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时间:2023-02-13 09:45:14 羡仪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通用12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通用12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1

  新学期接任了七年级历史课,自己就像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样一切又从“0”开始了。虽然对历史课的教学有所了解,但心中还是充满忐忑,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门课的教学吗?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是怎样的状态?他们会积极配合吗?这样的学科该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备课时也一直在想如何解决一系列的难题。“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终于到了进入课堂的一刻。说实在的,进入课堂前,心里真没底。没想到的是学生们是如此的热情、兴奋,让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第一节课自己没有急于去讲解新课,而是先从历史课的学习方法及历史课的评价制度开始让学生对今后的'课堂、作业、考试都有了明确的态度和学习目标。然后才进入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上学期古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习历史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备课时,我们本着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发学生兴趣的原则,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的历史史实,让学生大胆猜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知识。

  虽然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教案,但由于对知识考虑的过于简单,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入地参与。我这才恍然发现,看似简单的问题,即便是在能力较强的小组内,探究得也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也就是说,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对学情了解不准确。因为这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毕竟很抽象,很多史实学生没有经历过或没有知识基础,有的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结合这些实际情况,老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解释,学生才会很自然地掌握。因此在探究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是有必要的。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研究,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时间,还没有什么效果,既丢了西瓜,又捡不着芝麻。

  当同学们互相质疑的时候,老师给予合理的鼓励和评价的机会较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有些急于解答,没有让其他同学来探究问题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不是很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堂不应只是给孩子展示那片灰色的天空,而应是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世界,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无穷的魅力。努力构建一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快乐无比中学历史,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盈历史味的魅力课堂,才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这将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成长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2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贯穿了“人本”的教学原则,着重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中“学”“思”“练”三者结合,形式多样。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教师和学生是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促进了学生主体与教师的协同成长,打破了原来沉闷的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3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4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5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6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成绩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

  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凤阳花鼓》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7

  教后记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一、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本课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三个“小小故事会”,布置学生根据之前所搜集了解的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分享,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本课还设计了“我主淝水”的活动,学生模拟亲自统帅前秦军队,认真考虑怎样去努力打赢这场仗以更好地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是“亲临战场”,而且要“改写历史”,任务艰巨,能引起学生(特别是好动的男同学)的极大兴趣,所以该情景的创设不但能制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三、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8

  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则。比如“列表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9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到唐朝在当时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提问一系列问题: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

  2、利用比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坚强、坚忍不拔、是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本课通过比较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讲学、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从而向他们学习为达到一个目标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因为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说,历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2、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

  3、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认真备课。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

  3、作好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包办。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10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有一定参加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识图能力,也能通过材料思考问题,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和思考内在联系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同时这节课所学的是和日常生活很贴近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也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前我将本堂课的模式定位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对这堂课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触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阅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成功感,本堂课的教学贯彻了以上几点的要求,因此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知识点比较丰富,探究的问题比较多,在对“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模式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全面地呈现课堂内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比较短,或者是一旦学生有了疑问,教师没有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而是先一步进行解答,探究的效果事倍功半;或是浅尝即止,缺乏对问题更深入的发掘和探讨,如蜻蜓点水,显得空泛,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仍然是以师生互动和展示材料居多,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实际效果上看,都差强人意,这是这一堂课最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11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 篇12

  近日,我执教了一节《华夏之祖》的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不甚良好,虽然不排除一些客观原因,但回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失误频频,怎一个“差”字了得。

  首先,未体现“自主”的教学理念。虽然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的,但在展示环节,我并未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话题投放形式太过单一、刻板,如请学生讲述尧、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让一个组的学生自由选择讲述,而不是先讲尧,继而舜,再而禹。学生讲述后,也未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补充。教学内容显得单薄,不够丰富。

  其次,对学情认识不够。未充分考虑七年级的学生只上了两节新课,学习历史的热情、能力都相对底下,从而对学生预习情况把握不准,对学生学习、展示能力不能有准确的认识。要求学生进行表演“禅让制”的环节,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空有表演的热情,却不知怎样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气氛略显尴尬。

  再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实不够。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选为部落联盟会首领?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去学习?”原本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这本是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我却没有充分利用,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敷衍了过去。

  最后,教学未有激励措施,评价方式单一。原本打算奖励给学生的幸运星因为时间匆忙忘记带到课堂,虽然少了物质奖励,但整堂课下来,我也很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没有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独到的见解表示过由衷的赞扬,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评价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没有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沉闷。

  当然,失误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这堂课是失败的。但也带给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为更好的成长,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软肋,也让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俯下身子,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去钻研、实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堂历史课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03-31

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10-10

初一历史课教学反思01-2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2-25

历史考试后的反思12-09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精选22篇)09-21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12篇10-09

初一历史课教学反思6篇01-25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