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的评课稿

时间:2020-09-18 20:06:10 建筑/建材/工程/家居 我要投稿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的评课稿

  这是一节高中美术欣赏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欣赏 美术全一册》,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该课在市高中美术学科的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教师能用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方法上,其设计都能体现出美术课程是人文学科,尤其是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具体说有以下四个特点:

  1.激活以前的知识,采用讨论导入新课的方式

  本课的内容由于与历史、社会科学有关,在学习时,需要大量的以前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中,将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同时出现北京故宫与欧洲教堂建筑图片,请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功能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面对新问题,自然会想起从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等,学生自己找出答案,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教师和学生一同进入了新授课程。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否则,这样的研究是不可能进行的。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

  2.能将感性的视觉效果理性化,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审美态度

  一般来说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感性的成分多于理性,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中的古希腊神庙的建筑特色,只靠感觉去欣赏还是不够的,再说,高二学年段,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基础理论,因为他们需要依据美术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完整而透彻的分析,而不是再仅仅靠感觉来评判作品,焦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表格、图表同时兼用的方式,取得了预想之中的好效果。如:为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古希腊柱式的审美特征,设计出“古希腊神庙多种柱式的比较图、比较表”;还能将“罗马万神庙”的外部、内部及剖面三视图设计出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到“罗马万神庙”是如何运用建筑的形式语言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赏析建筑艺术作品,不仅要靠感性、更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学生不仅找到了欣赏方法,而且,形成了健康、科学的审美态度,为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3.现代建筑作品的引入,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宗教建筑,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对教堂建筑有更深刻的认识,焦老师将现代建筑作品《朗香教堂》引入课堂,

  面对教堂建筑风格和建筑语言的不同,学生不仅仅是欣喜,更有一种在建筑的时光隧道穿行的感觉。通过图片的欣赏、作品的分析、纵横的比较,学生会对“古罗马万神庙”有着进一步的理解,更会发现教堂建筑的变化不是孤立的,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建筑中“追求个性和象征性倾向的建筑”有关的,更与60年代的美术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于学生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4.教学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为学生很好的欣赏“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艺术提供了帮助

  本节课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的图片和相关的表格以及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而且在将要结束时,让学生在“巴黎圣母院歌剧主题曲”的音乐中欣赏教堂建筑的图片,这样合理而有效的地选择课程资源,营造了特定的欣赏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的感受教堂的建筑艺术,学生听着“巴黎圣母院歌剧主题曲”,仿佛犹如置身于教堂建筑的氛围中,同时可以真正理解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每一座尖塔、每一个拱券、每一块彩绘玻璃……都是为了适应宗教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到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教堂建筑是一定的观念形态和精神意识的反映,也就是说,建筑形式将宗教精神鲜明而具体的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提出的要求:“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是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中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责任。”

  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如: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沈阳小南天主教堂和大连天主教堂的列举和引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增加了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点,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还有一种“不学美术欣赏不能提高生活品味的感觉”,从本课的欣赏中理解美术文化的教育功能。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平移与旋转的评课稿10-23

质数与合数评课稿11-08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11-07

平行与垂直评课稿11-06

燃烧与灭火评课稿11-05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11-05

明与暗评课稿11-05

小河与青草评课稿11-04

纸船与风筝评课稿11-04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