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2-12-17 12:45:4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泊秦淮》教学的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泊秦淮》教学的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古代诗歌的教学。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阶段性特点即先“译诗”后探究“诗意”,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仍是理解诗歌的整体意思。结合本单元的重点教学方法“知人论事”,从探究作者其人以及写作的社会背景出发,水到渠成地阐发诗歌的主旨以及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南京(古称“金陵”)引发历史的联想。秦淮河是奢华文化的畸形产物。帝国的风雨飘摇也阻挡不了这种奢靡。由诗句“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潇条,城对着夕阳道。”引发历史上诗人对于秦淮河的书写,以此为引子带入杜牧的《秦淮河》。

  二、作者简介

  重点介绍“小李杜”以及杜牧作此诗的人生经历和此时的时代背景。

  三、解读诗歌

  “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个环节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二个环节“译诗”。教师提问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的含义。在每句诗的解读过程都采用“抽丝剥茧”法逐字解读,特别是对重点字词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第三环节串讲全诗诗意总结诗歌主旨以及艺术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自然带入诗歌的情境。“这句诗写了哪些意象?有声么共同特点?”“整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烟”、“寒水”、“月”、“沙”——朦胧、缥缈、凄清。

  “夜泊秦淮近酒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讨此句诗的作用。重点探讨诗句内部的逻辑关系解读此句含义。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又为上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有个性,更具典型意义。而“近酒家”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此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教师解释“商女”的内涵以及在诗句中深层含义。

  “商女”——达官贵人、统治者

  “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句重点解释“后庭花”以及“犹”,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引申诗歌的主旨: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读完毕,教师结合本学期所学的爱国诗歌进行对比,总结杜牧《泊秦淮》的艺术特色:柔中带刚,直指人心。

  四、作业布置

  1、翻译整首诗

  2、复习第一句诗的景物特点。

  3、复习第二句诗的作用。

  4、复习第三、四句诗所表达的感情。

  评析:

  1、教学讲解细致入微、重点突出。

  2、深、浅度适中,符合七年级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3、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前后引导水到渠成。

  4、作业布置及时地巩固了本课所学,很有针对性。

  5、对于学生诗歌的朗读要求应更明确,学完诗歌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景物特点以及诗人情感再读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泊秦淮》教学的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案例设计与案例教学分析论文07-03

教学案例分析【优选】07-29

【集合】教学案例分析07-29

(通用)教学案例分析07-29

教学案例分析[集合]07-29

小班教学案例分析03-22

《推敲》教学案例分析07-03

燕子的教学案例分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