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3 08:41:45 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教育论文

  一、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批判功能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教育论文

  旧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是抽象的。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 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这不仅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是确立了一 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超越了旧哲学对世 界的抽象理解,真正将哲学理性思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将理性思维的真理 性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活动,意味着对哲学功 能的全新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现实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抽象的形式呈现,哲学理论也不 再玄远。因此,在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的变革中,哲学功能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不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世界,在于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而这恰恰取决于这种哲学对哲学功能的预设。

  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哲学都无例外地将哲 学仅仅视为穷究世界之理的学问,无论它们对世界是“从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还是“从 主观方面去理解”,都不可能不陷于对世界的抽象解释。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 历史地发展着的,而单纯的解释就是说明和分析,是不可能以活体为对象的,因此,对 于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来说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其视野之外。旧哲学之所以不能理解“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 48页。)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从来就没有打算这样做,在于它们对哲学功能单纯的解释 性预设。旧哲学只是想解释世界,因此,它就只是把自然看作僵死的解释对象,而把人 看作是独立于自然存在的解释者。在这样一种视域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分离的存在。由 于作为主观者的人站在作为客观者的世界之外,世界也就只能以两种可能的方式获得理 解:一种是纯客观方式的理解,即“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种是纯主 观方式的理解,即从人“抽象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第3、3、48页。)

  毫无疑问,只要哲学没有打算在头脑之外说明头脑,它就 不可能不受到头脑的束缚。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信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黄昏时才 起飞,相信只有当对象成为一种客观性存在时才能为哲学所把握,因此,旧哲学也就不 可能在建构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对哲学功能的 革命性预设,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将哲学理解为照亮人 间未来之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马克思自己对哲学所作的说明,即 哲学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价值,才能证明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

  这其实包含了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预设,并且其哲学观的确立也有赖于这 一预设。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释世界而进行哲学变革的,从一开始,他就 将变革哲学的目的与改造世界的目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能够撇 开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寻找思维的此岸性,使他能够看到以往的哲 学家们所无法看到的实践的价值。马克思从来反对将哲学理解为一种建构抽象世界观的 活动,在他看来,哲学如果不为解除人间的饥饿而发挥作用,它就不可能是什么科学的 世界观。

  可以设想,如果马克思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活动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他就 不可能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实现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观的科学性、真理性和 生命力,就在于它为自己所设定的改造人类生活世界的革命性目标。这决定了它不仅要 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概括与反思而解释世界,更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地批判而 建构作为现实世界否定形态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 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实践的”一词的基本含义在于强 调了他的现代唯物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非其他。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观的确立 与他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理解是分不开的。

  理论之所以能够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首先在于它将生活世界作为批判的对象看待, 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亦在于它关怀时代的命运, 以建构理想的生活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在他的原始文本中系统地阐明过自己 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是在对现实生活世界从未终止过的批判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对 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无论“回到马克思”还是“重读马克思”,都不仅是为了更准确地 解释其原始的文本,而且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重新找回马克 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精神。

  生活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今天的生活世界不同 于马克思时代的生活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继承马克思,因为任何一种哲 学所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都不等于具体的批判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 活世界的具体批判可能会过时,可通过那些具体的批判而体现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却 不会过时,只要它借以建立的现实生活世界尚存。所以,人们是否可以在今天坚持马克 思哲学观的关键,必将通过对如下问题的回答而显示结论:19世纪的马克思所批判的现 实生活世界是否依然存在?即作为批判对象的这一现实生活世界是否依然是现实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多重批判纬度

  勿庸置疑,马克思毕生都在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但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 发展的全部历史,没有看到20世纪之后市场经济所经历的一系列改变。因此,我们必须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全面看待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并认真地从其具体批判中探 讨他哲学的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以今天的立场看,马克思在19世纪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批判,其实是对早期形态的市场 经济社会的批判。总体上说,这是一个由多重纬度、多种批判共同构成的总体性批判。

  在这一批判中,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虽然影响深远,却也只是整个批判 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虽是最深刻的内容,却也只 是整个批判的一个深度切口;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 为深远的内在意蕴。当年马克思针对早期市场经济社会所作出的有些具体结论可能的确 已经不再适合于今天的现实,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 这意味着作为批判对象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巨大改变。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对早 期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并非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单一政治批判,亦非对这种经济制度 的单一经济批判,而是包含着多重纬度的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奠立 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全新理解的哲学批判。换 言之,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是他对生活世界的总批判,因而是以 哲学的方式而不是以具体科学的方式批判现实的世界。不理解马克思哲学观与现实生活 世界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独特性和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不理解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判,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马 克思哲学观实践转向的真实含义。

  马克思政治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制度。这一批判显示了他对早期市 场经济社会中具有强烈阶级对抗性质的现实政治生活之本质的揭示、反思和改变的诉求 。借此批判,马克思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促使现存世界革命 化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把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当 作精神武器,才能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其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同时,哲学 也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起到促进人的解放作用的真正现实的 哲学。

  正因为马克思把哲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现实的批判活动,他的哲学观与他的政治批 判之间的联系也是现实的。他说:“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 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7 页。)应当说,和马克思的其他批判目标相比,其政治批判目标是最为具体的,是对实 践活动最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批判。一方面,在这一批判中,作为具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 级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社会主体条件,它的存在第一次使历史主体的活动和历史发展之间 的互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早期市场经济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最为 现实的客观条件,它的存在以及它所导致的尖锐阶级对抗将历史主体与历史发展之间的 互动变成了现实的历史运动。

  因此,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成为他所有 批判中最为尖锐、最为直接、最具穿透力和最具实践价值的批判;而且,人们往往也最 容易将这一批判看作是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标志,最容易从这一批判出发 理解马克思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

  与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相比,他对这种政治制度得以建立 的基础——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所作的经济批判更为深刻,也更具有持久的价 值。直到今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理论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这里首 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相剥离?即 在理论分析的意义上,对资产阶级统治所作的政治批判是否可以与对市场经济所作的经 济批判相剥离?对于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模式来说,这种分析本身无疑就是用超阶级的原 则取代了阶级分析的标准,因而是不可取的。

  可是,当与意识形态对垒的坚冰被逐渐打 破之后,当多种模式的市场经济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容质疑的现实的今天,我们将必 须直面这种分析。

  当然,对于我们所作的这一剥离来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显见的驳难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批判是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经济批判之上的,因此将两 者剥离开来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的割裂。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历史的和理论 的例证为自己辩护。正如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特定的经济结构并不绝对地导致唯一的政 治后果一样,在理论上一种特定的经济分析也不绝对地导致唯一的政治理论。例如,在 历史上,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产生过英国的立宪政体,也产生过法国的共和政体;在 理论上,从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中既可以推断出洛克式的市民社会模式,也可以推断出 孟德斯鸠式的市民社会模式。

  同样的道理,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从他对早期市场经济 的经济分析中推断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结论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它就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唯一可能的道路,也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 所作的经济批判只能得出政治革命的结论,马克思在不同的著作中所作出的不同论述就 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将马克思的经济批判同政治批判剥离开来,并不是想要说明马克 思经济批判的超历史性,而是为了强调它作为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

  在这里,我们更是 为了强调,市场经济并非只能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因此,马克思的经济批判 ,以及以之为基础的整个社会批判所指向的生活世界依然存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和他对市场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是 具体的,它们分别代表了马克思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这些批判只是他对作为总 体的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的不同侧面。只有当我们从马克思对整个市场经 济社会的总体性批判中,才能真正把握住马克思理论中所透射出的历史感和哲学批判精 神。

  三、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

  作为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本身就要求以之为对象的理论批判的 具体性,可是,具体的理论批判也总是因其具体性而具有较强的历史性。

  马克思对市场 经济社会所作的社会批判,是一种以现实的实践为基础的历史主义的批判。这一批判纬 度并不以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阶级关系为分析基础,而是以人的整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历史 变化为分析基础,因而并不直接指向特定的阶级对立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关系,而是指向 一般的人类活动方式的转向所造就的现实生活世界——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生 活状况。这一社会批判也不同于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它不仅仅局限 于对市场交往关系的分析,而是要通过这一分析考察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异化及其克服 途径。

  如果说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和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因其依据于早 期市场经济的经验而遭到一些当代西方学者的质疑和冷落的话,他的社会批判则显示出 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地关注和尊崇。当然,无论冷落还是关注都只是一 种表象,隐藏在这一表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是,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纬度是以更为 全整的人类生活世界为批判对象的,是建立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因而也 蕴含着更为深远、更为本真的哲学批判精神。

  马克思对早期市场经济所作的经济分析和 对早期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政治分析中的许多具体结论已经成为思想史,但是,他对市 场经济社会中人的生活世界所进行的批判却仍然在书写着未来的思想史。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纬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有其客观的原因。与19 世纪相比,当今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和以之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和竞争的有序化和理性化大大增强,政治和统治的民主化和透明化日益明显。这意 味着,作为马克思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的批判对象的生活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可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今时代,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状况不 仅没有改变,而且还在不断以新的形式继续扭曲着人类的生活世界。

  也就是说,作为马 克思的社会批判对象的生活世界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愈来愈以更加真切的方式成为这一 批判对象。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 活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变化的具体内容却大不相同,因而,马克思的不同批判与 不同生活领域之间的契合性关系也不完全一样,必须加以具体分析。从经济领域看,20 世纪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施行高福利政策和国家干预政策,逐步将早期自由资 本主义阶段的无序竞争引向了国家控制之下的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

  虽然在成熟的市场 经济体系中垄断不断增强,贫富差距依然在拉大,但由于有强有力的政治国家干预的存 在,就可以利用所得税、遗产税等手段对之加以制约,使经济上的不平等维持在社会可 承受的范围之内。

  同时,在这样一个改良了的经济运行体系中,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更 多社会成员以持有股份的方式拥有了对企业的抽象所有权,从而改变了自由资本主义阶 段的社会关系结构。从政治领域看,上述经济关系的改变实际上就意味着阶级关系的改 变,这种改变导致阶级对立的弱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传统的产业工人不再是 社会的主要阶级,以白领阶层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工业无产阶 级在逐渐地消失。

  当代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显然是马克思的政治批 判和经济批判所没有涉及到的。可是,如果把市场经济社会看作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和 领域合一的完整社会形态,同时把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批判看作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的 话,我们就会对近代以来的人类生活世界和马克思对这一生活世界的哲学关怀产生一个 全然不同的认识。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确突破了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可是,从社会的宏观层面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单 纯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综合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的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和国 家干预主义已经使政治国家成为一架高度官僚化的机器,它按照一整套工具合理性的原 则将社会生活整合起来,压抑人们对内心自由的向往,抑制个人对生存意义的渴求,制 造出一个庞大而又不断增长着的“利维坦”。这并不仅仅是经济效率的降低和官僚体系 的膨胀,而且是整个生活世界的异化和人类文明的危机。这是一个关乎到人的生存状态 和生活世界的存在状态的根本性问题。19世纪的马克思正是从对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怀出 发,对他所处的生活世界进行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的。

  市场经济并非只能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在今天,这已经成为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 。当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时,我们的确无须为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具体经济 分析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感到困扰,也无须固守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意识形态化的 政治理论。

  可是,我们却绝不应当忘记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历史批判,因为马 克思留给当代人的宝贵遗产正是在于他对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联的市场力量所创造的现 实生活世界的批判,在于他对这一生活世界所持的批判态度和他哲学观中所体现出的批 判精神。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许多与这种经济制度相关联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 现。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而是必须从人类的活动方式 和生存方式上来看待这些问题。

  对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联的市场经济来说,也许这些 问题是无法彻底地解决的,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或许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解 决这些问题的历史机会。

  不过,历史是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活动,而创造历史的活动需 要历史主体的理论自觉,如果我们丢掉了马克思哲学观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精神,我们 也就不可能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的哲学观和他对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社 会批判中,人以及人的自由始终是终极的关怀目标,在马克思看来这一目标只有通过人 对生活世界的主动建构活动而不断创造其实现的条件。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保持对现实生 活世界的批判态度,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哲学看作是时代命运的守护神。对于我们来说, 市场经济是一种必要的经济选择,但却并不一定是一种无需批判的社会选择。

  如何在选 择市场经济的同时,对它所可能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将对建构合 理的生活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是 否能够在真正的意义上继承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否能够继承马克思哲学观中所蕴含的社 会批判方法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