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时间:2022-04-21 09:00:4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精选12篇)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 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精选12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1

  今天上午听了徐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总体感觉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

  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1、先不告诉学生有哪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学生的选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

  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认为先学习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再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会更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2

  本周三早上第二节林老师的一堂“解三角形”高考复习课。三角函数以及解三角形是高考的重点,近几年高考所占分值都在二十几分,所以复习的时候要重点抓。本堂课,林文娟老师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成功的复习课。由于学生基础较薄弱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具体的解题原理,但是也都喜欢去思考探索,从而得到一部分分数。

  针对本专题三角函数中的解三角形,公式主要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在熟记、掌握公式的基础上去解决此类问题并不是很难。该老师是先将公式罗列出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然后通过例题的讲解,促进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应用。这种方式的复习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却是更加适合,更加可以接受,也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题的分布,按照从易到难的次序,让大部分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能极大地提高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后面那个高考题也正是开学初刚刚考过的“温州一模”解答题当中的第一题,复习过后重新回过头来看看前面考过的.题目,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也达到了复习必须紧抓高考,为高考复习这个目的。

  一堂好的复习课,高效的复习课,必须要精心的去准备,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比如例题的选用,例题当中数值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等等。

  深入到本堂课具体的内容上,我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吧。第一点:我们教师上课,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多关注学生。比如说,本节课中的变式训练一,已知三角形一条边的长和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条边,设计意图是想对余弦定理公式的一个应用。但是已知的两个角度却刚好非常特殊,一个105度,一个45度。这样一来如果直接从105度这个顶点做垂线垂直于它的对边,马上就会出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而此时题目的解决只需要用到初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勾股定理就能得到答案。班上也刚好一个学生就是这么算的,他说自己这样做很简单,但是该老师没有注意到,这对该学生来说一种遗憾,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与赞扬,对于该老师对于本堂课来说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多关注学生的反应。第二点:该老师对于上课时候节奏的把握做得还不够,从给出问题到下一问题的给出时间过于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也看了自己的手表,从给出例一,到给出变式训练一中间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不到的时间。基础差的学生,看完问题,再回忆一下本题所用到的公式差不多就要一分多钟了,总的来说就是给人感觉太过于着急给出答案。第三点:在学生上台板书结束后,对于好的地方一定要点出,对于不够的地方更加需要给出完善。

  听完这节课,通过收益匪浅一词来概括并不为过,复习课是最难拿捏尺度的课,重在思想的形成,方法的落实。如何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课堂的容量,又要培养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都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3

  李老师非常从容淡定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心设计的复习课。我们感受到李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他的引导下,课堂氛围很融洽,李老师恰到好处的解题指导和情感教育又为课堂带来了点睛之笔。李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处理得当,教学设计巧妙。

  一个题目巧妙的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四种判定,以正方形为背景,让学生画图操作,科学认证的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以一个基本的“ K ”字图贯穿整堂课,一题多变,一课一题,减少学生读题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宽、更广、更深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李老师在复习了四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后,问:将一块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放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滑动,直角一边始终经过点A,另一边与射线CD相交于点E,请画出图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而且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不遗不漏的解决问题。

  (3)对几何画板使用的技艺令人艳羡。

  “几何画板”实现了图形由静向动的渐变过程。李老师利用几何画板实现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画完图形后,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线段PE与PA的数量关系。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后,并用电脑测量,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比较,用数字说话,提高课堂的效率。

  个人看法:作为章节的复习课,起点是否放得低些,面向全体让更多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中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4

  本周三下午第三节,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及教研处王主任共同学习了由数学教研组长X老师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听后,颇受启发及教育。

  首先,我觉得X老师很用心的在准备这节课,讲这节课。因为是上学期小组汇报课讲过的“熟课”,不仅学生学过,而且老师们都听过。如果没有新意,很容易使学生及听课老师产生感官疲劳。但X老师匠心独具的是,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巧妙地安排了一场“爱因斯坦的智商”智力游戏,使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和爱因斯坦的智商同样高,自信心无比高涨,后又借机对学生进行具备了爱因斯坦的智商,还要有勤奋学习不说空话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X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速不急不缓,使学生如沐春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整堂课教学。另外,在课堂练习的环节,设计了积分制的回答方式,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效果甚好。

  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能力。

  美中稍显不足的是,课件有些简单,背景色调有点刺眼,可以做些改进。课堂习题学生已在上次听课时做过,对答案很熟悉,新鲜感稍差。可在习题设计上做些改动,变换方式和数据,效果会更好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也使我体会到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要以无比敬业的态度认真去准备,多方搜索,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改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5

  上周五下午参加了在“一课两讲”教研活动,两位老师以过硬的教学功底向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们备课组对两位上课老师的评课记录:

  仙村中学的江老师,由于是自己学生缘故,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显示得比较轻松,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能够合理有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是以简单的基础练习为主,题量适中,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

  实验中学的姚老师,教学设计的较好,先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然后用一个剪纸的数学活动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练习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编写题目,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考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但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也许不是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不够了解的缘故,以至于整节课在前面的时间较松,在后面的时间显得比较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6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整节课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语言清晰,学生参与强,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利用多种证明方法证明命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做题能力,教案中设计了形成性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

  建议

  1、适当增加生生互动。

  2、练习设计适当分层,练习小试牛刀中适当减少同一类型的题量,增加一道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合性证明题。

  3、语速要适当减慢,每个环节中要有适当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消化题日。

  4、要注重点明命题证明的步骤:审题、画图、写已知、写求证、证明。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7

  本节课教学设计较为简单,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亲和力,课堂教学节奏合理,快慢结合,注意顺应学生的思维。知识回顾中用变换图形位置复习旧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本节课作铺垫。学生在教学中思考的`时间较多,教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积极性很高,生生互动很多。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剪折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体现了新课标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的要求。

  建议

  1、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美观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给教学设计给听课教师而不是学生的学案。

  3、时间的调控上要把握好。

  4、要注重点明命题证明的步骤:审题、画图、写已知、写求证、证明。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8

  教学设计合理:两位老师的学案设计都目标明确,融会贯通,内容恰当,思路清晰,导入简单,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能力。

  成功实施教学: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照顾中下生,面向全体,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和引申也非常熟练。特别是实验中学那老师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效果甚好。

  课堂结构紧凑:两位老师的张驰有度,有条不紊,反馈调控恰当。

  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效果好。特别是实验中学那老师辅导个别生,调动生生互动非常有效,表现积极主动,学生参与面广。

  追求美的感受:课堂教学中,两位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速不急不缓,使学生如沐春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整堂课教学。

  本教学方法设计为“合作探究型”,我觉得还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梯度,缓冲度的设置。因为它需要两个条件,推出两个结论,学生第一次碰到,比较困难。我觉得应从“特殊→一般”去处理可能更好,如给出顶角的'度数和底边的长来推算,再引导到推理。而仙村中学的江老师关于“三线合一”的计算题一道也没有。

  ⑵加强证题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探究解题思路,此时可能有多种途径选择,最好结合所要求证的结论一起考虑,按需择取。

  ⑶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书写板演基本没有,比较欠缺,可能学生能说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⑷课件有些简单,背景色调模糊,可以做些改进。学案不够美观,新鲜感稍差。可在习题设计上做些改动,变换方式和数据,效果会更好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9

  在第七周五我们参听了仙村中学江老师和增城市实验中学姚老师的两节课。现就这两节课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意见。

  江老师的课在内容上条理性较好,从桥梁导入简单直接;能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猜想,且用例题及习题巩固知识运用。但是习题设计难道较低,层次性不够,导致优生吃不饱。在引出“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这一猜想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而是由老师直接得出思考的过程,学生并没有思考过程的经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三线合一性质运用的习题并没有涉及到,对优生的培养也没有特别的体现,还有对例题的处理过于简单,没有引导学生怎样思考解题的切入点,且例题对等边对等角性质的运用较灵活,学生初学应该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也没有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姚老师能复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课堂练习设计能运用等边对等角,学生完成较好,最大的亮点是课堂气氛好,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较好,还有在课堂练习一第三道题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题,是对等边对等角性质的较高运用。但是对例题的处理同样过于简单,没有引导学生怎样思考解题的切入点,且例题对等边对等角性质的运用较灵活,学生初学应该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也没有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还有对于例题的解法,为什么一定要设∠A为x0,当设∠C为x0时,又出现什么情况呢?两位老师都没有提及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10

  第一节,江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关注有加,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二节,姚老师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节课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用小组合作交流和学生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这两节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成功,结合比较这两节课的特点,我想若我来上这节课会怎样呢?

  首先:课前读书我会改成课前练习。如:

  1、在△ABC中,AB=AC,AD是中线,求证:AD是△ABC的高。

  对于数学,读书只是文字在头脑里过一遍,大部分学生是没什么作用的',既然这样,还不如给与本节课有关的简单题给学生做,让学生更快的投入这节课中。

  然后,把等腰三角形折叠,让学生找到相等的角和边,发现“等边对等角”,再用抢答的形式回答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求图中的角)。我发现抢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3-5题较合适。抢答后再做练习的效果会好很多。

  第三,对于课本的例1,除了像张主任说的用铺垫在化解难度,还要讲方法和变式,设角一般设最小的角。否则,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学生无从下手;不做变式,学生很快会忘了这种方法和思路。

  第四,课后用5分钟小测,是本节课练习的一些变式,题目简单,不能难。这是学生的收获,得100分比任何语言更好,这样,下节课他会继续认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11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之前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难点是找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初看这节课我就在思考怎样能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掌握那么多内容呢?听了胡老师的这节课,我就得到了答案,那就是——高效。

  哪里体现了高效,怎样是高效呢?

  1、环节整合体现了高效

  曾经看到一些教案中设计两次分类操作,第一次按角分,第二次按边分。这样不仅所花时间较长,两次操作也使学生产生探索疲倦感,最终导致学生慢悠悠,老师急匆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胡老师的这堂课将“六个不同三角形的分类”贯穿始终。首先从三角形的分类引出按角分和按边分,接着使学生从按角分的探索中感知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又从按边分的探究中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不仅使各环节更加紧凑,整堂课更具整体性,而且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指令明确体现了高效

  首先是三角形分类这个操作前的指令,教师给出:“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学习单上的提示,完成表格,把三角形进行分类,最后填写分类结果。你可以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也可以借助书本。”这样的指令和提示使学生的操作任务更加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是三角形分类这个操作中的指令,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同时避免学生在分类中的盲目性,教师在表格的设计中提示学生可以从三角形中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和钝角的个数进行按角分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三角形中有几条边相等进行按边分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操作目的更加明确。同时通过表格的观察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所有的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为之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本节课的难点就是找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的特征进行分类,而这张操作表格的设计就为学生探究这一难点搭建了踏脚石,成功突破了难点。

  3、一材巧用体现了高效

  练习是数学课堂中最重要、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这堂课在讲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设计了针对性巩固练  传统的教授,教师总是在滔滔不觉地讲授,而学生又能感悟多少,记忆多少呢?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深入地感知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四人小组对三角形的分类中,组织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比一比;在等腰三角形对边相等这一性质的体验中,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在教授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时,组织学生看书自学,并指一指。通过这些形式各异地活动,会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感悟更深,使各部分名称记得更牢,同时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胡老师这节课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如果老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是不是整堂课会更出彩呢?比方说,课中教师提问“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回答:“他是对称的”。教师直接补上:“它的边相等”、我想这里教师如果能把“对称”引到“边相等”是否更自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篇12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在交流展示环节,特别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全员参与度和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成员利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优点:

  1、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台下交流的井然有序,台上展示的淋漓尽致。

  2、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小组合作的有效度。

  3、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04-04

小学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04-06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01-28

《角认识》小学数学评课稿04-09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04-18

小学数学《倍认识》评课稿03-31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03-17

小学数学教材《秒认识》评课稿07-22

小学数学教材《角认识》评课稿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