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淘汰的建筑或建材的散文

时间:2020-07-27 14:44:25 建筑/建材/工程/家居 我要投稿

那些已淘汰的建筑或建材的散文

  居住在比较豪华的新居里,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起居,在茫茫的下等公民中低头一瞧,觉得晚年虽算不上富裕但也感到获得感已是上乘,应该是知足了。置身于二十四层高的楼房,半躺在偌大的阳台上,背靠着学堂后的西岭坳,面朝东方,前面的湘江和东洲岛及周边居民区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远处,衡东县与衡南县的那摸青黛色的层次比较分明的崇山峻岭,使你的视野更加明朗、更加清晰、更加开阔。往下俯视,隔壁的御江帝景楼盘建设已接近尾声,仅剩下最后一幢33层楼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望着这些头戴安全帽汗流浃背的民工,似乎有些同情他们,感觉他们很辛苦;但他们大都干的是技术活儿,整个工地十三人中,也只有门卫在用手干零星活,钢筋工、木模工、混凝土浇筑工、挖机工、钻井工、用遥控器开吊车的等等,这些活儿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整个工地上没有见到挥铁锹的,没有肩挑的,更没有八零后的。建筑机械已经彻底地取代人工,技术操作替代苦力,那汗流浃背的现象,只是天气炎热所致罢了。

那些已淘汰的建筑或建材的散文

  望着这个工地和工地干活的人们,使我想起了那些不发达的年代和很落后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起居,是多么地艰辛,多么地劳苦。那居住的窑洞、茅草棚舍、抖墙房、土坯砖房、泥木结构房,那些茅棚、土坯砖、青砖灰瓦、红砖、石灰、条石等建筑材料,这些建筑和建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陪伴人们度过多少时光,祖祖辈辈都是依赖着它们而奋斗。现在,在地球上、在一些仍然还不是很先进的地方、在一些贫困人群里,这些对居住的人们感情深厚的建筑和建材,仍然残留着,仍然居住着。这些大都靠手工劳作的建筑和建材,虽然已被淘汰或者说快要遗弃,但它们对人类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是不能忘记的。为了使这些已淘汰的建筑和建材不能彻底地从人们的脑中抹去,笔者仅凭记忆和一些不一定完全正确的见解,以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些念想,使传统的建筑和建材不至于彻底地从中国的舞台上退出。

  我们的祖先来到人类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较长久地生存下来。他们先是在自然界中大树底下或山洞里过日子,然后又掘洞居住,洞居虽是冬暖夏凉,但总感觉不大舒服;于是,就开始建造茅草棚舍,而茅草棚舍经不起风吹雨淋,经不起寒霜冰冻,时不时地更换,花费许多人力物力,于是就有砖瓦木泥结构房屋的诞生。砖瓦泥木结构房屋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码有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背景,直至现在,砖业没有退出建筑行列,只不过是以结实的机制砖和轻质砖替代手制砖而已。

  一、茅草棚舍

  应该还是从石器时代起,茅草棚舍就有模有样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是宽大的树叶做覆盖。山上的树枝、结实而又柔软的藤蔓、密集的茅草等,都有石斧、石镰、石刀来砍伐,屋架可以用石锄挖坑埋在泥地里不容易被风吹倒,覆盖的茅草不再是松散的,而是由藤蔓编织的大块草匾扎实地绑在房梁上。当铁器时代取代石器时代后,茅草棚舍就更坚实、更牢固、更经久了。特别是鲁班发明铁锯等木工铁制工具后,茅草棚舍更是光鲜了。

  初期的茅草棚舍分为三种∶一是利用生长在大地上现成的树干做房屋的骨架,将骨架内的杂草树木砍掉作为棚舍的空间,再把骨架旁的杂草和树木用藤蔓连结捆绑起来,组成一屏挡风雨的墙体,再在骨架上横竖扎起几根房梁,在房梁上面搭上一些柴枝或草匾或树叶等遮盖物就ok了。二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在离地面20公分的各骨架的地方,扎上一些横梁,作为睡觉的床铺,用于防湿。三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找一些较大的树木作为骨架,在骨架两米处扎上一些横梁,把棚舍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作为生活活动空间,二楼用于睡觉,适合更多的人群居住。

  中期的茅草棚舍是在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交替时期诞生的,它不再受山林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把树木砍来把茅草割来,放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居住,大概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用凿将树干打孔,形成三角形的屋架,棚柱紧紧地埋在泥土中,上下用横梁将柱连接,再把茅草用藤蔓或者嫩篾或者草绳扎成草匾,扎实地捆绑在横梁上或棚顶上,用来挡风遮雨。二是在一的基础上,在棚柱的两米处凿孔,串上横梁,形成一个两层楼,并且装上扶梯;若是家中人员较多,还要将一间一间地、一层一层地连结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棚舍,并且把二楼用松木板铺实,还要装上草门草窗。

  晚期的茅草棚舍算是比较豪华的综合体,时间也较长,大概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将树干埋泥的部分涂上沥青或其他的防腐剂,柱与柱之间用横梁串起来,规模也比较大,有分前后间的,也有连成片的,棚顶也是三角形骨架;棚的周围用乱石或砖与石灰黄泥砂浆砌筑一米高的防潮墙,墙体隔断有用篾条组成隔板,再在隔板上摸上黄泥与碎稻草的里子墙,在里子墙上刮上一层较薄的石灰浆,墙壁就光滑洁白了,甚至连天花板也采用隔墙的做法,整个房子也算亮堂堂的了;有的用树木方直接做隔断墙,把树干裁成所需的尺寸,用斧子削成四个平面的木方,把这些木方垒起来并串成一个扎实的平面墙,有的还在木方上刷上油漆;有的用木板做隔墙的,把木板锯成两厘米厚,宽窄大小按树干的尺寸而定,用墨线将其弹直,把墨线外的棱角去掉并刨光,然后选择宽窄大小适度的木块,用铁钉将其钉在柱或梁上,形成一个比较光滑的木板平面墙,有的还用油漆将其上色;屋顶上更是百花争艳了,有的在三角形的骨架上横上几根梁,再在梁上钉上一些木条作为楦皮,楦皮既固定了屋架和梁又给覆盖物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覆盖物种类多呢,有用麦秸捆绑成匾、有用稻草捆绑成匾、有用冬茅捆绑成匾、有用杉树皮做成匾,后来还直接用瓦覆盖的。二是在一的基础上,在柱子的2.5米处或2.8米处各凿上一些孔,并装上一些横梁,形成一个二层楼的棚舍,并在横梁上密集地钉上3厘米厚的松木板作为二楼的平面,并且打磨光滑,还装上固定的木楼梯便于出行方便。三是更长时间的综合体,有的是抖墙体覆盖茅草的、有的是土坯砖墙体覆盖茅草的或覆盖杉木皮的、有的是篾墙体或木板墙体覆盖青瓦的,这后期的茅草棚舍在当时的建筑群中算是比较豪华的了。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一山村竹乡人家中,见到全是竹制品的棚舍。生活用具是竹的,如竹碗、竹筷、竹勺、竹匙、竹瓢、竹桶、竹盆、竹杯、竹床、竹椅、竹桌、竹沙发茶几、竹篮、竹箩、竹盘、竹烟灰缸、竹柜等等,就连山上的清泉也是竹管引来的;房舍更是清一色的竹,竹柱、竹梁、竹窗、竹门、竹板墙面、竹瓦,问其何因?曰:山里交通不便,就凭眼下的竹资源和自己的一身竹艺,就可信手拈来,只是买来十多元钱五金,其他不要花费一文钱。这样的棚舍,也不亚于现时代的别墅,其做工精雕精致,其环境优雅别致,其生态原始清新,其居住环保舒适;我可以坦言,这是地球上茅草棚舍的精品,不知其现在还存在否?非常想念。

  二、抖墙建筑

  在手制砖出现以前,茅草棚舍淘汰以后,有着一种抖墙体的建筑。抖墙,墙体的物料是泥巴,一种带有水分为15%至20%具有一定粘性的泥。工具制作也很简单,分为三部分,即夹板、卡杆、抖锤。夹板选用较轻的木条制作,用5厘米厚的杉木条拼成一个边长为50厘米×200厘米×50厘米的矩形框,50厘米的边长称为垱,200厘米的边长称为墙板,矩形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做成活动的板块,可以随时拆卸,当矩形框制好后,它的空间只是40厘米x200厘米×50厘米了,也就是说,墙体的厚度只有40厘米了;再在两墙板的中心各钉上一个木制拉手,夹板就算是做好了。卡杆,选用结实的杂木条制作,杂木条的直径为5厘米,长度为60厘米,在其两端各5厘米处锯一个深度为2厘米宽度为5厘米(与墙板的厚度一样)的卡痕,用钢凿凿去痕木,形成一个既结实又有力度的卡杆。抖锤,用一截直径为10厘米长度为230厘米的柞木,制作一个抖锤,抖锤的制作方法是:在柞木230厘米中心处的两端,用斧子或柴刀削成两个对等的圆台(圆台的直径分别为5厘米和10厘米,高度为20厘米),也就是说,中间小两头大,用于捏手,再用刨子将其刨光,操作时手感很细腻很舒服就行了;然后,把抖锤的一端削成厚度为5厘米的扁弧体状,用于抖边和角;另一端把圆形刨去棱角,形成光滑的圆柱体,锤的力度大而夯实,用于抖墙体中心,就OK了。

  抖墙是一项既艰苦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儿,它不像砌砖那样复杂,又要挂线又要用吊牌的。当房子的基础确定下来后,在快出基脚的上面用石子和砂浆砌筑五寸厚的防潮基础,在此基础上架上夹板,在夹板里填入所需的泥巴(泥巴中不能含有柴屑和石子),把泥巴放入夹板空间中,将其扒平到28厘米厚时,就开始下锤了;首先用圆柱体锤头挨个地抖实成一个平面后,再用扁弧体锤头将边和角夯实,捣紧后的墙体该是25厘米厚,这就算半个墙体。再放入一些松散的泥巴,用脚掌将其踩平或略高于墙板,再用两锤头将其捣实成一个平面,这一空间为40×200×50立方厘米的墙体就算完成。此时,拉开卡杆,两墙板就会有松动的缝隙,双腿站在墙体的中间,左右手各拉着墙板的拉手一上一下地摇动,墙板与垱都会松动,然后,把墙板往上一提,夹板就出来了。这时候把活动的垱板卸下来,并把这端的夹板夹住泥垱,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样周而复始地操作,一平一平、一层一层地抖下去,整个房子就抖成了。这里,有两个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技巧要说明一下,一、每一层的转角处,不能出现同缝墙,就像砌砖一样,直砖缝不能再同一直线上;二、当一墙体泥巴抖紧后,在其上面的一端留下长为40厘米厚度为10厘米的空间,不用抖平,便于与上一层墙体的衔接即相洽。

  抖墙建筑,适宜于交通不便、房屋周边空间不大、房边有抖墙用所需的泥巴的山坡的有利位置。抖墙建筑,冬暖夏凉,隔热防冻,;但经不起雨水的侵蚀,建筑时间过长,耗费人力财力,在时下是较好的建筑物。干这个活儿,在我还只有17岁的时候就能简易地操作了;那时,我们生产队的老油坊要搬迁,搬迁的位置正好在一个山脚下,生产队以每天1.5元的工资请来一个还不是十分熟练的砖匠丙初同志,丙初同志只年长我一岁,读完初中后就学起了砖匠的活儿;而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正恰好赶上这趟活儿,并当上了丙初的副工,时间长达两个多月,从中也摸索到抖墙的一些实践经验。

  三、土坯砖建筑

  由于抖墙建筑耗时耗力较大,在一些开阔的地带建房子,又没有所需的抖墙泥巴,于是,就用土坯砖替代了。用土坯砖建房子,耗时短,又适合大兵团作战,快捷迅速,几天时间就可以搞定一幢房子,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代是备受欢迎的。

  土坯砖,就是用泥土制成的砖。首先,用一些厚度为2厘米的杂木板制成一个1.2尺×0.6尺×0.5尺的矩形空间模型,在矩形长边的两端各留出五寸长的手端位,并在其不远处,各凿一个孔,各装上一根圆条木方,也叫端手,这就叫坯砖架。

  土坯砖的泥料制作很讲究,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偷工减料,砖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砖泥一般采用稻田里的韧性较强的泥土,稻田中有些稀泥或浮泥韧性不够是不能制作砖坯的。首先,像耕田一样,将田里放入适当的水,用牛犁地或用锄挖地,再把泥坯耙烂或锄碎,成为较平整的碎泥坯面,再在泥坯面上撒上一层能覆盖泥坯的稻草,稻草不宜过厚,在泥坯面的周边的圳沟里放入能覆盖坯面的水,这叫做沤泥坯;沤泥坯,就是用水和太阳将泥坯既浸润又晒烤,就是把泥坯沤烂,时间要沤上七八天。在制作土坯砖前,用耕牛把泥坯面的稻草踩进泥坯里,也就是说将泥和稻草踩熟,这稻草就是土砖的筋骨。

  制作土坯砖分为两部分:第一、制砖。找到一块比较平整的大坪场〈干稻田或晒谷坪〉,请好几个放砖师傅,准备几个砖坯架和几个盛水的木脚盆,还要准备几箩粗谷糠或瘪谷,适当的箢箕和锄耙;装泥坯的人,先把箢箕里撒入些许谷糠或瘪谷〈使泥坯不容易粘住箢箕〉,挑泥坯的人,将两坨泥坯按放砖师傅的要求有序地排放,放砖师傅在放砖架的地面上撒入些许谷糠或瘪谷〈使土坯砖不容易粘住地面〉,用手将泥坯搬起放进砖架里,再用赤脚在砖架里的泥坯上用力地跺上两脚,然后用手掌把多余的泥坯拿出,用手掌将泥巴摸平,把砖架端出来,一块活脱脱的、四方四正、有棱有角、表面平光的土坯砖就展现在眼前;放下一块砖之前,先把砖架架在脚盆上,用扎成坨的稻草粘上水将砖架上粘的泥巴清洗后再继续地放下去,然后拖动脚盆,这样的劳作,周而复始、一排一排、一列一列地运作,几千块砖只用两三天时间就可放完。第二、干砖。待砖的干度有60%时候,就要把砖坯侧翻,并且把砖的底部用菜刀铲平,把底部周边溢出来的多余的棱线削平,再自然地风干或晒干两天,就把成品砖垒成一人高的墙体,在墙体上覆盖薄膜和稻草,以免被雨水淋湿。

  建房时,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担砖的要准备好砖夹,砖夹的制作也很简单,用两根2米长的扁篾条,围成两个直径为40厘米的圆圈,将两个圆圈重叠后,用稻草把其上半部一扎一扎地很结实地掂好,在掂好稻草的砖夹中心位系上一根草绳,作为挑担的一端,把没有掂上稻草的两个半圆圈拉开夹住砖侧的两端,就ok啦。砌泥,是土坯砖之间粘接时的很环保的粘合剂,一般选用粘性比较好的泥土制成,若泥坯过硬,还要将其跺踩稀烂,形成一摊烂糊泥,烂糊泥的浆性很粘,我们称它为砌泥。把砌泥放到砖墙上,需要一种叫做橇的工具运送;橇,是用一块宽为20厘米长为140厘米厚为2厘米的松木板,把其削成一个长柄扇形,在木板35厘米处,用刀或斧将其两边往另一端削细,到达50厘米处时,将另一端削成扁棍棒状,像一个“Y”字形状,也就是说,50厘米这端是扇形,另90厘米长是手柄;再把手柄刨得光滑些,把扇形的开口边削成一个刀口状,以便好铲泥。在房子建好后,墙面会出现一些砖缝,要把这些砖缝粉好,还需要一种比砌泥还要粘合的泥,我们把它叫做糊泥。糊泥,是在砌泥里还要加入一些水,合成稀泥状,再在稀泥里掺入谷糠或瘪谷,使糊泥在粉缝时能运用自如。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大兵团作战了,一般三进五厢的房子,需要请四到五个砌匠,至少每个垛子要一砌匠,每个砌匠需配两到三个副工,即搬砖上架的和橇砌泥的,上楼时还要增加拉绳的,其他的帮工要视砖离建筑物的远近而定员。砌匠工作很辛苦,一块五六十斤的砖搬上墙很费力,但关键是那技术活一一把墙砌正,墙正要挂线、吊牌,这还得靠眼力;一般把墙面砌上半人高的时候,就要吊牌,看看哪一段哪个位置是否鼓肚子,趁着砌泥还会全干的情况下,用砌刀或锤子敲敲肚子,使其成为一个漂亮的平面;一般来说,砌匠所站的一面是光滑的墙面,另一面因为砖的不规则或砌匠眼力照顾不到或砌泥没有刮去棱角等原因,会出现粗糙的墙面,我们把它叫里子墙。这里子墙粗糙不要紧,在装修时会给墙面打底子刮平的。当然,也有技术高人一等的砖匠,竟然能把两面墙都砌成光滑的平面。房子建好盖瓦后,起码也得等上半年后,才能装修粉面的,因为砌泥干透后,整幢房子会落架的,也就是说,房子的高度会变矮的。

  四、手制烧结砖瓦

  在抖墙建筑和土坯砖建筑诞生的同时,手制烧结砖瓦也开始投入市场了,只不过那时是很低级的烧结法,你看中国有许多古建筑群都出现青砖灰瓦的状况。先说说青砖灰瓦的制作吧。

  青砖灰瓦,颜色是青或灰,是通过柴火烧制而成。砖架,先用厚度为1.5厘米的杂木做一个长9寸宽6寸厚为3寸的砖架,砖架为9寸的长边的两端各要做一个5、6寸长的端手,其实这个端手就是把那3寸宽的木板上下都削得越来越细,捏手位大概就是直径为1.5厘米的圆木棒,俗称369砖。

  砖台,也叫制砖的平台,选用一块50×50厘米的青石板,凿去其棱角,使其尽可能地形成光滑平面;然后,用乱石砌成一个高宽大约80厘米四棱柱墩,将青石板置于柱墩上;或者利用地形,在取泥的附近,把山坡挖成一个80厘米高的自然平台,把青石板直接放在泥墩上更省事。

  砖刮,一般采用一片长80厘米宽2厘米的篾片,将其围成一个弓形,然后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是钢丝作为弓形的弦,这根钢弦其实就是一把削刮泥巴的刀。

  砖泥,一般采用粘性较好的黄泥,把黄泥挖碎,用60%一70%的水渗入,将其拌匀,跺成泥团状,用弓刀将其切成泥坯堆好。准备了工具和泥坯后,就可制作砖坯了。

  首先将砖架直放砖台上,把泥坯也搬到砖台边备用,在砖架的底部撒入些许河沙或者干草木灰(以防泥巴粘住砖台),把泥坯切成比砖块稍大的泥坨,将泥坨捧起重重地摔入砖架内,,然后用弓刀沿着砖架的平面撕拉过来,砖架外的泥坯与砖架内的泥坯分离了,把多余的泥坯置放在泥堆上(不浪费泥坯,下次再用),把砖架翻过来,用弓刀将砖的另一面刮平;此时,用一块厚度为0.5厘米、长度和宽度稍大于6×9寸的杉木板贴于砖架的一边,两手握着砖架的端手,两食指抵住杉木板的一端,将砖架连同杉木板一起在砖台上轻轻地左侧击右侧击,左侧击右侧击,砖坯的四周与砖架的内侧出现了裂缝状态,这时,把他们平放在砖台上,把砖架往上升,砖架与砖坯脱离了,砖坯就落在杉木板上。然后把杉木板上的砖坯端到事先准备好的具有排水沟的堆晒砖行侧面摆放,堆砖行有一人高的时候,就不要再加砖了;若是确定有雨下,就要加盖薄膜和稻草,以免淋湿。

  制瓦,不是所有人都能操作,它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必须是师傅级别的人才能任用。制瓦的器具是仿制陶的器具,其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制瓦的器具分两部分即瓦模、瓦台。

  瓦模,是用厚度为1厘米宽为2厘米的杉木条制成一个水桶状即圆台形。圆台形分为四等块弓形,每块弓形底部的弧长为16厘米,上部的弧长为14厘米,高为20厘米,把每块的小木条钻孔用竹筱拼拢成一弓形,再把四等块弓形钻孔,用两根软绳最好是耐摩耐沤的尼伦绳串起拼拢成圆台形;此时,圆台的上部周长为56厘米,下部周长为64厘米,高为20厘米,这个圆台没有底和盖;当圆台拼到最后一块木条快合拢时,此处便不拼拢了,将两根绳子两端分别打结;此处会有一条合拢的缝隙,在数学上叫做母线,用两根长22厘米宽3厘米左右的木方钉在两母线上,并且装上似门扣的按钮,这个瓦模就算做好了。

  瓦台,分三部分即台座、轴、台盘。台座,有用厚度为10厘米的杂木板,拼成直径为50厘米的底盘,在底盘中心处钻一个和轴的直径相当的孔,操作时,在底盘上压上两坨石头,增加底盘的重量;也有用厚度为10厘米的方石块,在其中心处凿一个和轴一样大小的孔,操作时就不要再在底盘上压石头了。轴,一般采用纤维较硬的杂木,取一截直径为7厘米长度为110厘米的杂木,有的图好看还将轴车成葫芦形状,轴的下端插入台座的部分直径为5厘米,轴的上端100厘米到110厘米处之间的直径为5厘米,在轴的两端陷进台座和台盘的上面分别钻孔,再在孔内插上铁制插销或铁钉,使轴下与台座上与台盘固定。台盘,是用厚度为2厘米的木块拼成直径为50厘米的圆盘,在圆盘的中心处钻一个直径为5.5厘米的孔,在轴的上端100厘米处与轴串起来,也有用一个直径〈内径〉为5厘米的轴承卡入台盘中心,与轴串起来的。

  当然,在制瓦时还需要一把钢丝绳扎的弓形切割泥刮刀,泥刮刀的制作比较简单;用一块宽3厘米长为110厘米的厚篾片,把它弯成一个弓形,再用一根直径为3厘米长度为18厘米的小杂木棒,将杂木棒的中心钻一个孔〈一定要钻穿,有的用铁丝烧红,将其烧穿〉,用一根直径为6毫米的钢筋穿入杂木棒的孔内,把弓形的两端各钻一个6毫米的孔,把钢筋串于弓形的孔内,并将其围弯,这根杂木棒就紧紧地卡在弓形内,作为弓形的一根滚动的弦;再在弓形两端离杂木棒弦0.5厘米的地方各钻一个小孔,用一根似扎丝样的钢丝,各穿入小孔内,将其两端固定,这根钢丝就与杂木棒平行了,其平行的垂直距离只有0.5厘米厚,也就是说,瓦片的厚度是0.5厘米。还要制作一把铁制的划刀,划刀制作更简单,一般是在铁匠铺完成。取一片厚为0.5厘米宽为3厘米长为16厘米的铁片,将其两端煅烧,各打成一个与铁片垂直为1厘米似钉子样的两个卡尖,这个尖口就叫划刀,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6厘米。再在划刀的另一面做一个拉手位就OK了。

  瓦泥的制作,比砖的要求更高。粘度要强,还要沤烂沤熟,当瓦泥的水分为50%时,将瓦泥堆成一个长方形四棱柱;四棱柱的长为64厘米,宽为17厘米,高为110一120厘米,也就是说,它的长度正好是四片瓦底部弧长的总和,宽度比瓦的高度略长一点.。

  制瓦时还要搭一个遮阳的棚子,一来可以防止瓦泥嗮干,二来操作时也舒服。还要准备一块上底略大于56厘米下底略大于64厘米高不少于20厘米的等腰梯形糙白布;还要准备一个醮水的毛刷;还要制作一块木板泥刮,泥刮只需手掌那么大,把一端刨成刀片状;工作台旁还需要准备一脚盆水。

  准备工作做好后,可以开始制瓦了。首先将瓦模套上糙白布,用泥刮刀在四棱柱上面切割一片瓦泥,这片瓦泥的长度为64厘米宽度为17厘米厚度为0.5厘米,将其围在瓦模边,其上围肯定是长出模型,此时,将多余的瓦泥用手指扯出,再用粘水的手掌将瓦泥压于模上;转动瓦模,用毛刷醮上一些清水于瓦泥坯上,再用泥刮将泥坯紧紧压在瓦模周围,等表面光滑后,用划刀的一端卡尖紧靠瓦模的底端,划刀的另一端卡尖在瓦模转动的同时,就将瓦模上端划出一个圆圈来,瓦模圆圈上的泥坯是多余的泥坯,把这些多余的泥坯拿掉,放在一旁备用;停止转动,再把瓦模内侧的按钮打开,将瓦模再往内一收,粘在糙白布上的四片瓦就与瓦模脱离了;取出瓦模,拎着糙白布于堆瓦坯的地方,将四片瓦有序地卸下,一片一片地,一列一列地堆着凉干;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一天劳作下来,起码也得制作3000到4000片瓦来。

  瓦窑,没有烧陶器那样精致,但技术含量比较高,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村子曾经有个青砖瓦窑,师傅选择一块接近山脚的地址而建。砖瓦窑直径大约是三米,高度四米的圆柱体,大概是三面环山,另一面就是窑口。窑的内壁是用砖坯砌成的圆柱体,在窑口的对面有一个四棱柱的烟囱直通窑顶,在四棱柱上每隔一米留有一个通风的小烟洞,窑顶是一块似口杯盖子样的圆弧,窑口的外面砌成一个1.6×0.8米的长方形口子,也叫窑门。这里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是窑顶的圆弧建造,当砖坯快要砌到窑顶时,就要装模了;模的材质就是用木棒和木板制成的酷似杯子盖的圆弧,把砖坯用石灰砂浆一块叠一块地在圆弧上砌成了拱形,在烧砖瓦时,模型也不要拆卸,让大火将其烧尽,那模型上的砖坯也就烧得坚硬了,形成一个比较结实的圆弧,而这个圆弧就是这个砖瓦窑永久的盖子。在砖瓦窑的盖子上覆盖一层一寸厚的黄泥泥浆,在盖子的周边用泥浆建造一条环形水沟,用来蓄水保护窑顶。

  窑建好后,就可以装砖坯或瓦坯,有的只烧砖,有的只烧瓦,有的是砖瓦混合烧。砖瓦的摆放是有序的,每三块砖或每每十片瓦为一组,每组之间要留有空隙,每层之间又不能同边,烟道边留的空隙更大,以免烟火在烟道边循环堵塞烟窗,窑口边要留有一米长的大口子。每组的砖要么横摆,要么竖摆,要么侧摆;因为瓦是等腰梯形的弧面,每组瓦要么是短边朝上,要么是长边朝上。当砖瓦坯装好后,就要将窑口砌小了。从窑口的底部起,将窑口用成品砖封死到一米高,再在窑口的中心处留有0.4×0.6米的长方形柴火口子,口子太大温度容易散发,口子太小投放茅柴觉得碍手碍脚。

  点火前,要准备好茅柴,所谓茅柴,就是连带茎枝叶的柴火,若是柴棒,成本太大不划算。首先投放的茅柴必须要干透,等温度升高了,火势越来越大时,可投放水分为60%茅柴;一般一窑砖瓦大概要烧四天四夜,并且是不间断地添柴火,当火候到了师傅认可的时候,师傅会安排人员担水从烟道里灌入,那烧红的砖瓦一遇到水就会变成青或灰了。

  凡是燃料煤比较丰富的地方,就采用煤炭烧结砖瓦,但烧出来的颜色呈红色,我们把它称为红砖红瓦。这人工烧结的红砖红瓦的出现,在城市里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农村里最早的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般则在八九十年代比较盛行。这人工制作的红砖红瓦与青砖灰瓦的制作是一样的,这里只阐述红砖红瓦的烧结法。

  烧砖瓦得需要窑,而这红砖红瓦烧结的窑与青砖灰瓦烧结的窑就大不相同,首先来说,红砖红瓦烧结窑没有固定的,都是由师傅根据主人的砖瓦坯量来定的.,当砖瓦坯储存好后,主人才去找师傅商谈的,师傅会告诉主人准备哪些材料。一般准备四大件∶围砖、煤饼、柴棒、6毫米钢筋。围砖,材质与制作方法与土坯砖相同,只不过是砖架有所不同,砖架内是8寸×8寸×2寸的正方形模型,因为烧结的砖是2寸×4寸×8寸,这个围砖根据砖坯的尺寸而定,是做窑的外围用的,它还要承受钢筋的捆力,有的直接采用红砖做围砖的。煤饼,顾名思义是用煤做的饼子,其尺寸应是8寸×8寸×1寸,它也是根据砖坯的尺寸而定;制作时首先要制作一个饼架,饼架是用厚篾片做成的;取8根大约2.5尺长厚度一样的篾片,制作时根据尺寸的大小可适当裁去,制成一个似“九宫格”的样子,也就是说,制饼时一下可以制九块饼;将煤炭捣碎后,掺入40%的黄泥,合成稀糊状,把“九宫格”摊在泥坪上,将煤铲入到“九宫格”内,用木档子把其荡平,把“九宫格”往上一端,活脱脱地九块饼就出来了,待其干到85%后,将其块块翻起,铲去底面粘上的泥巴,堆放成一排排、一列列,并做好防水防雨就OK了。柴棒,要用棍子柴,将其截成一尺左右,并且要干透,数量的多少由师傅根据砖坯的多少而定。钢筋是用线材,俗称六苜丝,数量多少由师傅而定。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装窑了。师傅会找到一块通气很好的开阔的坪地,根据主人砖坯量的多少来划出围窑的半径,由半径来决定围窑的大小,再在圈内划出八个对等的扇形来,再在四根弦与圆圈的交汇处确定点火的灶口。第一层装砖坯很重要,一般是八块砖使用一块煤饼,而每八块砖的摆放又不一样,以每四块砖为一小组,或侧或平,或竖或横,上层与下层不能同口,灶口处要留出适当的位置添柴火,每块煤饼都是紧靠八块砖侧摆的,砖饼的摆放都不能占住围砖的位置;在七层以下离圆心不远处是不能摆放砖坯的,因为火苗要在这个空间里升腾,形成一个高温区,七层以上这个圆心处可适当地放些砖坯,但不能堵满,时不时地留出一些不规则的窗口。围砖都是围窑的边沿,摆放在圆圈弧线内,当砖坯每装上三层时,就开始装围砖,,并且用六苜丝将其绞紧。窑装好后,在顶层要覆盖一层薄膜,再盖上一些稻草,以防在燃烧过程中下雨。

  点火,准备一些干柴棒,用碎枝点燃,一个灶口一个人守着烧,一般要烧六七个小时,一二层的煤饼就燃火了,随着温度的升高,火势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这时,可以撤去所有工作人员,当火势蔓延快到顶层时,就将覆盖材料抛开,一窑砖就算烧成。当然,有的用围窑尽烧砖,有点用围窑尽烧瓦,还有的用围窑将砖瓦混合烧。

  到本世纪初,手制红砖红瓦及人工烧结已完全退出市场了,那机制砖瓦早就替代了它。从建材的技术指标来看,机制砖瓦比手制砖瓦无论是抗强抗剪抗皱的能力要优越得多,哪些淘汰的建筑材料常常会被新型的建筑材料所取代,这就是科技推进时代进步。

  五、烧石灰

  石灰作为建筑主材料在现在还是常用的,只不过是原来那种茅柴烧制的石灰没有了,取代它的是煤炭烧制的石灰。石灰坯是山里的一种青灰石头,它的化学名称叫碳酸钙,其原理是碳酸钙遇到氧气就会生成氧化钙并且释放出二氧化碳,这个氧化钙就是生石灰的化学名称。用柴火烧制石灰,首先要有固定的窑,然后才能取石、砍柴、烧制等。

  柴火烧制石灰窑的建造,一般是采用泥土比较结实的三面环山的土坡,在这土坡上往下挖一个直径为3.3米深度为3米的圆柱体,在另一面开阔地带,挖一个宽为1.4米高为1.8米的门洞作为窑的烧火口;在山上取乱石,把圆柱体周边和窑口用黄泥砂浆砌筑厚度为30厘米的乱石圆柱体和门洞,这样一来,圆柱体的内径只有3米了,门洞的高度只有1.5米宽度只有0.8米了;注意这乱石绝不是石灰石,在圆柱体内径砌筑1.2米高时,在其壁上留有等对的四个小洞孔,因为在装窑时人的高度不够,要在壁上插入两根木棒,木棒上放上两块木板以用于垫脚。

  取石,一般采用钢钎铁锤打孔;孔的位置取舍,不是随意随地,而要根据石头的缝路走向和石岩所承载的压力而定,所以打孔时必须要有师傅级别的人才能任用,不然会浪费人力物力,造成事半功倍的结果;孔的位置找准后,一般是两人一个班,一人扶钢钎,一人吊大锤,轮流作业;若碰上难度较大问题时,就三人一个班,一人扶钢钎,两人抡大锤;一个班至少得放上一炮才能收工,若运气好的话,一窑石灰只需轰两炮石灰石,有时要轰上四五炮。放炮,具体说来要持有爆破证的人才能施行,而我们那时队上有许多年青人知道放炮,他们并没有学习培训,但也没有出现安全事故。

  装窑,这项工作比较累,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男劳动力群中起码有30%的人员可以任用,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那时,我们把石坯担来或用独轮车推来放到窑洞口,把大块用铁锤截破,装窑师傅一人在窑内接过窑外递来的石坯,把石坯又垒成一个圆柱体,这圆柱体的厚度只有一米,中间那个空间的直径也只有一米,师傅在空间里一层一层地将石坯垒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窑口边是不能垒石坯的;当石坯高度达到1.2米时,就要在窑壁的四个小孔内插入两根木棒,在木棒上放两块垫脚的木板,也叫窑台,这时师傅只能在窑台上工作了,窑台下面就必须要一人递石坯,也就是说,窑内容纳两人了,窑内窑外递石坯的人也增多了;人们通过接力棒的方式,把石坯一块一块地递到师傅手里,当石坯长到1.6米高时,师傅就要把圆柱体的上端变成圆锥体,那石坯一块一块地、一层一层地、一叠一叠地长出来,窑洞那个位置也慢慢有拱门了;当石坯快要长到2米时,师傅在窑台的上面空间越来越小了,以致于不能工作了,这时,就要搬兵上窑顶工作了。从窑顶往下看,这石坯垒得像一顶没有封顶的斗笠,它们离窑顶面也只有一米高;按常理,这时所有人都可以垒石头坯了,但师傅很担心那圆锥体的弧面不牢固,所以,也只有师傅一人去装;师傅轻手轻脚地搬起石坯,仍然是一块一块地、一层一层地、一叠一叠地往圆锥体上面垒;当垒到和窑顶面相平时,这时,又再垒一个小型的圆柱体加圆锥体,这个小型的一定是在窑顶的上空,若垒在窑顶面外,则难以着火;这个小型的圆柱体也只有一尺高,圆锥体顶多也只有一米高。窑装好后,就要封窑门了,原来那0.8×1.5平米的门洞,就要把它从下至上用乱石砌成0.4×0.3平米的小门洞了,有的在封门前。在窑门口底部放入一定的干茅柴和棍子柴,以便点火时不浪费功夫。

  那时我们生产队集体烧石灰卖给一些单位,可增加农民的收入。若是烧石灰,全队的劳动力都上禁止的柴山里砍柴,砍两天就可以烧一窑石灰,因为山上柴草密集茂盛,一人一天可砍500斤,烧石灰的成本没人算过,反正柴草是自然生长,不花钱的,只是卖了石灰才算钱。

  最后就是投柴火。若是夏秋天烧石灰,每天24小时的班中只派6人轮流作业,平均每人4小时,因气温高,一人投放一小时就要休息,那闹钟摆在窑旁计时,以免中暑;若是冬天烧石灰,每班只派4人轮流作业,一人可以连续投放两小时。一窑石灰大概要烧三天三夜,才可以97%地烧尽,那些没有烧尽的,一般是大块石坯和窑顶圆柱体边沿着火不到位的小石坯。

  现在都采用“屙屎窑”煤炭烧石灰,上烧下取,虽然方便,但石灰质量就有差异。柴烧的石灰白而净,细腻油滑,粘性极强;煤炭烧制的石灰黄而杂,粗糙粒坚,粘性偏弱,但二者其综合性能应该是一样的。好在现在建筑中用的石灰较少,也就是砂浆砌墙和粉面时,水泥占的比例大于石灰,装饰都采用深加工的精致石灰了。

  这些淘汰的建筑和建材,都是劳动人民为了生存而创造出来的。在那落后的年代,在中国还没有“洋灰”的时期,竟然出现了“万里长城”、“赵州桥”、“故宫”等一些著名的建筑标杆,那些残留下来的古洞居、古窑居、茅草棚舍、抖墙房屋、土坯砖房屋,那些青石板、青条石、青砖灰瓦、土坯砖、预制板等建材,虽已成为历史并且被历史淘汰或遗弃,但人们创造的智慧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我们崇敬的,值得我们赞赏的,他们的技能、技巧、技艺将会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册,成为建筑史上最闪亮的一颗星……

【那些已淘汰的建筑或建材的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中恒建材家居的广告语或宣传语06-03

致家居建材的信08-16

淘汰年会小游戏02-15

家居建材城的广告标语11-07

春节的那些事作文07-29

在家居建材广场的实习报告范文11-22

家居建材市场的实习报告范文11-09

冬至已至的文案(精选120句)12-10

中秋节的风俗或来历的作文04-28

那些室友教会我的事……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