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着收获着教学报告

时间:2022-12-16 14:56:11 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考着收获着教学报告

  听了谷主任的报告,结合潍坊之行,让我受益匪浅,具体总结如下:

思考着收获着教学报告

  一、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学生已经会了的,我们便不需要再浪费课堂时间,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用魏星老师的一句话来说是:从离学生最近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达一点上,五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魏星老师在上《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来,顺学生的学来定自己的教。场景一:在学生读课题读错的时候,老师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读清平乐(lè)?”在学生无法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词在宋代就像流行歌曲,是音乐的一种格式,可根据固定歌曲名填词。”在这种引导之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清平乐的读音及来历。场景二:在纠正字音时,老师提问同学们:“朗读时,哪些字音易读错,你想提醒一下同学?”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如媚、媪、剥等,老师顺学生的学情而教,说到“翁媪”的时候,魏老师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你是媪吗?”“年老的男性才是翁,你说你是翁吗?她是媪吗?嗯,你们将来是翁、媪。” 窦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更是游刃有余,窦老师的高度是我所不能企及的,窦老师上课便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将学生的质疑,一一记在脑中,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一一解决,对于学生暂时没有回答的问题,老师将其巧妙地穿插在随后的讲课中,当此环节结束后,再反馈到提问的学生中,让学生再次自己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就这样有问题必解决,在这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配合得天衣无缝。窦老师这种驾驶课堂,掌握课堂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远远不能达到的。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起点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最远的终点。教师必须能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现状等,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不感兴趣,无精打采,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得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能根据既定的设计固执地进行下去。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上进行的,而非老师要教什么的角度上去教。我们老师的作用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接下来的路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走,自己去欣赏未来美好的风光。作为老师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能引领他们站在高处放眼远处的风景。或者说,教师先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粒能够有机会生长、发芽的种子,将来的某一天这粒种子碰到适合的温度、土壤才会发展得蓬蓬勃勃、郁郁葱葱。

  二、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情感,多元解读。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性,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肯定是不尽相同的,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都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针对同一句话,不同学生肯定有不同的理解与情感。做为老师,我们要在掌握原则的情况下,在自己有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解读的情况下,我们要允许并理解学生的多元解读,只有百花齐放的课堂者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魏老师在讲《村居》一课时,提问:“那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和谐的、幸福的、和美的、和平的、温馨的……老师分别予以肯定。吴琳老师在讲《去年的树》一课时,抓住了鸟儿和树、门先生、小女孩、火柴的几处对话,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带着自己各有特色的理解,去读出自己的领悟,学生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课进行到尾声时,老师问:“你想对谁说什么?”学生也进行了多元的解读,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感悟,但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颇时,老师也及时指出:童话中的树和鸟,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树和鸟,不能拿到实际生活中来,及时纠正了学生的不当理解。窦桂梅老师在讲《牛郎织女》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牛的话时,老师指导了学生用了多种语气读,学生各有各的读书感悟。老师总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牛,你在创造的时候,都融入了你自己的想象和性格特点。”的确就是这样,在后面的织女对牛郎说什么,牛郎对织女说什么,以及引导学生多角度来看王母这个人,释疑王母为什么趁牛郎不在时来抓织女,学生各有见解,老师基本都给予了肯定。这些充分体现出窦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每一位同学的阅读感悟,多元解读课文。

  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以学生的身份来审视课堂,才能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融入到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去。

  三、重构文本教“语文”,扎实训练。

  老师们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将自己所教的文本进行重新组合,串成新的系统,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很好地体现出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如陈延军老师在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大量地读,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掌握“姹”和“嫣”的读音,理解这两个字的字义,并且注重了积累语言的培养,在理解课文时,真正是在带领孩子咬文嚼字,将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扎实到位,掷地有声。魏老师讲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当讲到生字“剥”(bāo)时,魏老师的讲解也非常有趣:“把莲蓬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棕子的皮去掉叫?”这样的训练扎实有效。然后老师又问:“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学生顺势而为叫“剥苹果”,引起了一阵骚动,后来老师引导“剥”(bāo)是指把物体的皮或壳去掉,用工具去叫削。把这两个字“剥削”连起来读?学生读成了(bāo xiāo),惹得哄堂大笑,学生就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对字的读音有了深刻印象,又对字的用法深入了解了。当学生提问 “无赖”一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老师先让学生读,观察学生的表情,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语,说:“我发现你们都是笑眯眯的?” “为什么是这种表情?”“学语文不但要语感好,还要有语理,有学习的理由。”当学生回答到“因为觉得可爱”时,我们的教学难点就这样被顺理成章地解决于无形之中,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窦老师的课堂上,这一特点更加鲜明。窦老师将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编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这一篇课文的同时,其实掌握的是这一系列民间故事的特点,在这里,老师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在借助课文,学习一系列文章。其中的方法过程指导,学生能力的培养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窦老师把教学的三个维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在是让我叹为观止。

  反思自己,平时拿过一篇课文,我们很少有自己对教材深入的了解、剖析和解读,大多时候都是读一遍教材,然后拿来教学参考书,到网上搜集资料、课例,找专家的教学实录,以为这样就可以上好课,却忽视了最首要的事情——老师自身要充分阅读教材,自己用心体会课文内容,这样没有自己的个性、主见,只注重了形式的多样,到最后却发现课堂结构支离破碎,只是索然无味的他人见解的简单堆积。此次的学习,使我幡然醒悟,原来,这种解读教材的方法只会使自己停留于文本的表面,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空洞的或无条理无生气的。

  两天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归途,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带走了一点思考:怎样能将语文工具性的训练与整体感悟朗读更有效,同时又不破坏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怎样掌握好度,让学习既扎实有效,又充满情趣?怎样更有效地重构文本,让课文为我所用,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切入点?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学习与探索,增强自己对文本最恰当地解读,对目标更准确地把握,找到更多有效地训练方法。总之,今后的工作对于我而言,仍将是充满挑战和意义的,我会努力不断吸取“活水”来注入课堂中,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在新课改的指引下畅游语文的世界!

【思考着收获着教学报告】相关文章:

学生作文:勿思秋天的收获06-22

教学视频观课报告感想收获12-11

教育教学收获07-01

《静夜思》教学设计04-30

静夜思教学设计06-07

静夜思教学实录06-27

教学实录《静夜思》06-27

《静夜思》教学设计07-12

静夜思教学反思07-03

思品教学随笔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