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0-09-04 12:31:55 艺术 我要投稿

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 艺术类 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与社会认同度的不断提高,教学与就业的联系日益增强,工业设计教育模式也应随之发生转变,以系统的概念全面审视产品设计体系的创新性与完整性,对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顺序进行调整,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递进性与设计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

  1引言

  根据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特点,对传统工业设计专业的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探索适应艺术类学生特点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初步尝试创新复合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教学与实践方式。我校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偏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自2001年办学来,教学中强调艺术类发散性思维方式与灵感式教学方法并不突显特色,因此提出工业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学生接收知识能力研究

  工业设计课程包括机械、材料、人机、美术、计算机、管理等多种学科门类,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培养并重的基本情况。有别于其他艺术类专业情况,工业设计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多集中于产品的设计表达,产品的外观造型、产品的色彩设计等形式创新上的体现;而理性思维则集中于产品的流程,检验的标准,机构方式以及特定的规则等内容。

  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一至二年级接触的课程多为感性思维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美术基础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思考与创新能力。此类课程多以动手为主,培养学生手、眼、思维的统一性。

  学生在二至四年级期间,接触的课程多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并行的课程,课程内容多样化,每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结构、知识范畴都具有特定性,学生在初步进入此类课程中多处于迷茫状态,对课程的评价标准,以及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存在很大模糊性,但对设计的创新性十分明显,想法大胆,却多不能实现;在此阶段中期,学生基本掌握课程学习的技巧,创新能力体现明显,理性思维缜密环环提升,然学生在细节设计方面的掌握并不突出,文案工作能力明显加强;后期阶段,学生在设计中能突出创新性,细节设计日渐完整,学生对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方法、设计内容的偏好性明显,开始与就业接轨。

  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精力的投入远远大于一般课程。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研究,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多元化尝试,将企业课题、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入课堂,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以设计竞赛的形式尝试小型产品的知识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培养环节与作品提交形式的变化,往往得到学生的关注。

  3课程设置特点

  对国内同类高校的培养模式调查中显示,美术类基础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传统意义上的素描与色彩;二是基于美学基础的构成类课程。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传统意义的素描、色彩课程多为手脑统一性的熟练技巧性课程,在此类课程中学生对三维物品的表达,结构的合理性,色彩的调和性进行学习和操作。构成类课程研究中显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形式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构成内容与方法的同一性,在表达方式的不同;一为黑白表达,一为色彩表达。后者更倾向于色彩的协调,但两者都包含基础构成的概念,是设计类课程的基石。

  工业设计的支撑课程包含机械类课程、材料工艺类、人机学、计算机图形学等多方面内容。在课程的先后顺序上有着特定的规律,当各类课程内容逐步推进后,产品设计内容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以设计概论为牵引,带动各类课程逐步引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理解。 多年来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课程多以工程软件教学为主,在研究中对比其他高校,快速建模软件的教学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主流。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文案工作,设计模拟,广告策划等多项内容,已经扩充到工业设计各环节。在本教改研究中,提出平面软件、快速建模、工程软件、渲染软件四项思考。

  4实践成果及内容

  4.1特色课程的建立,加强就业竞争力

  鉴于艺术类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卓越,将艺术类特色课程方向制定为外观设计,尝试进行必要的车辆构造以及材料工艺方面的思考。以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为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在建设过程中,将交通工具涉及范围由水上交通工具,转为轨道交通、车辆外观设计方面,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尝试进行内饰设计内容,建立UI界面设计特色课程。

  4.2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创新能力是产品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通过课程的.研究,以递进的方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看来最有效的方式,而表达内容包括文字、图案、语言、作品,是综合性的创新能力。目前的教学尝试已经从的产品外观设计的单一辅导,扩充到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设计表达方面,也初步尝试使用计算机展示,如构成、摄影、表现技法等课程。

  4.3作品形式的调整,全面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工业设计教学内容创新、创造性十分突出,展览的形式便于大家的交流与监督,竞赛的形式便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近年的教学中,尝试将专利的申请作为成果展示的一部分,已经初见成效。

  部分企业实际课题进入高年级课程教学中,通过实际课题的研究,建立产学研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学生与教师的认可。根据近年就业情况调查表明,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实际设计工作,在大四就业选择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成果的体现上包含以下途径:外观专利的申报、实际课题的引入、设计竞赛、设计作品展览。

  5结语

  小结,此次教改研究中,初步以系统的概念全面审视产品设计体系的创新性与完整性,对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顺序进行调整,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递进性与设计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尝试以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树立产品设计的价值观、社会观的理念,将课程内容与社会要求全面接轨,强化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施仁江.导入竞赛制概念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7.10.

  [2]陈全栓.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2006年全国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2006.12.

  [3]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

【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工业设计的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论文11-22

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08-03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8-06

生物技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论文08-12

室内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08-08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模式分析论文08-16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论文10-11

专升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加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11-09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与探讨的论文11-09

日本艺术类研究生申请要求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