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公共雕塑课程改革论文

时间:2020-08-04 14:05:26 雕塑 我要投稿

学科交叉公共雕塑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为了紧跟行业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深化,结合职业教育贴近实践的教学宗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对美术雕塑方向专业的“公共雕塑”课程进行了学科交叉式的改革,引入了与本课程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了教学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科交叉公共雕塑课程改革论文

  关键词:公共雕塑;学科交叉;艺术设计

  “公共雕塑”课程是高职高专美术雕塑方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之一,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雕塑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雕塑”设计和建设领域产业也迅速升级。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急需具有一定设计创新技能又兼顾实践制作技能的复合人才。在雕塑艺术工程领域,雕塑作品与公共环境、公共艺术的相关性越来越被重视,标准也从公共环境空间中的雕塑简单陈设转变为追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及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宗旨,对“公共雕塑”课程进行学科交叉的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公共雕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公共雕塑”课程的教学案例分析往往过多强调雕塑造型意识,以经典案例为导引,使得“公共雕塑”在环境艺术背景下的认识得不到体现,并且因例证的陈旧而不能体现现阶段行业发展的趋势。过分强调高职高专的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使学生在不理解学科原理的情况下进行雕塑的实践设计和制作,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其次,课程活动的组织停留在赏析、设计加制作的简单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公共雕塑”设计制作的工作原理及内涵性质。缺少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对“公共雕塑”进行外出考察或企业参观的项目,不能增强学生对“公共雕塑”艺术表达语言的理解,最终导致学生作业水平不高,设计的创新性不佳,联系实际不够。最后,“公共雕塑”的成绩评价过于呆板,过分强调作品最终的效果,忽略了立意、构思等环节的任务评价,没能从课程推进的各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评价,造成学生对实践过程中节点任务环节的不重视,无法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

  二、基于学科交叉的“公共雕塑”课程改革策略

  1.增设规划设计的内容体系,强化设计分析能力。本环节的增设,能够让学生从设计规划的角度把握“公共雕塑”在环境设置中的艺术内涵,其中设计前期分析、方案概念设计、设计文本制作、设计交流和汇报等方面的训练,能够增强设计思维的条理性,训练工作任务的流程化,提高设计的能力。这一内容的增设可以强化“公共雕塑”制作前的案例分析和作品赏析,也可作用于课堂任务的推进与确立。改正以往教学中的简单举例和笼统的命题方式,强化了设计的分析能力,贴近了工作实际,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2.增设设计制图的基本内容,强化识图能力。在“公共雕塑”项目的实践中,雕塑艺术工作者与环境景观设计师常会进行方案沟通,在不具备现场勘查条件时,具备基本的识图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团队之间沟通的流畅性。通过这一知识的扩充,能够提升学生对各类设计图图示方法的认知和制图标准规范的把握能力,熟悉各类设计图表达的内容,明晰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面貌,熟悉轴侧图和透视图内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设手绘表现知识的引入,强化图纸的信息表达能力。“公共雕塑”的草图绘制是阐释设计思路的重要途径。以往这一环节仅为雕塑设计图的一般性示意,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反映雕塑和公共环境的关系,表达形式单一。引入环艺景观的手绘表现课程的部分知识内容,能够训练符合现代设计师要求的手绘画法,让手绘成为雕塑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手绘表现的优势是快速便捷,能够在独特直观的绘画中表现出雕塑的效果气氛。综合手绘效果图的表现,还能强化雕塑图纸的透视表现、色彩表现等能力。手绘表现的技能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高效地与客户沟通,提高应变能力。

  4.增设模型场景制作相关知识的引入,强化思维空间表现向度的延展。“公共雕塑”课程推进中,小稿制作环节完结后,应当进一步强化设计意图的效果表达。鉴于“公共雕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紧密联系,需要引入一定的模型场景制作知识,对雕塑小稿进行公共空间的模型化置放。这样,模型的环境场景加雕塑小稿的表达,能够让观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公共雕塑”在空间环境中的艺术语言特色。训练了学生的三维空间架构感和模型表达的思维,扩展了岗位能力,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图识图与模型转化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公共雕塑”艺术的设计实践能力外延,提高了“公共雕塑”应用场景下的视觉组织能力。

  5.增设材料施工技术与工程运作流程知识的引入,强化工作体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工作性质及行业要求,在课堂学习中建立对雕塑艺术设计工作岗位方向的`理解,将工程运作流程及材料施工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交叉引入,让学生明晰“公共雕塑”委托及投标、“公共雕塑”合同预算、“公共雕塑”工程管理、雕塑材料与成型工艺等知识。通过模拟“公共雕塑”工程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情境学习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学科交叉的“公共雕塑”课程改革的效果

  1.教学设计体系化。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公共雕塑”课程的教学设计日趋合理,贴合职业发展和行业标准,把“教什么”“怎么教”统一起来,形成了具有“公共雕塑”工程实践特点的流程序列。建立了案例分析——考察实例——立项建立——企划分析——设计表达——制作实践等项目串联,训练学生完整的思维流程。在每一环节根据任务需求,合理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法,互为指导。

  2.教学方法灵活化。打破以往单纯的讲授,强化讨论式的教学法,利用好民主性和双向性的方式,进行命题和团队分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增进环境背景下的思维交流,又在各自的“公共雕塑”设计任务中完成独立作业,并与团队主题进行设计的契合。这样总分总推进工作任务,能够在教学中收获意外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公共雕塑”的设计思维提供更多的可能。

  3.教学评价多样化。以往“公共雕塑”教学评价以作业为导向,即实践作业制作精细,有一定设计创新即为合格。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评价,与企业工作标准流程挂钩,因此,评价除以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外,还可以跨学科教师辅助点评,企业专家辅助点评,增强综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综上所述,交叉学科的引入,丰富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雕塑方向专业“公共雕塑”课程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贴近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应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进一步本课程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外延,使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拓展体系中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温洋.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3]刘庆安.雕塑与建筑和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学科交叉公共雕塑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改革的论文08-13

课程教材改革:山东潍坊12-26

金属焊接雕塑技术论文09-02

江苏雕塑家与近现代雕塑创作论文08-21

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论文11-09

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8-25

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探究论文08-06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分析论文08-07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论文08-12

探索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