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教育观论文

时间:2022-06-25 21:28:55 音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教育观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认知性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谈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教育观论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育观 音乐新课程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新理念产生新实践,新实践升华新理念。”

  赵徽在其所编著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新教育观。这一点在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也是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从其渊源来说,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施瓦布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等是有历史的联系的。”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认知性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一、研究性学习中的“教育观”

  (一)着力挖掘学生的个性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以具体的、独特的面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等,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应该是每个人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存在的意义就是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中,这种个别性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多样性,也使每个学生的生命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教育应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塑造富有个性魅力的学生。”

  (二)充分运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人不仅是理性的人,而且也是有感情的人,诸如兴奋和激动、恐惧和悲哀、抑郁和喜悦等情绪都会给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们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正因为有着这些情绪,我们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才会不断的诞生新的知识、发明和创新,我们的人生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生机盎然。有专家指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虽然它与知识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但是,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发展中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师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四)让成功来激励学生,让表扬成为教学的武器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习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与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压抑和痛苦。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精灵,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幸福快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慷慨地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评价,尊重、理解和宽容的对待他们在成长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但是,如果让一个心理、生理、人格尚未成熟的孩子老是处在失败的阴影中,他们会永远看不到希望,而希望是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有研究表明,“有过成功体验的人在困难面前是不会轻易怯步的。” 信心培养的最佳途径是成功的体验。

  二、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中也提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并强调采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方式方法。

  (一)对 “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解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的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所不同的教学方式,体现为:“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它有着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1.情感性。艺术审美的教育是师生之间凭籍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2.体验性。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鉴赏、表现和创作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亲自参与和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3.形象性。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和感染受教者。

  4.愉悦性。荀子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是认为音乐使人快乐,是满足感情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人的心情愉快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焕发出神采。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5.审美性。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其他音乐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氛围与艺术情境的原则。

  (二)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理解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写道:“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地生活和更广阔的个性。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地心理品质,成为一种生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三)对于“注重个性发展”的理解

  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学生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善于表现,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教育观”在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陈述和理解,我们发现,其实研究性学习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

  (一)情感的教育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音乐还可以使对立的感情相互转化,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可以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理念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愉悦

  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的感情,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使消极性情感得到宣泄。研究性学习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体验,获得感性的知识和经验,产生情感和态度、磨炼意志。音乐其本身就是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

  (三)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课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尤其在表演艺术方面。音乐的产生和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与人本身的精神状态有关的,更多的是在人所具有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想象和联想。音乐是创造性的而非同一性的。音乐的传送必须经过表演这样一个中介环节,表演者对音乐必须进行再创造,音乐艺术是二次创造完成的艺术,这就给音乐艺术的表演、鉴赏、评价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化的尺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锻炼创造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其实研究性学习中的教育观中的理念是与音乐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都是相通的,只要音乐教师能够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学会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有独特个性和完善人格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徽编著.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开明出版社2003.5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音乐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谈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教育观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07-03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07-03

研究性学习报告论文07-03

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论文07-03

初中历史课堂新课程改革论文07-03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的教学反思07-03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03-30

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论文07-03

新课程改革理念07-03

新课程改革总结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