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时间:2022-07-02 04:53:29 语文 我要投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听取了王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感触颇多,现撷取主要的感觉赘述如下:

  在我的感觉上,王老师这节课上课外拓展的这些资料引用得恰到好处,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揣摩、重点动作(两个手指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次摇头”两组语句的比较,这样的言语形式的分析这些教学设计都是值得我学习的,这些我个人认为优秀的地方值得我呆会儿好好去体味一番。下面讲一下我对这堂课的个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整体感觉上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比较理性,开头设计的介绍文学知识这种意识是很好的,不过我感觉知识介绍得多了点,进入课堂节奏稍微慢了点,还有全体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整体感知较少,据我观察,好像全班学生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这样后面有些环节的教学有些疙瘩,不知与这课堂上的初步朗读是否有关?

  这里我冒昧地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想法。

  我觉得“病重”这个看似没有力气的词语还可以再花更大的力气!当然王老师安排学生用一个词形容严监生的“病重”也是花力气的,但我觉得气力还不够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用一个词来形容临死前的严监生,理性思维、理性分析更多些。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用一个词形容临死前的严监生,学生搜索脑海中关于人即将重病去世的词就可以。我所设想的的是,花大力气加强学生对“病重”这一词语的形象感受与体会,也就是指多一些感性的、形象的感悟。比如,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读着文中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严监生的一张怎样的脸?你仿佛看到了严监生一双怎样的手?你仿佛又看到了他怎样的身体?其实,文中的插图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临死前严监生的样子。大家可以看,他瘦得真得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有意思的是,诸亲六眷个个身板宽厚,这几个人里面就算脸有瘦点的,衣服也穿得很宽松,连他三岁的儿子也白白胖胖的,编者这幅图选得真是入木三分,对比十分明显!我话说得有点远了。言归正传,我前面所说的,利用想象也好,利用朗读也好,利用插图也罢,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会逐渐清晰起来:严监生临死前行将就木一只脚即将踏进鬼门关的生动形象,这个形象感受得越饱满,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病重”理解就越深刻,那么对前文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这些句子就更容易理解了。这样,学生对“半个死人”严监生的感受、认知越丰富,就如同学生情感水库里的水积蓄得越高,等到开闸时,情感的洪水高峰决堤而出,文本的生命体验就能够得到全面的激发!

  那我说了这么多,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不可救药、无法回头这种形象是为了下文他舍不得一茎灯草、舍不得灯油作情感上的、文学欣赏上的铺垫。大家可以知道,一个人快死了,不去管自己的家人,却为了一茎灯草点掉的那么一点油而舍不得、闭不上眼,你们说这种人是不是贻笑大方?你们说这样的人物形象会不会留传千年呢?

  如果我把“病重”当作一锅油、一座水库的话,那么后文的“一茎灯草”便是一把盐,一个阀门,只有学生心中情感的、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油锅烧沸腾了,情感水库中的水积高了,那么当教学过程进行到“一茎灯草”这个小说突转的节骨眼时,这“一茎灯草”这把盐、这个阀门就炸开了油锅,放开了情感的洪水。学生所有的情感期待都满足了,文学欣赏的触角也张开了,那么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刻骨铭心了!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对“病重”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看似没有力气的词,要花更大的力气去研磨!可能王老师这样教也已经花了力气差不多了,可能是我太多心了。不会评课,不好意思,多多包涵!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04-27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07-02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教学实录07-04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素材07-02

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课堂实录07-02

《临死前的严监生》精品课堂实录07-02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04-08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比”的评课稿09-28

课赛评课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