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数学教学

时间:2020-11-09 15:03:13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数学教学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一

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关图形、计算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带进“数学实验室”。例如:在讲授“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探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借助几何画板强大的作图和分析功能,动态地展示y=Asin(ωx+φ)的图像,让学生分别拖动控制按钮A、ω、φ就可以真正观察到函数图像生成的变化过程及结果,这样就可以对一切想探试的值进行探试,能够及时的计算出因参数变化而引起的函数值的变化,从而展示所引起的图像形状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要想全面了解函数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像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像的变化,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学生自己得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影响。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一改了过去许多让学生头痛的、枯燥的理性阐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生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从而轻松实现精讲,有效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如学生对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概念理解往往是较为困难的,我们可以用信息技术软件将图形平移、旋转、翻折,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在涉及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图形整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轻松突破难点,很容易就理解了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概念、性质。又如教授三视图时,让学生由平面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再由实物到几何图形,进行三视图、展开图与几何体之间的转换,对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个每一面的颜色都不相同的立体图形,然后让立体图形旋转,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把画在黑板上的立体图形误以为是平面图形,而且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学会看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二

  形式灵活,让学生亲临其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形式要灵活,效率要高,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到底是用传统的小黑板,还是网络化教室,在什么环节上使用,都应该由我们的教学目标来决定,而不是赶时髦,搞“花架子”。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

  如教学二年级“千克、克的认识”时,可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公园”的情境。“公园”里动物们正在比体重。这让学生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想在网络中做“裁判”。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到合适的秤上去称,再说一说谁重谁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学生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积累经验,弥补教材的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就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可创设一个虚拟现实的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看商品上的标价,还学会了拿钱找钱,也学会了合理花钱,懂得了节约用钱。这一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脑去想,而且学会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三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

  教学中我们使用课题研究中提出的“创景生成模式”,其流程图如图1。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实情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全方位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改善了学习环境,扩展了课堂互动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评价,提高了课堂时效,为广大师生所认同。通过创设直观情境,促进概念形成;创设动态情境,突破教学难点[4]。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先思考和拟定整合模式的设计原则,在情景创设中实现与教学整合,从而体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给学生存量知识同时,必须关注其个性、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开展数学操作实验训练数学发现

  皮亚杰认为,智力源于动作,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通过自动调节其内部平衡而逐渐完善。不同水平的心理结构,如果仅给学生以语言指导,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动作操作,那么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更不能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

  我们曾经使用几何画板和学生一起探究运动轨迹问题。如图2,C是圆A内一个定点,D是圆上的动点,求线段CD中垂线与半径AD交点F的轨迹方程。用画板演示,拖动主动点D在圆上转动或者制作点D在圆A上运动的“动画”按钮,跟踪点F,最后保留点F的轨迹。

  学生通过分析可得其轨迹是一个椭圆,至于它是否正确,如何检验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不经过检验,学生难以形成对轨迹的感性认识,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即使开展变式训练,也难以达到发散思维训练的效果。此时让学生使用画板软件,亲手实践拖动点D,保留点F的轨迹,学生目睹了椭圆的切线,可以深入理解椭圆的第一定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研究,如在CD上另取一个点G,探求点G的轨迹。探求CF的中点H的轨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开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联想、类比和直观推理,若点C拖到圆外,以上各题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在点FG上取一点K,其轨迹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有许多新发现。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四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数学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将多媒体教学融入数学课堂06-01

如何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06-01

如何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中05-31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05

如何快速融入新公司职场礼仪07-23

hr如何将裁员消息告诉员工04-26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1-04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管理水平06-03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10-13

信息技术教学鉴定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