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优美散文

时间:2022-08-09 11:15:42 中元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元节优美散文(精选1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元节优美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元节优美散文(精选13篇)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1

  中元节俗称鬼节,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的乡人对这一节日很是重视。从七月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乡人进行祭祀活动,那情形一点也不亚于清明。

  每年的中元节,母亲都要大肆操办。父亲是无神论者,对这一节日向有非议。他说,世间要真有鬼神,鬼的数量铁定比人还多,哪里还有人的立足之地?人死如灯灭,死就死了,哪有什么变鬼一说,没有鬼自然也就没有灵魂。他的话与范缜的《无神论》同出一辙。

  父亲的理论让母亲很是反感,怎么就没有了,我娘家隔壁三婆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她死后还阳,给我们述说了好多阴界之事。所谓心诚则灵,诚心信奉,神灵自会保佑你消灾避祸。吃斋念佛,广结善缘,就能得菩萨指点。再说了,过中元节也不是迷信,是祭祖,老话都说了,养儿不祭祖,犹如养猪狗。父亲知道,就算是费再多的口舌,也未必能说服母亲。于是,再遇中元节,父亲便保持缄默。

  刚进农历七月,母亲就开始准备了,她从集市上买回祭祀物品,自己动手折叠元宝,剪裁衣物。然后,挑选一个特别的日子宴请祖宗。那天早上,母亲特别叮嘱我们,请祖宗时静静地呆在一边不许说话。十点左右,母亲便布好了饭,桌上的菜肴很丰盛,每次祭祖,都离不了青菜、豆腐。是何缘由母亲曾对我们说过,但贪玩的我终未记住。母亲在门口放一串鞭炮,满脸虔诚地说,请我家祖宗回来吃饭。尔后,立在一旁不语,我猜想应该是等待祖宗入席。片刻之后,母亲退回屋子,开始分两处焚烧祭品。我曾问过母亲,母亲说一处是烧给自家祖宗的,一处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中元节就像是阳世间的春节,所有的鬼无一例外都要过节。母亲一边焚烧,一边还念念有词,大抵是保佑一家老幼平安之类的话。等祭品烧完,母亲便让我们对着桌子作揖,又一串鞭炮,就算送祖宗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更看重中元节了。对于母亲的行为,我们虽不赞同,却也不敢反对,怕伤了她的心。母亲焚烧祭品时,不停祷告,他爸,你可别睡死了,你得好好保佑我们。

  我们成家后,每年的中元节,母亲都会捎信让我们回去。烧祭品的时候,母亲的祷告里除了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保佑家家平安,保佑孙儿们健康成长。

  母亲晚年时,跟弟弟一家同住,她不再提过中元节,我们也不以为意。一年暑假,我去看她,说周边村子很是热闹。她不经意地说,七月半了呢。我不禁愕然。原来,母亲一直都未曾忘记。我对她说,我们一起去乡下吧,给咱家祖宗、咱爸多烧点纸钱。母亲欣慰地笑了,烧不烧也无所谓了,几十年了,你爸在那个世界肯定是亿万富翁了,好多次我都梦见他数钱呢。

  母亲去世后,尽管我不迷信,但中元节时,我也会进行祭祀。寻一块空阔的所在,虔诚地点上香烛,蹲下身子,亲手将纸钱烧给我远在天堂的父母。看那跳动的火焰,我不禁悲从中来,此生我与你们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相见。

  青烟袅袅,我不由泪光盈盈。这飘渺的烟,是在诉说我的思念吗?父亲、母亲啊,生我养我的爹娘,你们可曾知道,我有多想你们。娘家、爹娘这样的字眼,无数次烙疼我的心。独自一人静坐发呆,我问自己,享受爹亲娘爱,是多久前的事了?!娘家,娘家,有娘才有家。爹啊,娘啊,别让岁月风干了记忆,何时你们才会悄然入我梦里来,哪怕只是给我一个笑脸、一个拥抱。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2

  中元节也叫鬼节,佛教上又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但在我们乡村里,却既不叫中元节,也不叫鬼节,更不叫盂兰盆节,只是按照农历的日子把它叫作“七月半”。

  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拿我所在的这个并不算小的村子来说,知道“上元节”或“盂兰盆节”的人,估计不会有三分之一,而要是说起“七月半”,哪怕是稚稚学步的黄口小儿,恐怕也是知道的,这是因为每次过七月半时,家中都要用糯米粉和豆黄粉或黑芝麻做金团吃,而小孩子对于七月半的印象,却正是来自于这金团。尽管这金团并无多少特别的风味,但小孩子爱新鲜,所以这一年只吃一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一点兴味所在的,特别是用一只筷子把金团串起来,那样子更有一点象糖葫芦。

  之所以把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称为中元节,是因为它的前后分别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而下元节则是农历的十月十五,也叫万元节。上元节和中元节以前我也知道的,但十月十五下元节却从来不曾听说,并且也不知道这“三元”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知识是从网上查来的,如今拿到这里来吹牛,可能有点“耍大刀”或“抄袭”的嫌疑了,不过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一轮“大刀”即使起不到宣传的作用,至少也可以增加这篇习作的字数。

  在我们那一带的乡村里,七月半是要上坟祭祖的,既然是祭祖,自然就得有祭品,除出寻常所用的酒肉果品而外,七月半最主要的祭品却是上面所提到的“金团”。金团这个名字很好听,有点富贵相,其实却也普通得很,无非用糯米粉搓成约一寸大小的汤圆,再压扁一点,在滚水里煮熟即成。金团出水后,还要加豆黄粉和糖,豆黄粉满满地粘在米粉团子上,颜色黄花花的,真有那么一点“金”的意味。也有不用豆黄粉而用黑芝麻的,所以我们那里有一句“七月半,芝麻擂金团”的俗语,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含在里面的。

  乡村里一年到头上山上坟大抵有三次,分别为清明、冬至、七月半。其中七月半的那一次是最不令人情愿的,主要是因为七月半正值仲夏之季,烈日炎炎似火,人们即使坐在阴凉之处尚且汗流浃背,为了过节上坟却要冒了酷热到山上去走一遭,受罪的情形可想而知。但清明和冬至则相对地要好一些,特别是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山野里到处充满着的盎然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即使不上坟,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也极愿意出去走走看看,用时行的话叫作“踏青”。何况那时候的山野里到处都有马兰头、蕨菜、荠菜等野菜,顺便采一点回来尝尝鲜,却能令人满口生香。而冬至,虽说气候寒冷,常常让人勾头缩脑,可偶尔出去活动一下筋骨却也很有必要,并且到外面去活动一番,倒是对付寒冷的最好的办法。唯有这七月半,简直毫无兴趣,不但人在酷暑中如炼狱般地受罪,并且,为过节而特别制作的金团也没有明显的特色,几乎是各个节日中最缺风味的东西。所以近年来,在我们周围,有不少人对七月半这个盛夏的节日,很生出一点抵触的情绪来了,甚至提议取消七月半的也大有人在。而另有一部分人,即便还在勉强坚持,但原本应该到山上去做的那点仪式,也只在村口路边,或者自家屋脚下摆一点果酒三品,烧一点香烛纸钱敷衍了事。

  也许我是一个略显古板,或者竟是有些落后的人,因为我对于这些节日还是很有些在意的。个人以为,我们的祖先既然由于某种原因而创立了这样的节日,当中又包含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美好的`寄托,并且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不断地流传下来,无论是节日本身,还是那些神奇的传说和美好的寄托,恐怕都早已成了一种具有民族个性的传统文化了。就拿这七月半的中元节来说,据网上资料所示,在中元节时祭祀天地和祖先,不但可以表达对于已逝先人的追思和怀念,更可以为在世父母求得衣食丰足,长寿无病,脱离一切苦恼之患的福祉。虽然这当中迷信的色彩比较浓厚,但抛开迷信而外,蕴含在其中的关于道家所强调的“感恩与孝道”,以及佛家奉行的“乐善和慈悲”的观念,却还是有那么一点教化的意义的。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这些流传久远的传统的风俗,应该怀有一份代代传承,不使其中途散失的责任。

  这番话可能说得有些过于冠冕堂皇,尤其是从象我这样的卑微小民的口中说出来,这一刻,几乎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所以还是赶紧打住了为好。

  不过,正因为从网上看到了那一点对于“在世父母的福祉”的功德,所以今年的中元节,对于我来说就变得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了。

  我母亲原本是个极健康的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是地里就是家里,总是不肯让自己空闲下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健康勤劳的母亲,在今年夏天里,生了一场极凶险的大病。

  那一天上午,她刚从地里回来,吃了一碗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稀饭,吃到中途时,突然觉得人极不舒服,过不多久就连坐也坐不住了。其时家中只有父亲和母亲两个老人,父亲赶紧在村里叫了一辆车,把母亲送到镇上的医院里去。门诊里的医生只看了一下母亲的脸色,就直接转到急诊里去了。急诊科里有一位治外伤的病人,虽然流着血,但没有生命危险。医生看了我母亲的病情,立即停了那个外伤手术,先给我母亲做急救。

  我那时不在场,后来据父亲说,当时母亲的血压只有五十和九十,他说他看到血压时,直吓得全身发抖。脱离危险后,医生说,我母亲是突发性心脏病,极凶险,生死之间只隔几分钟的时间,稍稍晚一点,后果怕是很难想象。这种病发作时说来就来,毫无半点先兆,但眼下却已有治疗的办法,他建议我们到杭州的大医院里去做手术,虽然费用贵了一点,为保险起见,还是值得的。

  于是我回家后但带了母亲到杭州去看病,那里的医生说手术要预约,日子定在七月半以后。

  以往的年份,每每到得七月半的时候,如果我在家,则都是一家人一道去上坟,如果我不在,就只好母亲和父亲两个人去了。今年显然有了不同,母亲是断然不能去了,本来就有病,天又这般热,我们决计不敢去冒这样的险的。但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同样也是不放心的,经商量后,只我一个人去。这是我四十年来,平身第一次一个人去上坟。

  因为地方离家有几里路远,又在山上,天气又实在太热了一点,所以我打算一早就去,争取在太阳出来以前把坟上好赶回家来。母亲一早帮我煮好了金团,并且把所有果酒香烛也准备好了,又一一地交代我所有的细节,嘱咐我不要马虎。我的心里很沉重,只是一连地应了几声“噢”,就提着篮子去了。

  到得爷爷奶奶的坟前,我按照母亲交代的样子,把一篮子东西都在地上摆好了,又点上香烛纸钱,朝坟墓拜了几拜,满腹的心事便如潮水一般地涌上来了。我折了一根小树枝,把身子蹲在地上,一边轻轻拨着燃烧的纸钱,一边向着墓里的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今天我一个人来给你们上坟,妈妈是不能来了,她在生病,过两天就要到杭州去看医生,要动手术,医生说这病很凶的,我的心里很害怕,爸爸也很害怕,我们都不敢把妈妈一个人留在家里,所以爸爸在家里看着她,也没有来。爷爷,奶奶,我心里真是害怕极了,我希望你们在天有灵,能够帮帮我,帮帮妈妈,保佑她平平安安地去,在杭州把手术做得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回来。”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便很快地流下来了,说话也带着哽咽。那一天,我一个人在山上偷偷地哭了一场。

  几天以后,当我陪了母亲去杭州做手术时,在手术室的门口,我坐立不安,身子都有一点发抖的样子。我以为,这世上最不好坐的椅子,大概就是医院手术室门口的那一排该死的椅子了,这世上最难熬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在手术室门口等待的那段该死的时间了。好在手术终于做完了,医生叫我进去的时候,说:“你妈妈的手术做得很成功,她是今天做得最好的一台手术!”那一刻,我长长地吐出一口闷气,心里又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只不过当时的心情与那一天在山上时是截然不同的,除出高兴而外,更多的却幸运和感谢的意思。

  时间已过去将近半年,现在我母亲已基本康复了。在写下这篇习作之前,妻打电话来,告状说妈妈昨天到自家的竹园脚下去斫圪头柴了,斫了好多,差不多能供家里烧一个月的饭。我知道妻对于妈妈去斫柴是有一点埋怨的意思的,但这一刻,在我的心里,想象着母亲弯着腰奋力挥舞着柴刀的那个健康的身影,却不知道是应该责备她,还是该夸奖她。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3

  中元节,天空是密布的乌云,已经是连续几天的降雨,我的心也潮湿的快要滴下水来。这阴霾的七月,想念长长短短的搁浅又复生。我只是不想那么安静的离开。

  深夜上线,手机在暗夜发出忧伤的光芒。只是,你会知道吗?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分钟,我总是在犹豫着,下线,然后又上线。这个QQ原本是为你而生,可没有了你的消息,想念都没有支撑的原点。

  七夕那天,看到掉落在地上的红玫瑰,心里有一点点疼痛。有的人可以任意将它遗弃,扔掉送花人的`真情。有的人,却是那么奢望着哪怕是一片娇艳的花瓣。珍惜与冷漠总是很残酷的摆在眼前,让人想要窒息。

  已经三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一个节日对于我就是一种另类的嘲讽。我知道,我们的感情都是真的,我也知道,你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我更知道,所有这一切,我们都无能为力。可是,为什么,我的心还是会失落?是你的爱不够吗?不是。只是因为遥远的距离,让人把真实的东西感觉成了虚幻。

  总是这样,要我等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然后是短暂的欢喜。接着是下一个漫长的寂寞。你难过的说对不起,总是让我想要落泪。我能理解,只身在外是身不由己。所以,你不用对我说抱歉。寂寞是肯定有的,孤单也避免不了,可是,请你为我保重自己,至少,你可以让我少一些牵挂。

  又是多久了没有消息了?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准备许久的话,却没有诉说的地方。记得去年的今天,你打来电话和我要礼物,我很尴尬的笑着,因为忙碌的自己已经忘记了你的生日。可你依然笑的那么灿烂,你说我的声音就是最好的礼物。今年,我早早就把今天做了标记,我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你却消失了。像以前无数次的消失一样。我的话成了多余的梗阻挡在胸中,呼吸困难。

  我要怎么等你?我的手机一直在线,深夜都要固执的亮着。我怕会遗漏哪怕一次的消息。QQ,邮件,网站,所有可能有你消息的地方,我固执的等着。可是,你却终究徘徊在这一切的外边。让我无能为力。想念,成了每晚呼吸在胸口的疼痛。

  这个依旧下雨的日子,让我说一声:生日快乐。希望远在大洋彼岸的你能够听得见。这句生日快乐,也许,我只能这样把它抛上天空,看着它寂寞的落下。这个生日的祝福,我终究还是欠下了你。

  落雨了,伤心了吗?

  想念你,难过了吗?

  七月,悄悄走来渐渐死亡。八月呢?

  八月,我就要走了。我依然会等待,只是,亲爱的,不要让我等太久了。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4

  临近傍晚时分,夜幕才刚刚落下阴沉的脸,站在餐厅阳台上的我,就看到不远处的十字路口闪耀着一簇簇火光。打电话给母亲,说:“今天是七月十四,怎么就有人在路边烧纸了?”

  亲说,昨天就已经有人在烧了。

  是啊,又是一年中元节到了。以前,这些节日我从不在意,因为无关,所以淡然。而今不一样了。我惦记着自己也要买点什么,随着那焰火缭绕,清风摇曳,而给我远在天国的爷爷奶奶带去节日的问候。尽管,其实有家中父亲和兄弟甚至伯父去上坟,但我却依旧想要能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心。

  前些日子,奶奶还在梦中告诉我,说她没钱花了。我原想次日就去十字路口给爷爷奶奶遥祭,但母亲说了,阴阳相隔,各有时日,非是他们的节日,即便烧了,也是收不到的。于是作罢,且等中元。

  自从爷爷奶奶离开之后,我一直故梦不断。有时候,因为想念,倒也渴望梦中相见。可是家中其他人几乎都很少有梦,唯独我,从不间断。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由于梦境清晰,夜夜缠身,日子久了,也生害怕。一到晚上,只有孩子陪伴在身边的自己便总感觉有点怪怪的,入睡困难,梦醒艰难。弄得我几乎精神恍惚,悲痛焦虑。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能真的是太过想念,已成为潜意识行为。所以导致无论睡前如何转移注意力,都不能抵挡夜梦来袭。后来,索性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我都能忍不住泪流满面,心痛难当。

  终于,我觉得有点扛不住了,独自走进一家中医门诊,就在陈述心情的时候,都忍不住掉下眼泪。大夫告诉我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目前属于焦虑和轻微抑郁状态,中药调理,只是辅助,最终,还需靠自己调节。

  好在,那中药的辅助,也是起到作用的。服药半个月后,也算有所好转。

  常常,我觉得我的心中藏着两个人。一个属阴,一个属阳。躺在床上的时候,属阳的那个人,会大声的给我讲述着一些无关紧要的故事,片段,想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愉悦的入睡前奏。而每每此刻,那个属阴的人就会站出来,用虽不及属阳之人的大声却也能让我清晰听到的声音,向我讲述着所有关于爷爷奶奶的往事。而我,便拼命的想要排除属阴干扰,不听不想,却终究难以成胜。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睡着了,且一入睡即入梦。我隐约听到有一摞铁盆散落的声音,“哗啦”一声,那些大大小小的漆面铁盆,像极了奶奶生前用过的各种铁盆。紧接着,我听到一阵杂乱的敲打铁盆的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近,直敲得我满心发慌。我突然意识到,我又在做梦了,我得赶紧醒来,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于是,我拼命的挣扎,告诉自己,快醒来,快醒来。

  我醒了。

  我看了看腕间的手环,凌晨一点多,我感觉有点冷,又感觉有点害怕。暗夜下,我有一种不敢翻身的紧张。习惯性联想,不知道会不会爷爷奶奶就在我身边?因为相信因果轮回,相信前世今生,相信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存在,深信不疑,所以更加“疑神疑鬼”。

  缓了缓,我打开灯,跳下床,去衣柜里拿来一个红色的小包。那是父亲给我的野桃核,说是可以辟邪。虽然我的枕头里,床下面,已经洒满了。但此刻,我想要更多安全感。于是,我把那一包放在了枕头下,关上灯,开始在失眠中,寻找我那可不知又调皮的跑到了哪里的.睡意。

  清晨六点多,我在一缕晨曦慵懒的阳光下,睁开朦胧的睡眼。匆忙收拾洗漱后,把孩子送去了学校。然后,我独自一人,走在凉风习习的街道上,迎风的发丝,任性的凌乱在脸颊,我在物色一个合适的十字路口。

  这时候,闺蜜发来微信,说她买了丰镇月饼,知道我爱吃,给我留些个,让我抽时间过去取,还拍了照片给我。

  听着闺蜜熟悉的声音,习以为常的惦念,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幸福。一阵风吹来,瞬间湿润了我的眼眶,我用语音回复微信说:“想起以前,都是在奶奶家吃月饼。后来结婚了,尽管妈妈姑姑也会给我带月饼,但奶奶依旧会惦记着给我拿块月供的月亮爷,总说吃了才团圆。而今,才七月十五,你就叫我吃月饼了。”

  闺蜜回复说:“别忘了,我也是你的家人。”

  我握着手机,徘徊在十字路口,忍不住掉下眼泪。

  原谅我心有柔软易触碰,情有深思易感伤。又逢一年中元节,我想你们。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5

  再过几天就到中元节了,亲爱的父亲、母亲,你们天堂可安好?

  也许是冥冥中的心灵感应。每到这个时候,女儿心里总有一种深深的痛楚,丝丝的感伤。尽管父母已走多年,父母的影像,依然在儿的脑海中飘然,禁不住泪流满面。曾经的往事就想长廊画卷展现于女儿的眼帘。

  小时候,我是最不让父母省心的孩子,身体素质差,抵抗力低,尽管父母亲百般的呵护,也总是常常生病。让父母左右为难,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真的是操碎了心。

  记忆中五六十年代,中原地带的冬天特别冷,风特别的大。吹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遇到大雪天,一片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广域的大平原,可谓天地合一。

  小孩子天性好玩儿。记得七岁那冬天下大雪,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跑出去玩雪,打雪仗,堆雪人儿。妈妈找到我时,我已经成了个冰雪人儿。小脸冻的青紫,手脚都冻的红肿红肿,妈妈心疼的又是烤又是暖的,幸好没有冻感冒,只是两只脚丫子被冻烂了,不停地流水儿,也穿不上棉靴了。妈妈赶紧给我做了一双厚厚棉袜,和棉手套,把胡萝卜放在火堆里烧熟,把皮揭下来,贴在伤口上,穿上棉袜,让我坐在火盆边烤火,冻疮这玩意儿挺折磨人的,好的很慢,容易复发,少凉一点吧,它就疼,一疼我就叫喊,疼啊疼啊!妈妈赶紧放下手中活儿,抱着我,用手托着我的脚,在火盆中间,用慢火上腾,一会腾热了,它就开始痒,痒的的钻心,就又叫喊,痒啊痒啊!一直到十几岁,堂哥见惯了我出洋相。妈妈做饭的时候,就把我抱到厨房,一边看着锅里,一边给我烤脚,做好饭了,再把我抱过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把我的脚放在自己的肚子上暖着。每天早上,妈妈起来做饭,总会在火边上给我烤两片黄腾腾燋露露的白面馒头,送到我的被窝里。那真叫个幸福!

  上中学的时候,每到星期六的下午,无论冬夏,妈妈准会擓着针线筐儿,坐在河边的水井旁,一边给女儿缝着新衣服,一边不停的抬起老花镜,向西边张望。远远看见妈妈,我就飞奔到妈妈身边,妈妈把女儿紧紧搂在怀中,在女儿的额头上亲了又亲,看看女儿是瘦了还是胖了,长高了没有,再把还没撩边儿新衣服让我穿上试试,妈妈的手太巧了,每次做的衣服,都是那么新颖,精致,漂亮,又合体。妈妈消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看见女儿,脸上露出慈祥甜蜜的微笑,我的眼角儿湿润了。

  父亲没有文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父亲的正直和善良一直感染着女儿,对女儿那种无声的爱一直深深印记在女儿的心中。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生活普遍贫穷,一不遮体,食不果腹,为了不让女儿挨饿,任凭自己饿着,也要省下一口给女儿吃,自己却得了浮肿病(浮肿病,一种因为生活条件恶劣,营养不良,所致的一种身体激素失调,达不到身体本身需求,而发生机体激素紊乱的一种疾病。)

  每年秋收时节,秋粮还没有分下来,父亲一有空就去地里,去捡掉在地上的黄豆角和豆子,炒一炒给我吃,那个香啊,让人回味无穷。

  父亲是一名喂牛的好把式,一直都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秋天犁红薯地的时候,父亲常常会把一个小布带子挎在身上,把犁出来被遗漏的红薯,都装在袋子里,埋在牛舍的草堆里,每天老早起来,生着火,把红薯烤上,没有表,只能听着鸡叫,看着星星,等到我该上早学的时候,父亲就把烤熟了的红薯用衣襟兜着回去,唤醒女儿,看着父亲那形容枯槁的脸上堆着笑容,我把红薯掰一半儿,可父亲却一点也不舍得吃,只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透过缭绕脸前的烟雾,看着女儿吃着热乎乎软香的红薯,父亲脸上那种欣慰的表情,至今都在女儿脑海里回放,我们一起上学的小伙伴,也只有我能享受这么好的'待遇。

  在我考上中学的时候,父亲高兴得一天到晚都乐滋滋的,脸上洋溢自豪感。那时没有公共汽车,学校离家又很远,父亲每次给我送东西,挑着很重的担子,走几十里的山路,看着父亲那瘦弱的身躯,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总让我心疼的泪流满面,可父亲总是笑嘻嘻地说:“没事儿,不累。”走的时候把父亲送到学校大门外,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中的辛酸和幸福交融,父亲面带微笑,扭头挥手,不舍的说:“回去吧娃儿!好好学习。”

  母亲走后,父亲最多的牵挂就是我。

  我嫁了一个穷迫的婆家。婆婆有重病,没有彩礼,结婚时,霸道的嫂嫂把持着家,什么也不让拿,我就带一个自己买的帆布箱子,父亲无奈的看着女儿,泪如泉涌。

  结婚以后,父亲想方设法贴补女儿,自己不当家,在不伤害大家庭利益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劳动,在牛舍东边的墙脚儿,刨一小片土地,种上蒜和一些硬件的蔬菜,成熟以后,悄悄地给女儿拿去,又买了几只小鸡,养在牛舍里,喂大后,给女儿送去,平时看到碎铜废铁,都捡起来拿到街上去卖,攒的钱买成小磨香油也悄悄的给女儿送去。

  记得那年,回家给妈妈上坟,走的时候,父亲送了很远,看看前后没人,才把自己平时攒下那皱巴巴的六块钱,从内衣兜的旧烟盒里掏出来给我,说:“娃儿,钱不多,回去也能济点事儿。”看着满面沧桑的父亲,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我说:“女儿回来没能给您钱,已经很惭愧,很难过了,我怎能......”,父亲把钱塞在我的包里,我又把钱放在地上走了,父亲紧追几步,看我跑得快,站在那里默默的看着我,挥着手,老泪纵横,我一步三回首,一直到看不见。

  今生做父母膝下的女儿,我很自豪,很荣幸,很幸福,虽然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父母那宽阔胸怀,山一样高的恩情,海一样深的爱,此生足矣!父母的舔犊之情,深深的融化在脑海里,让女儿享用终生,但愿来生还做你们的女儿,我一定会做一个最孝顺的女儿,侍奉伟大的父亲,母亲!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6

  今天是七月十五,传统的鬼节。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如今,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幸好母亲还健在,我还有去处。

  在我们家乡这里的一些重大假日,譬如过年,元宵节和立春,中元节这一天,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回母亲家的。倘若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有娘家哥嫂的定会摆张臭脸给你看。

  遇上好说话的虽说不会立刻拉下脸把你扫地出门,倘若家里出了什么不顺的事,屎盆子也定会扣到你的头上,觉得全是出嫁女儿带来的晦气。

  母亲自去年得了脑梗之后,身体大不如以前。她提前就叮嘱我,这样的日子千万不要回家送饺子。我知道她心中的顾虑,顺从了她的心意。昨天晚饭后和温哥匆匆回去给她把水缸挑满水,饺子馅给她调好才离开。

  当太阳的余晖消失在天际,鞭炮声也稀稀落落地响起,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息。秋天的味道渐浓,街上少了纳凉的人群。而在这样特殊的日子,晚饭后更是不适宜出去散步的。各个十字路口总会碰上烧纸的人,在祭奠去世的亲人。烟火之下,人的脸被照得一明一暗,看起来觉得后脊梁也阵阵发麻。

  就在我打开电脑敲字的时候,我听到了窗外沙沙的雨声。寒意渐浓。

  如今细想值得我纪念的还有我的婆婆。婆婆离开我已经整整十一年了。在她离开的这十一年里,她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地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她的身影也偶尔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就如同昨天刚发生的事情,总感觉一直没有走远。因为婆婆的生辰就是在鬼节这一天,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她。

  在我最困难时,婆婆没有像一般的农村老太太那样带着偏见歧视我,她用她母性的慈爱接纳了我的孩子,并且视如己出。这让我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而没有太过于悲观绝望。

  我和婆婆只相处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在这四年里,我们没有像别家的婆媳那样天天打得鸡飞狗跳。

  在农村,婆媳关系好像是女人们永不厌倦的话题。媳妇们凑到一起互相控诉着婆婆们的不是。婆媳好多年不上门不走动,犹如陌路人的大有人在。

  我庆幸,我和婆婆的关系处得还不错。有事没事我总爱到她那个小屋坐坐,婆婆也爱到我家里来串门。为了方便婆婆,不管我走到哪里,家里的门在这四年里从来不上锁。

  曾有人问我,家里不上锁,不怕婆婆偷东西吗?我笑,婆婆是自家人,把自己的婆婆当小偷般地来防着,还能相信谁?所以在婆婆走了许久以后,不上锁的习惯还是一直留着,总认为婆婆还在世,她会时不时来家里坐坐……

  冬天每次洗衣服的时候,我把婆婆的衣服拿来一起洗了。她很是过意不去,总是推辞说自己用手搓洗就行了。在我看来,反正是洗衣机洗,每次也不差那么几件衣服。本来是我应当做得看似很普通的小事,婆婆那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反而令我很不好意思。

  曾有一邻居在婆婆跟前抱怨,说自己到儿子家里,媳妇总是爱理不理,大冬天从来没有让自己到热炕头上坐坐。婆婆很自豪地告诉她,每次到媳妇家里总是被热情地请到炕上最温暖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她却记在了心里。

  儿子从小爱喝米粥,婆婆每天早上都起来在她的小屋里为儿子熬上一盆,熬好了弄得不凉不热的时候,把儿子领过去一勺一勺地舀给他喝。直到现在,儿子说喝奶奶熬的小米粥一直是他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

  06年的3月16日,那是我最难忘的日子。所谓祸不单行,上午婆婆在医院检查出胃癌晚期,下午我在厂里出了事故,胳膊被电缆缠住摔断,婆婆住院期间我也没有尽到做儿媳的孝道,一直是我的憾事。

  当得知婆婆是胃癌晚期时,泪水绝堤而出,没有丝毫的做作,是发自内心地难过。婆婆出院后,以前她没吃过的时令新鲜水果,我看到就往回买。过惯了穷日子的婆婆总是说我乱花钱。可只要她能吃得下,我也不在乎贵。我心里难过得很,还有多少日子和婆婆相处呢?到了后期,婆婆吃一口吐一口,根本就吸收不了了。婆婆日渐消瘦,天天就靠打葡萄糖营养素维持着,那痛苦的滋味看着也让人揪心不已。

  有一天我把婆婆扶到家里给她洗澡,看着她消瘦的身体和无力垂着的双臂,我忍不住悄悄地流泪了。在给她剪脚指甲时,婆婆无力地说,闺女也不过如此了,满足了。一句话让我眼角泛潮,鼻子发酸,赶紧转过头去。

  7月26日凌晨三点,我在上夜班时,传达室的老藏向我走过来,对我说:“回家吧。”我心里一紧,知道婆婆不在了。漆黑的夜,我独自哽咽着,模糊着双眼回到家,来到婆婆的小屋,婆婆已经被收拾妥当,安详地躺着,如同睡了一般。我独自坐在炕边,握着她还有余温的手,无声地啜泣……

  婆婆去世时,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早上他来到婆婆的灵跟前说,要看看奶奶。一句话把跟前守灵的大人感动得泪撒当场。在婆婆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一直说他奶奶没有走,是去了天堂,她在看着我们……

  有婆婆的日子,和温哥吵架,婆婆总是护着我。

  有一次婆婆看不惯他对我颐指气使,拿着一根棍子朝着他腿上狠狠打了一下,并说:“这个家不是你的,要走你自己滚出去,这家是兰兰和孩子的。”

  晚上温哥脱下长裤看着腿上的淤青,幽幽地对我说:“也不知你有什么妖法,我妈我姐我哥都向着你说话,你看我妈把我打得腿上的青……”

  如今婆婆不在了,有了委屈也没有地方诉说和倾诉了。假若真有天堂存在,我相信她一定在远处默默的关注着我们,愿她在那个遥远的国度一切安好!!

  今天我没有用世上的俗套怀念我的婆婆,她装在了我的心里……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7

  我今天在日历上注意到了一个从前从未关注的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今天。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

  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时,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四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日,近年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几个人记得这个节日?还有几个人会去过这个节日?像中元节一样被人们几乎话遗忘,节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被我们忘记,这些节日千古流传,我们要一直记着它们,传承下去。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8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在台湾民间信仰,普渡的摆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今日台湾,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的大士爷,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较为慎重的信徒,甚至请来僧侣、道士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罗汉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是谓“跳钟馗”。有人则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今日台湾,八家将与官将首等阵头十分盛行,也有请八家将、官将首等出阵,以替换“跳钟馗”的仪式。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9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佛祖,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10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头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 聿坤,过来帮忙,要烧贡品(纸钱)。 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之后,我同妈妈和大婶就把它用桶装好,提到不远的小河边,倒入河里,这时听旁边也在倒纸钱的人喃喃自语:太公、太奶会在这条河的某一处等着收。相传目犍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犍连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盆节(中元节)这一节日。

  可见中元节的传说还真不少呢,你们知道这些传说吗?

  不知你们家乡会怎么过这个节日呢,如果你知道,请你告诉我,让我多学点知识。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11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孟兰盆法会: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抢孤[抢孤]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12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优美散文 篇13

  锣鼓喧天,月色迷蒙,河面如众星洒落,荷花灯随波而去,便是中元。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那天,我们这儿是要祭祖的。

  搬来一张八仙桌,在桌上点两支红烛,置一香台。菜要六样,三荤三素,或多或少都不成。酒也是有规矩的,酙三次,以表敬意。

  待菜摆好后,就要请祖先了。

  请祖先的规矩着实繁琐,是按辈份逐次焚香的,急不得。焚香后,还得三拜——一拜家和,二拜财源,三拜平安,像我这般辈份小的还得跪下磕个响头,说些吉祥话,这才算是请祖先完成了。

  奶奶跟我说过,祖先们得“吃”半个时辰,在这期间,切不可喧哗吵闹,更忌讳手触长凳,说是碰了会沾鬼气,走霉运的。

  在半个时辰快到时,就是舍妹最为开心的环节——烧经文。生锈的铁锅中燃起火红泛蓝的焰,纸元宝、经文微微一触,就从明黄化为灰烬,飞入空中,散着点点火光。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去哪里,只有仰头望着它们越来越小,最后无影无踪。大家都沉默着,唯有舍妹不谙世事,不晓得生死离别,独自絮絮叨叨,又笑又跳的看这灰烬满天。

  烧完经文,用过晚饭,余辉已燃尽了。是青黑的夜,月色似雪,似玉,却羞的躲在轻薄的云锦后,只透出几丝微光。人们踱着碎步来到河畔旁,步子很轻,没人愿意打碎这份宁静。他们手里都拿着一盏纸灯,有的拿荷花灯,一些拿白菜灯,甚至,有捧虾蟆灯的。人们不由自主的排成行,千千万万微弱的灯光汇成一条星河!这道星河穿梭黑瓦白墙之间,嬉于竹林危树之中,终于,到了最终的`地点。

  放灯的人极多,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有的,就是不放灯,也来凑个气氛。观灯者有猫狗,有鸦雀。

  灯在河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晚风继续吹着,摇曳着烛光,冷却了野火堆。灯如星洒落河中,如此静谧。人们在岸边双手合十,祈祷着平安、幸福。

  当晓风拂时,星火随波飘于远方,不知所踪。

  以往,我不知放花灯是为何。现在,终于懂得了。小小一盏灯,寄托着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中元节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优美长篇古风散文07-17

经典优美散文1000字(精选22篇)03-07

中元节的由来故事_中元节09-18

什么是中元节?中元节的来历01-27

中元节 中元节是什么节09-29

哲学简论的优美散文(通用21篇)10-26

描写梨花的优美散文(通用10篇)08-13

描写湖的优美散文(通用27篇)08-16

中元节的由来介绍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