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

时间:2022-04-22 19:25:26 寒衣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

  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 篇1

  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又称祭祖节。长城内外不仅流传着“十月立冬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他乡亲人衣裤单,孟姜女寻夫千万里,哭倒长城送寒衣”的民歌和故事;而且还有思夫肝肠欲断的《寒衣调》“月光稀,是谁捣寒衣,望天涯,想君思故里;一夜雪未满,北风急,千里迢迢,一心相系……生若求不得,死如爱别离,终有日,你懂这命题;黄泉路碧落去,从今分两地,千山雪,月下长相忆。”临县过去也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冬烧去化尘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无论流传至今的民歌、故事也好,还是曲调、诗词也罢,反映的人物事件情节虽不尽相同,但都是紧紧围绕着“寒衣”,相关着“寒衣”而润笔涂墨;所以,人们把所渉及到“寒衣”二字的东西,就都笼统地都和祭祖概念的“寒衣节”扯在一块儿。有意思的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与时俱进,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改革,夹裹着许多现代元素,新的创意,新的过法是今年“寒衣节”祭祖思先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每年十月初一送寒衣,原来有的地方是凌晨,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在傍黒。我发现今年祭祖送寒衣时间上有了突破,从凌晨开始陆陆续续一直到傍晚,我开玩笑的跟老赵说:“阴曹地府下午六点才办公,你家送的寒衣太早了,祖先们收不住。”老赵也打着哈哈说:“人家现在也改革了,是全天候服务,可直到、能转交,还有纸钱、元宝代办业务。”其实,人们都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上班或下班时间,当天空闲方便几不耽误,心香一柱、寒衣一摞祭祖思先。再一个是形式上重大突破,无论是上坟或路边都很注重环保与防火,路上的拿个铁桶、坟上的用砖垒个池、水泥砌个圈,纸屑不乱飞,香火不乱刮。改变了过去“坟前烧纸火漫延,浓烟遮天树烧死;纸屑卷火随风落,引着西洼烧南坡。”的不良现象。另外,较前的突破是祭祖思先的语言与从前有了本质区别。比如:从前口中默念着“各位祖先给你们送的寒衣不好,没钱买棉花呀,对凑着过冬吧,明年一定给你们絮厚点,别计怪不孝子孙。收下吧。”今年我仔细观察了好几家,一家比一家能炫,一家比一家话大。这一家边烧边说:“祖先在上请收寒衣,铺的厚褥,盖的棉被,里边套的保暖衣,外边穿的大棉衣,新里新表新棉花;现在咱家也富了,生活比从前好多了,把这些钱收好,缺啥就买啥,别太节约了,明年清明就又给你们送来了;这蛋糕、香蕉你们都没吃过,蛋糕软和又有营养,吃香蕉可要扒了皮呵。。”那一家摆好跪下拉开话匣:“尊位列祖列宗,爷爷、奶奶,咱家的`人都来给你们送寒衣了,不管是贴身的,还是露面的,里里外外的衣裤全都是名牌货,数九天要是冷就把那品牌空调开大点,不要图节俭添煤火,煤火既不卫生又危险,空调功率不够大,明年冬天咱换了它;这些钱和元宝要存放好了,明年开春你们也能买个奔驰或者宝马来个自驾游,把花不完的钱换成卡,游山玩水可方便啦。”我听着听着——,禁不住笑了,因为——?所以——!

  也许,这就是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其实,所有这些虽在情理,却分外夸张的事例,无一不跟现实的状况密切联系。总之,我认为“寒衣节”新过法也好,老过法也罢;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祭祖思先的意义目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其一、是后辈子孙对先人的一种寄托哀思和敬重;其二、要后人不忘祖先前辈为宗族家庭所付出的艰辛,为他们在阴曹地府不再挨冷受冻,作为后人应当献上一点关爱孝心;其三、可以教化子女后代要孝老敬老,延续中华美德。至于,香烛坟前烧,纸灰空中飘,子孙敬送之孝心,祖宗先人能否收到;谁也不知晓?

  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 篇2

  农历十月初一,不知在这天会有什么特别的说道。

  从过午开始,就有“登天雷”在旁边炸起,刚开始还以为是影响施工占迁起坟人家的讲究,后来竟陆续不断。我们施工的场地在一片坟茔边,就见有好多人在那里点起了鞭炮亦或炸雷之类。

  晚上吃饭时我特地问起了本地的老乡,老乡如此解说:闺女嫁出门,只有今天才能回到祖上的坟头一祭,早晚皆可,无论远近!

  嗯!怪不得乒乒乓乓,一直响到天黑。

  我想起了在我的家乡,女人平日是忌讳踏入祖坟之地的。若是家里已没了男丁,倒也有破解之法,女人可以戴一篷斗笠墓祭。总之,祖坟上总是需要冒些青烟的。女人一生有两次被允许走进那片土地。一是出嫁时的辞祖,二是嫁进人家的第一天。都得由本族年长者陪同去祖坟上举行庄重的墓祭仪式。

  从此,女儿长大了,会有新的天地。

  从此,去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直到成为佝偻老妪。

  虽然去婆家的路只是翻过一座山梁或是几道小河,也不是太远,三日或者在稍长的日子里就能回门,但去祖坟辞祖的这个过场是必须要走的。

  我记得那时我把爱人娶回家,过门后,下午就有长者安排去祖坟上墓祭。那是一年的五月,风吹麦浪……那天好热,而爱人却穿了家里给棉的衣裳。新的棉花袄,新的棉花裤,走在没膝盖的麦垅里。据说出嫁时穿得厚墩,后来的日子才会过得厚实。

  后来,我工作走的离家远了,见到了城里人都穿婚纱,我在心里嘀咕,怎么不看老黄历书也不请位算命的先生!再后来又见到了有人在大冷的冬天出嫁也要穿着薄如蝉翼的婚纱,甚奇——所有的事情都与老黄历无关紧要了么?

  每逢节日,我若能回到老家,就挎了祭礼去祖林上坟。平时是新包的水饺,可在过年讲究就多一些,有油炸的`食品,还要带上一点酒。虽然小时候也同大人一起多次去上坟,但都和成家后的讲究不一样。现在是告诉逝者先知,从此我自己另立门户了。

  有一件事情至今难忘。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大队废弃的一个副业院子里度过的。院子稍加修缮便当成了学校教室,磨损了的机器钢头在老槐树枝上挂着作铃,木栅棱格的窗子糊了牛皮纸,一关门轴就吱吱叫的实板木头门……

  在我们老家有一套风俗,年迈的人要在有生之年置办下“走”时的衣物还有棺椁。

  于是,在那时的大户人家里,常常在家院门后的地方就有一副棺椁放置着。那时人口多,房子小,棺椁没地方放置,于是就有不知谁的一副棺椁靠着东墙放在了学校的三年级的教室里,于是我有时就随了班里大胆的同学过去看。因为光线问题整个冬天教室的门总是开着的,但还是很黑,可我真的就看到了黑暗里的那副棺椁,一头大一头小,还没上彩。我看了一眼心里一惊就赶忙跑着躲了,谁知从此在梦里竟常常梦见那东西,满心里的恐怖慌张,然后在惊愕中醒来,一身的冷汗!也是奇了怪,爷爷的棺椁在老家的房子里放了那么多年不怕,却在学校里看了一眼竟心慌了半生。

  后来知道,这副棺椁是村里一位老书记的。直到我初中毕业好几年,那位老书记还很硬朗。我不知道每一天坐在那个棺椁旁边朗诵着“b、p、m、f”的同学会怎么个思想。又过了几年我自己一个人敢过去看那副棺椁时,看见那个班级的几个调皮男生骑在棺椁上面握了拳头猛敲它的顶盖板,擂得咚咚咚直响。

  上一年级时的那个冬天真冷。

  旋风把雪吹进教室里来直到后墙的根。母亲在每个冬天无论如何也会从集市上背回几双草的或是蒲草的鞋。那时没有钱,母亲大多是把家里的花生油提一小坛去集市换回家常必用的物件。母亲把鞋子一串着搭在身后从家西边的那条小路上大大小小地背回来。日子就是在“头冷顾头脚冷顾脚”窘境里一天一天的度过。而我大多是穿着别人替换下来的鞋子,总比脚大好多。于是,常常把晒暖了的玉米窝子塞进里面,看上去鞋子比人都大。整个的冬天谁如果有一双草鞋或是一双蒲草鞋,这个冬天就是很享受的了。听人说冬天放牛娃没鞋子穿,为了暖脚赤脚踩进刚排泄的牛粪坨里。那时我的光脚上套着一双大草鞋子,走过没膝盖的雪岭,雪常常灌进鞋里,一个冬天下来,脚是总要冻烂几回,于是就盼望着在上学的路上也会有一坨冒着热气的牛粪坨子,插进去暖暖冻得麻木的脚。

  我家的对面山坡上有一条必经之路,那时村里人赶乡集的人买回了东西背了往回走,早晨去,日落西山才回。我们放学早了,就一起猜测来往的人在集市上吃的是牛肉盘还是羊肉盘。在他们的篮子里或者搭袋里装了什么东西,其实只是猜猜,再怎么饿或者馋也从来没有产生过盼望那些赶集的过客能施舍一点的想法。长大后才明白是那时因为父母教管的结果,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是无耻的,违犯了的人死后是不能埋入祖坟的,到时候会成为野魂孤鬼,来世也要四处游荡。于是走在上学的路上时,好希望那一句“敲敲金箍牌,酒饭一起来”的咒语能在自己的身上应验。

  父母还说,因为今世贫苦,所以今世必须有志,待到儿女墓祭,才会脸上有光;人要有一个好的名节,忠厚才能传承后世!

  不知从何时起,村里长者一个一个离世。虽然那位把棺椁放进教室里的人仍让我在梦里产生恐慌,但回忆起他来也是“走了”好多年的人了!蓦的,在心里竟产生了莫名的孤单,村落的映像和那些老人一道在记忆里渐行渐远……

  百度“寒衣节”,亦称冥阴节,竟然是很有来历的,其是一年中三大鬼节之一。

  每年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除了一般供物,还要送寒衣以示对先祖们的孝敬。

  假如果真能使亡者温暖,何止一个节日要鸣礼祭奠。

  如此。

  寒衣节的新过节散文 篇3

  最初了解寒衣节还得感谢夜风网友的一篇日记《寒衣节的随想》。从那篇日记里我才真正知道每年的哪一天是并且究竟是什么节日。只是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节日对我来说来的这么急这么快!所谓的寒衣节就是每年的阴历十月初一,据说这是西方的万圣节,是祭奠鬼的节日,每到这一节日,生者要为逝者送去棉衣,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和牵挂。

  妈妈已离开四个多月了,四个多月让我第一次感到岁月的'漫长。这期间,不知道多少个昼夜泪水相伴,不知道多少个梦里千呼万唤。只知道,不管是在哪儿,只要一静下来,闲下来,就会想起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的言谈举止,想起她的一切一切……特别是每到中午快下班时,办公室电话只要一响,我的心便会为之一颤,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妈妈又打电话让我回家吃饭或者妈妈又有什么事了?那个时间几乎是最盼电话响又最怕电话响的矛盾时刻,这种期待和失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苦楚和心酸的!

  有时甚至还会傻傻的想,妈妈是真的不在了吗?她是不是出去遛弯儿没有回来?是不是还在某个地方听课、锻炼?亦或还在哪干什么什么?

  妈妈是在南方过世的。南方的风俗是逝者不穿棉,既使我们想按东北的风俗给老人着装也无法办到,因为那里根本没有经营棉衣的商家,所以只能随风就俗。这也是我做女儿的一块心病,每每想起妈妈,我都会倍感愧疚。给妈妈做一套既保暖又舒服的棉衣,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寒衣节”!这个伤心,追忆的“节日”,让我深刻体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助。

  想着,念着,不知不觉眼眶溢满了泪水,对妈妈的思念再次涌上心头。历历往事,痛心不已!妈妈走了,我还是觉得妈妈并没有离去,想说的话女儿如寒风阵阵从口中溢出,无需构思,一篇自然行成的祭文在键盘上任由手指跳跃,从指缝中一字字的蹦出,便成了今年寒衣节我带给妈妈的思念和寒衣。把思念诉诸笔端,寄出那一份淡淡的情思,再添上一笔:妈妈,我们很好,您老别挂念!

  妈妈!天堂的路有多长,我对您的思念就有多远!我好想好想您!

  我曾千百次的问妈妈您在天国那边好吗?您也曾数次从天国赶来与我梦中相见,却从不说话,我知道那是在无声的叮嘱我,就象您在世时一样,不时在教导我如何做人,女儿从不敢忘记。您的教悔始终在耳边回响。

  妈妈,寒衣节就快到了,女儿给您做好了棉衣,女儿多想把您的双手握在胸前,再把这厚厚的棉衣给您穿上!穿上吧,妈妈,穿上了您就不再寒冷,因为女儿,永远都是您贴着心窝的小棉袄啊!

  妈妈,您在天国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