③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另外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2)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论根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因素与条件,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地理学习是地理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地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师生在汲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比如教师告诉学生:“月亮上没有水。”而学生会对老师说:“月亮上可能有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了有些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新的研究进展和新的说法。双向交流不仅起到信息互补的作用,而且体现了相互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先决条件,否则上述的“作用”与“过程”就不复存在了。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二、如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喜欢大自然,但不喜欢上地理课。主要原因即是老师往往喜欢“满堂灌”,所讲的知识又太难,太抽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因为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那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若老师直接把规律或结果告诉学生,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加工,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新教材从设计到内容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参与机会。能否实施到位,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做了。比如,讲“地域文化”这节时,课前安排同学收集中国或其他国家有特色的建筑物(最好能找到相关的文字介绍)。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并选取一些佳作(如北京四合院、蒙古包、雪屋、竹楼、永定土楼、陕北窑洞)上台进行展示。每位代表展示完毕,都留几分钟的时间由同学发问,代表进行回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涨,有的上网查寻,有的到图书馆查资料,有的搬出集邮册,有的求助父母帮忙。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方式要多花一些时间,但他们却能在收集、整理、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然对知识的掌握就更为牢固了。又如,在讲“交通运输与信息通讯”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一些国际知名港口均有所了解,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当我要求他们设计两条从上海到英国伦敦港的海上游轮路线,要求分别经过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南非的开普敦港,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每个小组的讨论与交流都异常积极,然后教师通过提问进一步强化两条线路中途经的重要海峡、海域和运河,我想,通过这样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都会有效得多。

  2、注重实践与应用

  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与应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据我的粗略统计,在由全部两册教材中35个专题分解成的100个小题※中,约有20多个小题与生活实际有联系,如“季风与农业”、“城市热岛与雨岛”、“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城市的轨道交通”、“国际互联网与数字地球”、“国际海洋运输”等都是新增加且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往往能让教师有话可说,学生们也觉得,地理不是那么枯燥无聊,由于日常生活有共鸣,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的效果也比以前的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3、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由于新教材内容新、容量大,势必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占有多的信息与材料,上课才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仅靠教材与教参就能纵横天下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网络资讯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素材,多媒体设备成上课必备的硬件。虽然有些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查找,但在整个学年中大多数的教学素材还得靠教师自己。这一年来我积累了不少相关资料,如视频、Flash动画、图片等,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些资料丰富了课堂,吸引了大多数学生,教学效果也因此有所提高。不过,如何进一步用好这些素材还有待今后不断研究和改进。

  因此,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教师须注意研究与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策略与模式。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体会】相关文章:

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深度.难度及广度07-02

新教材教学反思02-14

新教材教学总结04-1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2-04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09-16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1-31

新教材教学总结5篇03-27

新教材教学总结三篇03-25

新教材教学反思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