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时间:2020-11-11 16:08:20 语文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篇一: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11月12日,我参加了区数学骨干教师教师,聆听了著名教师何瑜姝老师的讲课“什么是周长”,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周长”,教材只给了几幅图,2句话。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创造性的将材料进行加工。何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神舟七号”发射场景和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视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态的蚂蚁跑树叶的一周,进一步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方式、有层次的感知“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揭示周长的意义:①卫星绕地球一周;②蚂蚁跑树叶,并用手势跟随;③摸书的一周;④描图案的一周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就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适时揭示概念并加以巩固反馈。通过两只蚂蚁赛跑“一只蚂蚁跑树叶,一只蚂蚁跑大的荷叶”让学生浅显地理解到周长是有长度,是可以比较的。

  三、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

  在测量树叶周长的时候,刘老师提供了很多工具:直尺、软尺、棉线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从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你觉得选用哪种工具更好?用软尺哪里不好?那该用什么工具呢?”一个个富有启发的追问,让学生在思维的选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巧妙运用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控课堂

  何老师在处理P45找三角形的周长时,首先需要理解到周长的概念,要测量出三角形的各边的长度并进行计算。在此环节中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直接出现三角形的周长,而测量的数据则在图中没有。何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一课堂生成“你对这位同学有没有建议?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明白?13cm是怎样来的?”于是学生很快明白了该怎样去做:测量并表数据,用算式表达思维过程。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是一节“常态下的课”,“扎实的课”,“丰富的课”,让我学到很多,再好的课也有需要完善的课。

  首先是测量腰围、头围的活动能不能在感知周长感念的环节中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一周”“周长”;

  其次是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学生本能的说乙更大,甲更小,他们比较的是面积。能否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在比较为以后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做知识铺垫。

  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比较周长时,很多学生会用重叠、平移的,但也有用计算的。此题是要学生明白“图形形状不同,周长有可能相同”,前两种学生不难达到目的,用计算的方法,难免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结果不等,怎样处理这样的结果更好?

  这只是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需原谅!

  篇二:三年级数《什么是周长》同课异构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上好《什么是周长》这节课,《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中周长的

  第一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几位老师都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三位老师都是创设了几个情境抓住学生的。第一节课杨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由秋天的落叶引起话题: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行,一个爬一圈,一个一圈没有爬完,让学生说说他们爬行的轨迹,接着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引出树叶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由没有爬完一圈的,引出

  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有周长,这样的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张老师是由胜利小学的升旗仪式的画面引出,到黄黄、花花、强强沿树叶的边线爬行说明树叶的周长,抓住关键词:起点、沿着边,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周长,特别是让学生用手指感受蚂蚁爬行的一周,描一描树叶的一周,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为了把物体表面的周长转化成图形的周长,紧接着这三位老师创设了都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身边的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学生找的数学书、文具盒、米尺、课桌面等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

  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如杨老师让学生测量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各边的长度计算图形的周长,然后每组回报测量的结果和计算的周长的结果。如张老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等,很自然地就知道了多边形就是各边长度的总和就是多边形的周长。先是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接着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各边是3cm,4cm,5cm.长方形的边是2cm,4cm,2cm,4cm,的两个图形说明图形不一样,周长可能一样长,特别是五角星的图形既体现了图形周长的计算,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8*10=80cm,学生的回答多好。刘老师的把角

  添上一笔画成使他有周长,更体现了学生对封闭图形的理解。就是由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理解的比较透,才会出现最后小结时学生回答:计算图形的周长时,图形里面的线不可以加起来。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四个活动情境,树叶的周长怎么计算?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用软尺套在图形上量,也可以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你看看学生想的多好呀,杨老师是让通过短信告诉了学生一个信息:要测量一个男性的腰围,被抽到的学生高高兴兴地去找一个和父亲身材相似的人,他那种心情可想而知了,学生动手测量的激情有多高,所以学生测量后很响亮地回答95cm,并且这时老师又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感恩父亲。又如刘老师在测量时让学生两人为一组采取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腰围,特别是刘老师在学生测量之前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腰围,并汇报,注重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2、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质效。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这三位老师都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我爬过树叶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文具盒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长”,等等,这样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

  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杨老师让学生测量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各边并计算它们的周长,每组回报测量的数据和计算周长的结果,张老师先是一个下面图形的周长相等吗?让学生计算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图形不同周长相等,接着出示让学生很快说出图形的周长,学生很快说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周长,突然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周长是80cm,使学习情境达到高潮,刘老师也是通过让学生测量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各边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完成这次飞跃。这样就为学生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有些概念是正式定义,有的则是通过直观渗透、具体描述、举例方法等给出的,即描述性定义。但还有些概念既不定义,又不描述,而是作为常识应用的。而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三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即: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巧设练习、扩展思维、应用概念。

  4、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数学书、文具盒的周长时,一定要沿着图形的边线。让学生到讲台上描一描时,学生描的一定要准确,不能一句问话他描的对不对呀,学生说“对···”就结束啦,这一点这三位老师注意下就行了。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只有刘老师让学生进行了估计。但我也给刘老师探讨一下,在你让学生2人一组量腰围活动时,是不是让上台展示的2位同学先上台展示,在分组活动,因为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怎样用软尺测量。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如杨老师的第二关,让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各边时,只给1分钟时间太短,如果这时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我想效果会更好些。

  (四)给张老师提个建议:你的课前准备在紧凑些,也就是从出示学校的图片到黄黄、红红、强强爬树叶这段。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些,走下讲台与学生多沟通一下更好些,还有讲课中语速要适当放慢。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几位老师的课件细节需要美化,增加对比色。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10-23

《认识周长》评课稿10-02

认识周长评课稿11-03

圆的周长评课稿12-12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10-03

小学数学教材《圆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09-23

购物的策略评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11-03

数学评课稿12-24

《法律是什么》评课稿02-03

我是什么评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