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论文

时间:2022-06-22 03:07:24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论文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存在着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创新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论文

  (一)教学总体安排整体性不强。众多课程没有一个总的指导和分工意见,各门课程和各位老师按自己的理解去讲,传统文化教育看起来比较零散和随意,对学生来说缺乏体系。

  (二)重知识轻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向还是以考试为导向,关注对传统文化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而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怀,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内涵的讲解和引导不足。

  (三)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方式有待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师资不足,现有老师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材和教案没有规范的要求等等。

  (四)总体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和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学来自校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还需要来自家庭、媒体、舆论、网络、周围的人群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综合。目前,主要还是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影响为主,其他综合因素还需要加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传统教育文化需要创新。

  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学生的心态特点已发生改变,教育需要进行创新

  目前,中国与世界同步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时刻都在发生着剧变,改变已然发生,改变还在继续。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众多传统行业。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将达到总人口的40%,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30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在发达国家为78%,在发展中国家仅仅为32%,尚未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9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化的主力地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快速膨胀,接入设备迅速增加,移动互联网渗透进度加速,网络视频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网购增速远超线下零售。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将产生500亿的连接。具体到中国,GSMA数据显示,中国M2M(机对机)连接数已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人手一机的场景将会马上到来,每个人和每部手机,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不可忽视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间,手机产生的流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所产生的流量总和。智能手机将不再被独宠,新热点迭代频出。作为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时代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所谓的95后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发布意见。这个群体在消费观上,由于家庭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独立性较为欠缺。《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个特征,几乎每个特征都和移动互联时代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如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较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和自我,喜欢发表意见以显得与众不同;生活与网络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环境带来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的高校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材编写与主导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的,如果要对“95后”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了解和根据“95后”心态进行创新,采用他们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影响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移动互联网学习与教育方式已经改变,必须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

  传统互联网学习方式出现瓶颈,伴随着4G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极速覆盖,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学校教育中也在潜滋暗长,学生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全体师生的应用变化,学生们越来越希望有一个真正的掌上校园,可以随时观看优质教学课程,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可以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学校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缺陷慢慢凸显出来:学习资源不丰富、学习模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独享、被动的教学内容传递模式导致了传统的网络教学与学生需求的脱节。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术周期,手机、平板等手持移动终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们学习、交际的距离收窄到手掌之间,“自主、分享”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学习趋势,开放、互动、多终端共享的教学平台已经出现。另外,将大数据和教育资源相结合,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带给教育的新思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某著名投资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为“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会达到35.2ZB。根据如此海量的数据,处理和提纯数据的效率将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曾评价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信息时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资源,把优秀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互联网让大家共享,并且让这种共享成为一种常态,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开放新的渠道,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带来更多的资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视频、图片、声音、数据应用工具、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个平台,除了共享资料,还有参与者共同探讨和沟通的空间,有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网络时代碎片时间的应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机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运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教育行业需要针对网时代需要做出的各个方面的调整。

  四、传统文化中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在移动互联时代需要注入新的内容,需要创新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指导自己的道德修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严谨思考和判断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生活中的判断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数据中。知易行难,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才能够使学习过程七个阶段在今天仍然适用。第五,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受骗或犯罪增加,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和育”,还需要“关照心灵”。移动互联时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纠偏模式受到冲击,因为大学生掌握通讯终端,无法经过家庭和学校过滤后传达,大学生在信息收集、判断、决策行为和过去有很大差别,很多是在学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会阅历与鉴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还无法对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与客观的判断,由此产生了许多因为网络受骗或犯罪的行为。所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教育,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关心,用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引,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识别和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如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通过课堂、学校论坛、讲座、班会等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先从各个角度的观点进行分析,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德和道理,学生的一些片面和不正确的思想得以暴露和及时纠正。还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沟通,和学生们进行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使他们逐步搭建起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开始认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加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能够主动选择和辨别,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此外,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班主任等学生思想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学生生活中,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良好地建立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给学生提供的建议和引导,他们才会接受,才能真正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时政新闻,经常性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和学生倾向性的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已经和现实生活高度融合,网络已经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95后”为主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的作者庹祖海说的:“要以人为本,讲求引导艺术,研究和尊重网民心理和需要”。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究论文07-03

浅谈高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07-02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与改革论文07-03

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论文07-03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必要性论文07-04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论文07-0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06-24

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创新模式论文07-04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少先队活动论文07-03

关于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方法的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