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时间:2022-06-17 17:59:34 绘画/书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精选15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精选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精选15篇)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

  一、抽象性绘画中的艺术形态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对和谐、匀称、均衡等形式法则有着特殊的兴趣,很多西方艺术家在造型应用中自觉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与法则,并将他们寻找出来的结果不断发扬、传播,引导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追随他们探索出的脚印继续前行。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都以科学的手段探索美的形式。他们想通过数学的形式找到美的规律,以至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透视、解剖,并且用数字比例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以便于使美的形式与法则得以延续,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愿望而已,从很多古典大师所画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直到经历过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直到印象主义,一些画家才开始强调并实践于用色彩来表达主观思想和情感,他们强调另外的绘画方式:绘画中色彩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纵观西方绘画,可以看出,注重形式表达的绘画和注重色彩感情的绘画是其基本的艺术形态,而抽象绘画则是在二者之中发展而来。随着绘画的发展人们不再屈从于学院派的主导思想,严格地忠实于客观现实存在而反复训练,而是相应地发展了现代主义绘画中抽象性绘画的各个流派,直到后现代主义各个画派。

  二、抽象性绘画赏析概要

  我们一般所说的“抽象艺术”是指没有具体形象的,或者说非再现性的艺术,艺术中的抽象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抽象,艺术中的抽象具有独特的不可言说性。美术史中所说的抽象主义主要是由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抽象和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这些作品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艺术观念,画面中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构图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的内容。抽象油画通常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比如,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的作品,就带有一些神秘主义者的思想,想让他们的艺术区域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所以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这样就很难使人理解,抽象油画作品仅将造型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完全颠覆了传统审美观念。理想之美、自然之美是抽象绘画极力要摆脱、避免的东西。抽象绘画的基本特征是取消了对物象具体描绘,而改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因此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融合而来,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而来。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绘画都是通过形与色来实现自身存在意义的,如果抽象绘画艺术的解读成了一个难题,没有人能够看懂,那它依然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在米歇尔塞弗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但无论是立体主义创始人毕加索,还是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极大地贬低了画面的具象写实性。当然比起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抽象与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毕加索追求的立体主义与马蒂斯所表现强烈色彩的野兽派还没有取消具象结构与内在意义。康定斯基要求取消物体而表达内在意义,他从音乐的启示中提出这种理想,在1910年绘出《抽象水彩》,由于多种原因,随后他也有过多样性的探索,而在晚年达到了几近神秘主义的境界。蒙德里安从建筑中得到启示,而通过立体主义发展了几何构图的倾向。他对树这一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组画《树》风靡一时,后来集中于新造型艺术的探索,这种新艺术在构图上只使用横直位置上的直角,在色彩上只使用三原色和黑白灰进行作画。这种构型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但是画家赋予的意义却不具有解释性。在对抽象绘画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我们面对看不懂的作品时可以停下脚步通过画面色彩的运用与形式的组织,结合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玩味抽象艺术的美妙。当我们的心灵与呈现在眼前的作品产生共鸣时,会发现原来绘画也可以如此表现。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2

  摘要:“奇正相生,循环无端”的中国传统文化,自明隆万以降,由于多种主客观的原因,渐次由以正文化居于主导的地位,变为由奇文化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这一变易,在打破了正文化的保守僵化之弊,激活了传统创新活力的同时,逐渐地也引发了一系列比之“保守”更加严重的问题,迷失了传统赖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方向。

  反映在中国画领域,至20世纪,“家家石涛,人人昌硕”,越是加大弘扬传统的力度,结果却越是导致加快传统衰落的速度,其情形正可类比于清乾嘉时期的“家家大痴,人人一峰”。这期间,虽有少数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如张大干先生直言自晋唐宋元而明清的“一部中国绘画史,简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活力的衰退史”,并明确指出“石涛的野战”不可普遍推广,唐宋的“画家画”才是“正宗大路”;傅抱石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吴昌硕(画风)风漫画坛,中国画荒谬绝伦!”谢稚柳先生表示:唐宋绘画是“传统的先进典范”,是浩瀚的“江海”,而明清传统不过是“池沼的一角”,“萎靡地拖延了五六百年”;吴湖帆先生则认为:自梁山舟、八大,石涛以后,“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则随之,生宣纸盛行而画学亡,书则随之”。

  然而,所有这些见道之言,却并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正视。因为,正如吴湖帆在生前的日记中所言,以他所过从的并世的一些“传统”大家,真正懂得传统之精义的,世不一二!这样,当大批不懂传统、误读传统的专家,控制了对于传统的话语权,对传统的弘扬,沦於束施效颦、南辕北辙的局面,也就是必然之事了。于是,而有了明清的文人画,尤其是野逸派是“表现”的、“先进”的艺术,唐宋的画家画是“再现”的、“落后”的艺术这样的传统观;有了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传统四大家”这样对於20世纪中国画的总结性结论。

  199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当代十大画家》一书,而吴湖帆正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北京有一位专家见到我,认为以吴湖帆作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不够格;我便问他谁够格?他表示应以石鲁替换吴湖帆。我当即表示怀疑:石鲁尽管有少量精心之作,但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神失常情况下的渲泄,不免过于草率了吧?该专家竟说:“这才是表现的艺术!天才的艺术家就是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这样的言论,出之于一位“前卫”的青年之口,自不足为怪;然而,它竟是出之于一位“传统”的专家之口!

  这里,不是要否定自徐渭、八大、石涛直至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石鲁的成就。作为传统中奇文化的一格,毫无疑问,他们在中国画史上的成就自足以辉映千秋。然而,把仅具特殊性真理的奇文化传统作普遍的推广,显然是不可取的;把奇文化传统作为唯一的传统,并以此来否定正文化传统,更是不可取的。

  出身于世代簪缨诗礼之家的吴湖帆深知传统的奇正之辨。所谓“奇正相生,循环无端”,从普遍性而言,只有立足于正文化才有积极的价值。因此,他尽管也十分欣赏奇文化,包括八大、石涛,但他个人的价值取向,则是更倾向于正文化的。这,从他的人品、画品,书品、词品乃至藏品,概可以反映出来,清真平和,堂皇典丽,一片雍穆气象,而绝去怪力乱神,狂肆怒张的酸颓落拓。

  论他的人品,他的.一生也颇多挫折,接二连三的打击降临到他的身上,一点也不比那些野逸派的画家轻微。再加上他的祟性,又是一贯的高高在上,不甘人下。然而,他却并没有丧心病狂地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而依然恪守温良恭俭让的准则宠辱不惊。

  论他的画品,虽由董其昌、四王的正统派南宗起手入门,但却以眼界之富,见识之高,不为所囿,进而取法唐寅,赵孟頫、郭熙等倾向于刻画的北宗风格。堂堂正正的千岩万壑、云泉掩映,严重恪勤的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心平气和的惨淡经营、勾皴点染,气象高森的水墨丹青,金碧辉耀,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华韵致,温文尔雅,足以使作者和观者愁烦中具洒脱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晴空青天,从而涵养人们对于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化解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无疑,对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传统的弘扬,我们需要野逸派的奇崛风格,但更需要而且应该大力提倡,普遍推广的,则是如吴湖帆那样中正平和的艺术风尚。

  1949年春,吴湖帆因有慨于“唐人画派,凡有清三百年来无问津者”,而以董其昌本拟杨升《洞关蒲雪图》,并题诗云:唐人画几无真迹,绢八百年将失魄。幸有峒关蒲雪图,香光传写杨升笔。谩施朱粉堆金碧,枫叶芦花秋瑟瑟。正恐天昏地黑间,霎时锦绣江山出。所谓“天昏地黑”,是指当时画坛上弥漫的石涛画风,“黑团团中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正如傅抱石指出的“吴昌硕(画风)风漫画坛,中国画荒谬绝伦”,对石涛的盲目仿效,一时也形成为如陆俨少所说的“好处学不到,反而中他的病,把他的习气染到自己的身上”。结果,真理向前一步,便成了谬误。而“锦绣江山”,正是指唐宋画派堂皇恢宏的正脉所在。吴湖帆自知,以他的先知先觉,自己的艺术主张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因此而作“待五百年后人论定”之想。然而,仅仅五十年刚遇,在比之吴湖帆的时代更加强大的阻力干扰下,晋唐宋元的绘画传统,传承这一路传统的吴湖帆、张大干、陆俨少,谢稚柳的艺术成就,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圈内外,尤其是圈外人士的热烈追捧。由这一现象足以预见,对于传统的认识和弘扬,明确了大雅的正朔,即将揭开新的篇章。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3

  一、西域名画家尉迟乙僧父子

  著名的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先生称尉迟乙僧的画技“非特其技术,足以与阎氏兄弟抗衡,实与初唐绘画上以新趋向之波动”。在唐代画家中,阎立本是公认的初唐画杰,尤其擅长人物画,成就也最高,其画作被列为“神品”,可以说是艺绝当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曾记载尉迟乙僧在隋唐画坛地位:“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评价极高,这足以说明尉迟乙僧在中国美术史上所占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尉迟乙僧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其父,《唐朝名画录》中尉迟乙僧笔下的花鸟、山水、人物,都是根据他所熟悉的西域情形所创作的,这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在长安城里风格独树一帜,而唐代大画家阎立本也有善于表现有关“异域”题材的绘画,其作品《西域图》《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等名扬天下,号称“丹青神话”。两人相比之下,尉迟乙僧技法、形神更胜一筹,而且更鲜明地表现了西域风土人情,特别是运用西域凹凸晕染法技巧表现出震撼人心的立体效果,这也是现存下来的一种有关西域壁画风格的绘画手法。

  二、尉迟乙僧绘画风格对唐代画坛的影响

  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曾说道:“唐代洛阳亦有尉迟乙僧及吴道玄画,凹凸派之画风当及于其地。又按凹凸画派,虽云渊源印度,而唐代作家之受此影响,当由西域人一转手。尉迟乙僧父子以善丹青弛声上京,即其一证;而近年来西域所出绘画,率有凹凸画之风味,足见流传之概也。”被誉为“画圣”之名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深得尉迟乙僧晕染凹凸画法之精要,即所谓“吴带当风”,经过长期揣摩实践,终于开创了唐代绘画的巅峰局面,尤其对唐代以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吴道子最有影响力的道教图《武圣朝元图》《八十期神仙卷》,在线条的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整个画面气氛统一于形象又都具有强烈的运动感、线条流畅自如,因而得了“下笔有神”“援豪图壁、飒然风起”“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美誉。

  尽管其真迹已不复存在,但从各摹本中我们仍能隐约窥见它们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吴道子的遗风。当然,受到晕染凹凸技法熏染的并非只有吴道子一人,还有许多中原画家争相学习描摹,受影响的地区不仅在长安,随而遍及洛阳;不仅改变了人物画的画法而且也使“山水画”发生了“一大变局”。尉迟乙僧艺术创作技法及其风格对唐代画坛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凹凸晕染法、曲铁盘丝法。所谓凹凸晕染法是指画面着色厚重,有立体感。如元代汤垢《画鉴》所言:“用色沉著,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尉迟乙僧的画作看起来好似凸起于表面,但用手触摸实则平实无华,究其原因是与他画作的用色与运笔有关。从现存的西域壁画或者是敦煌壁画中,考古工作者截取些许颜色进行化验,确认了壁画中青、绿等颜色系巴克达山及阿富汗等地区出产的青石和绿松石提炼而成。而这些颜色材料与色泽深沉、浓艳的赭石、朱砂、土红等矿物质颜色搭配使用,就会形成一种厚重沉稳、色度鲜明、对比强烈却不浮躁的立体画面效果。特别适用于表现人物衣褶紧窄和人体肌肉的明暗晕染以及裸体等方面。而曲铁盘丝法即现在所说的铁线描,其线条均匀有力度如弯曲的铁丝一般富有弹性。此种绘画技法,不同于中原绘画作品中只注意外轮廓与形体某些重要关系的描绘和传统的“迹简意澹而雅正”的方法。

  瑏瑡尉迟乙僧的画风,用笔显然是更注意肌肉的起伏、重视人体的立体感的表现、体面的细致变化,注重精密的线的变化和运用。这在他所刻画的佛像、动物画以及西域民族人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遗憾的是,现存的画作中并没有他亲自署名的作品,但有史书记载,北宋时御府所藏尉迟乙僧画有《弥勒佛像》《佛铺图》《外国佛从图》《大悲像》《明王像二》《外国人物图》等八幅。瑏灛屧偃纾初唐时期的作品,新疆克孜尔石窟孔雀洞的壁画《降魔变》上所描绘的形象,与史书记载尉迟乙僧所绘降魔图的处理手法有极相近的地方,壁画提供了关于曲铁盘丝线描与凹凸晕染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实物资料。画中人物的外轮廓均是用铁线描勾勒,而身体起伏、面部肌肉的受光部分则是采用晕染的方法来表现受光的强弱。这些人物体态的处理充分说明画家对人体结构有比较深的理解和在绘画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尉迟乙僧的绘画技巧不单单是抓住了对象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在于形神的兼备,不仅“奇”而且“妙”,所以在当时才得了绘画史论家们“身若出壁”“逼之飘然”的秒赞。正因为这样,他的画风代表了西域少数民族的画派风格,并影响了唐代绘画思想和绘画风格。总之,尉迟乙僧是封建时代促进绘画技巧发展的重要画家之一,是西北少数民族画派的杰出代表,他与中原画派的代表———阎立本共同影响和促进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第二,“于阗画派”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精神。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萨格里在《中亚佛教艺术中》提出了“于阗画派”的概念,并对“于阗画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西域)唯一能够夸耀并为中国艺术家和评论家欣赏的伟大作品的画派是‘于阗画派’瑏瑣灐=裉炜蠢矗这一说法虽有些夸大其词,但足以说明一点,那就是于阗画派的代表人物———尉迟乙僧父子的艺术水准远在当时画师、画匠之上,应属于唐代最著名的画家和画派之列。当时于阗国位于丝绸之路的西域绿洲之上,印度佛教随丝绸之路南北道传入西域后,当时的于阗国、龟兹国画家吸收了来自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形式,即如何表现人物衣褶紧窄、人体肌肉结构明暗的技巧,同时又借鉴了中原地区的画法和艺术观念并与本土文化混合交融,创造出的一种具有西域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绘画形式———于阗画派、龟兹画派、米兰画派等。于阗画派在中原的画作几近不存,仅能从史书记载上窥见一斑。例如《沙埋和阗废墟记》中,曾记载一幅于阗画派典型的代表作品———《龙女图》。

  “画着一个在方形水池中沐浴的妇女,环绕着水池的地面上铺着棋盘格状的纹路,水面上到处漂浮着莲花。女人全身赤裸,只有头上有一块形似印度的纱巾,颈部、两臂和腰上束有饰物,画面轮廓简练,以优美的线条勾画出了颇具活力的神韵。右手的纤指抚着胸口,左臂以曲线形弯至腰部,四条系着小铃的`带子系在臂部周围,酷似早期印度雕塑艺术中的舞女。”灛伂幓面中对人物正面像的勾画:脸部是圆盘形的,眼睛拉得细长,人物眼睛、鼻子、嘴均由一根线条肌肉结构的起伏勾勒而出,这条线沿着鼻头到达鼻槽弯曲部位,再经过人中与上嘴唇连接,这种一气呵成的运笔方法,“不仅在印度绘画和中国初期的佛教绘画中找不到痕迹,而且与西域其他地方的人物口鼻画法也截然不同。于阗画法用一根线条巧妙地完成鼻体、鼻槽和上唇的造型,结果使人感到其中有一种奇特的风韵。于阗佛画在描绘人物正面像时,为了表现上唇隆起,在接近鼻槽处中断线条,在画侧面时,鼻槽的线条和上唇的线条连接在一起……这种独特的画法可以更好地表现鼻槽周围筋肉的高低起伏,表明了于阗艺术家们对人体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瑏瑥灐H颂灏醋陨肀壤成平面对称结构,追求的是神情姿态(人物精神世界)与光影明暗的表现技巧。如何达到立体感的用色方法,是于阗画派最显著的特色。于阗画派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它所波及的范围近者达到龟兹、敦煌,远者达到中原、西藏,以及日本、高丽等国。尉迟乙僧到达长安后,在保持于阗画派原有技法的同时,通过与阎立本、吴道子的交流,以及受到唐代诗歌、乐舞熏陶,使自己的绘画逐渐融入了哲理和诗化的成分,达到形神兼备、表现技巧与文化内涵并重的境界。其画风对国内外的影响相当久远,一直到北宋,还有一些画家“敬摹”其画。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方古典美学中“重在再现”的写实主义风格完全不同,其美学观点“重在表现”,追求的是意境、以形写神、讲究气韵、仪态,而不太注重结构比例、透视、解剖等关系。尉迟乙僧带来的西域画风和画技,给中国画的真实感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在与中原画家的交流中,尉迟乙僧也领悟到了中原传统美学观念中,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视觉形态,更加注重以形写神,把笔中物象变成某种情感形态,描写艺术家精神上和感觉上的心灵真实。所以,尉迟乙僧成为推动中国绘画进程重要人物之一,对隋唐的绘画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我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结语

  尉迟乙僧父子的画作,代表着隋唐西域民族的画风。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西域画风能在中原地区如此受欢迎而且自成一派?笔者以为,原因在于隋唐时期是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为西域绘画风格在中原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西域画风中人体结构、透视、色彩明暗塑造法和以线造型相结合这样的写实绘画风格,在较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原地区汉族及北方其他民族绘画艺术的欣赏趣味与审美意识。实际上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对唐时期艺术影响的方面远不止绘画。例如在隋唐宫廷“十部乐”中占首要位置的是西域音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燕乐》,其中除了《燕乐》和《清乐》,其他八部均是少数民族和域外的乐舞;当时,西域的“胡舞”也曾席卷中原,如由西凉的大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唐代著名的法曲大曲《霓裳羽衣舞》,传说由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独自演绎;另外,来自域外的外国陶瓷,隋唐时期传入我国,称之为《白瓷军瓷》,在我国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还大量出口海外及世界各国。由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少数民族的艺术对中原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文化交往互动中,隋唐时期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对于西域少数民族艺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文化以一种令人钦慕和光芒万丈的姿态辐射远播,形成以唐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圈,中原文化一直是西域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和摹彷的对象。在现代化加快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当下,我们要借鉴历史的经验,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结合,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促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4

  一、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1.绘画艺术的内容美

  在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中,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寄托着对于美的理解,而中国画的灵魂也正是绘画的内容美。中国绘画受到哲学影响,将神韵和意境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在绘画过程中,对于内容美的强化需要把握意与象的结合与运用,将神韵表现在艺术与现实的处理方面,从而连贯艺术构思与象征意境的发展,从而推动绘画艺术内容美的发展。

  2.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也更为重视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形式结构的多样统一中,而绘画作品形式结构具体表现在构图方面,构图的原则是多样统一,并且让绘画内容中,取得统一,让艺术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美感。与西方绘画相比,传统中国绘画,在构图形式上,通常会在画面上留下大量的空白,从而表达出淡泊的创作思想。在中国绘画的形式构图中,充分运用浓淡、疏密、宾主和虚实等形式,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也正是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之一,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线条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线条随着绘画艺术的演化,更具有表现性、含蓄性和象征性。色彩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对于绘画作品往往起到关键的装饰作用,从而促进绘画作品的完美,而色彩也能体现出绘画的形式美。随着色彩运用方面认识水平的深化,色彩在绘画作品中国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在中国绘画中,色彩上的浓淡运用,也是画风演变的重大趋势。

  二、个体的'道德素养生成

  道德素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重要规范和准则。道德素养能通过社会舆论对日常生活起到约束作用,而道德素养的生成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道德素养的主观方面以个体的到的活动为中心,强调接受和认知道德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并表现在个体对于伦理行为等客观规律的认识、社会道德目的认知以及个体与他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认知。个体作为受教育的主题,通常在道德素养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表现出人的自律和他律行为。自律是个体的理性观念和自由观念的结合,道德素养的评价方式取决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方面,道德素养表现在相应行为及活动的素质。个体道德素养与艺术审美直接的关系表现在内容美在道德内容客观方面的作用,以及形式美在道德内容主观方面的作用。绘画艺术的内容美育形式美通常是相对的,而在现代生活习惯中,绘画艺术的内容特点更为广泛和明确,能够对道德素养的客观方面,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绘画艺术的内容美既表现出画家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表现出画家的道德素养及精神境界。而绘画艺术的形式美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出发点,更具人文精神,体现出个体的本性需要,以及个体的自我发展,并且绘画艺术大众性和理想性的特点,能够对于个体在道德素养上的自律,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5

  一、“解”,即拆解,打破;“构”,即建构,组合

  “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它那时代的孩子”,因此如果我们用古希腊时期的原则创作当代作品,也最多是对从前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意义。事物要得到发展,有“破”才可以“立”—这个观点对于艺术语言的创新是很重要的。“解”从物质材料角度解释,将纸拆解,一个是纸的形态发生变化,由整到碎,由大到小,这不难理解,还有关于纸的内容的变化,比如你要对摄影作品进行拆解,原来的内容就会被打破,不再是原来的完整的面貌,一个完整的头像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将一张报纸拆解,撕毁或者剪掉,里面的信息也将变得不完整,等等。纸有很强的可塑性,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作者会按照意图,有意无意地将纸进行拆解,然后把所需要的部分应用于画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拆解,再拆解,直到满意为止。纸拼贴有不同于油画颜料的特殊性,由于纸本身的可塑性强,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剪、撕、粘贴等手法来加以运用,还可以溶于水做成纸浆,然后做成平面,也可以反复粘贴,使之呈现立体感,因此纸拼贴在研究画面结构的实践中会给创作者带来很多的启发与灵感。这个过程,我们只是对物质材料进行拆解,其实纸拼贴绘画里我们讲的拆解还有对思维方式的改变。在立体派之前,艺术家是不会把纸作为元素放在画面里的,正因为纸拼贴的出现,使绘画元素丰富了起来。因此立体派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绘画艺术的面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构”,在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观念确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构图了,构图就是对画面进行构建,营造画面,构图的意义就是研究画面结构。因此不只是字面意思里的画面结构,同时包含了对画面结构的经营。首先,从动态的角度讲,纸作为绘画元素,不仅仅是将纸堆砌于画面,而是有目的经营画面。经营画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谢赫早在《画品》中对经营画面结构有详尽的论述,他提出了“六法”理论,把“经营位置”的艺术观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经营画面结构,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与对画面的掌控力。经营是一个过程,是思维智慧和材料厮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最终会在画面上看到一个搏斗后的场面,胜利的场面就是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好的画面结构将最终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艺术效果,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经营画面结构,画面就会显得平庸无奇,毫无生命力。

  石涛在《画语录》里有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论述,同样点明了构图的重要性。在西班牙画家瓦尔戴斯的作品中,我看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画面结构的理解。画面里用笔勾勒的线与块面的纸形成鲜明的对比,线的柔软弯曲与纸的硬度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纸通过拆解,可以塑造成任意的形状,用来满足画面结构的需要。画面结构最终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品材料结构层次的丰富性,让观众感觉到画面结构的立体性和微妙感。其次,从静态方面讲,画面结构包括了点、线、面几个方面的构架。纸拼贴作为元素利用于画面,就是将纸拆解为点、线、面的概念,在画面上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安排。康定斯基在关于《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等著作中,特别强调“形”的独立价值,他强调画面的大的构架,认为画面的构成是一幅作品中决定性的目标。一个成功的画面结构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精神性,可以给观者美的享受;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对点、线、面的安排处理是严谨的,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法国艺术家威尔格雷的作品就体现了完美的形式感,例如作品《杂志拼贴》,画面的撕痕所形成的线与拆解过的杂志或者报纸本身的形状的对比与组合,很自然地体现了不同形式的美感,画面组织随意而又恰到好处,画面中字母同样起到构建色彩结构的作用,也可以是作为面的面貌呈现在画面里,字母的排列形式同样又和撕痕形成奇妙的对比,画面形式既有当代感又彰显了作者的风格特征。再次,在画面结构中,除了物质材料本身的结构,还包括色彩结构,它包含了色彩的搭配与比例,色彩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色彩结构同样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以瓦尔戴斯的作品为例,纸的原色透露出暖暖的白,与大面积的纯净冷色的蓝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在蓝的色调里,画面背景平涂的蓝色,与人身体的蓝色,其明度又有了区别,人身体的蓝色是覆盖在了纸上,因此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和背景的平滑的品质是不同的,人身体的处理增加了材料的厚重感、立体感。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简洁明快之感。

  二、结语

  利用纸拼贴绘画艺术中的“解构”思维,对现有的艺术语言进行重构,使绘画灵活多样,这种实践不只是建立风格的实践,更是通过纸拼贴绘画艺术重构绘画语言秩序。随着全球图像和信息交流的加速,艺术也将会在纸拼贴绘画艺术领域里创作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作品,以突出或者展现自己的特性和观念。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6

  一、石鲁绘画艺术的创作特征分析

  (一)用墨用色

  石鲁曾多次谈论中国画的墨与色问题,他认为:“墨是中国画调子上最高的,但墨色太盛,画的情趣就会消失。因此,色也是可以追求的。”他还指出:“中国画可以在民族审美的基础上适当吸收西方油画色彩强烈、丰富的效果。”以此来表露新时期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通过对石鲁作品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石鲁的用墨用色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是石鲁在坚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传统墨色关系基础上,做到了“色不碍墨”。他认为无论是以色破墨还是以墨破色都是不可取的,“色”与“墨”在气韵上应当具有独立性,这样更加有利于构建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才能真正保持中国画的欣赏价值。例如,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山水画作品《高原放牧》《秋收》《上工图》等都是“色墨浑然,各顶半天”的典范。在这几幅作品中,“色”与“墨”均没有“拔尖”的现象,而是随着毛笔的提按顿挫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自然衔接到了一起,呈现出了“墨有宝气、色含光韵”的效果。

  二是石鲁的中国画用色强调“对比色”“观念色”的运用,而非简单的自然界色彩照搬。他认为画家要想创作出“有情之画”,就要根据画面美感和自身对自然界的领悟添加“非自然之色”或“理想色彩”,这样的作品最能走近群众,也最能打动人心。以他在西安美协巡回展上创作的作品《秋收》为例,石鲁为了表现陕北秋收的景色,选取了傍晚夕阳斜照的瞬间作为素材画面,而后创造性地以墨调色,以色调墨,使雄浑的黄土高原和金黄色的庄稼、橘红色的晚霞相映成片,整幅作品用色恣意洒脱、色彩鲜明、令人叫绝。

  三是石鲁在中国画选色方面有所创新,开始大胆尝试西方油画中绚烂丰富的色彩。自幼通晓中外的石鲁选色思想十分开放,他顺应20世纪西方美术的光色潮流,用兼容并蓄的选色理念提升画面的视觉效果,增强中国画的色彩张力。以他创作于建国初期的作品《幸福婚姻》为例,画家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借鉴了西方绘画中色彩明暗对比的手法,选择了土黄与湖蓝、草绿与朱红相互调和,这种大跨度的冷暖对比、色调对比令整幅作品呈现出了开朗、活泼的效果,十分令人玩味。

  (二)笔法皴法

  笔法和皴法是中国画特有的造型方式,也是形成中国画意境的最重要手段。石鲁认为,笔法和皴法“当随情绪之抑扬、空间之虚实,自然而然,一气呵成”,画家要“出笔有法、皴擦得当”,如此方能实现中国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下面笔者就分别从笔法和皴法两方面详细探讨石鲁的绘画精神。首先来看石鲁绘画中的笔法。石鲁在用笔时讲求“写”而非“描”,所谓“写”就是以书法的用笔对待中国画的用笔。具体是指,画家要在起笔和收笔时完全放开,像书写笔画一样勾勒线条,“欲左先右,欲右先左”,使得“走笔之处,锋藏其中”。这样待到水墨干透,笔锋就会自然呈现出干湿浓淡、或虚或实、或轻或重的变化。这一笔法思想在石鲁创作的成熟时期很常见,当时他创作的花鸟画、动物画等均采用了这种“书法用笔”。在这些作品中,石鲁只用寥寥数笔就将荷花、兰花、毛驴、猫等物象的.形态特征刻画了出来,形象生动、独富韵味。

  以他1974年的作品《荷雨图》为例,石鲁以写走笔,每一笔都写出了荷花形态中粗细、浓淡、枯湿的微妙变化。金石般厚重劲拙的笔法一扫传统荷花中国画的娇柔脆弱,呈现出一种锋芒毕露、铁骨铮铮的意蕴。其次来看石鲁绘画中的皴法。在皴法方面,石鲁以中国画史为借鉴,补以自己对肌理、地貌、墨性的理解,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皴擦方式。石鲁早期中国画的皴法主要以线条勾勒轮廓,而后敷色,随着绘画技术的提高和创新理念的增强,他为了全面表现物象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皴法,即他将朱砂浓墨作为皴法的原料,突破了画史上已经定型的各种皴法形式,开创了独特的“石鲁皴”。我们所熟知的作品《赤岩映碧流》《逆流过禹门》《南泥湾途中》等都是“石鲁皴”应用的代表作。下面笔者就以《赤岩映碧流》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在这幅作品中,石鲁以颜料直接皴擦的方式对山石进行上色,这就使得作品的色彩更为浓重、纹理更为粗犷,充分体现出了岩石的质感及霞光映照下的光感,令人观者沉浸于画面之中。

  (三)以印入画

  以印入画是石鲁中国画创作的独有方式,也是他作品中最大的特色。纵观他的作品,许多都是各种各样印章“画”出来的。要详细了解石鲁以印入画的创作特色,我们需要以1968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68年以前,石鲁以印入画的作品大都选择了印章直接加盖的形式。这些印章多是出自时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柯璜之手,此时的印章印文也较为统一,大都是“磊磊落落”“长安芦屋”“石鲁所画”等。而后,柯璜离世,正式改变了石鲁以印入画的方式,促使其“印章中国画”步入了下一阶段。石鲁以印入画的后一阶段从1968年开始,这时的他由于痛失知音柯璜,没有现成的印章素材,开始了自己画印的创作历程。此时的印文由于脱离了“刻印”而变得更为自由,几乎没有任何一幅画的印章印文是相同的。

  同时,印章的大小形状也完全脱离了传统理念,石鲁在作画时随心所欲地对印章的外形进行安排,使之能够适合更多物象的塑造。以他“印画”的代表作《花鸟鱼虫长卷局部》为例,画面中石鲁描绘了许多异形印章,弧形的代表明月,长条形的代表酒桌,除此之外还有形如酒壶和酒杯的印章等。半具象半抽象、似文非文、似图非图的印章出现在一幅画面中,共同构成了一派情趣盎然的月夜对饮图,令人拍案叫绝。

  二、结语

  通过以上对石鲁绘画艺术创作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石鲁先生在中国画创作道路上既秉承了前人的经典理念,又借鉴了西方油画技法的精髓,同时还融入自己对于绘画语言的理解,才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个性。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学习石鲁先生技法上的成功之处,更要学习他为人方面的优秀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和审美水平。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7

  一、如果说西方绘画艺术是一种科学态度的话。

  那么中国的艺术体系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明制度下产生的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原则,师造化可以理解为:

  1、向古人学习。

  2、向大自然学习其修成的正果由胸中抒发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这是形而上的内修外练的过程。

  庄子《秋水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己。庄子认为大自然山水中,天地是无穷大的,其他以外的事物再巨大都极其渺小,“不见水端”的北海在天地间就像“小山小木在大山”,四海在天地之间就像“礨空之在大泽”,这种“无穷的天地”时空转到今天来讲也是高深莫测的领悟,甚至可以升华为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种寄托。北宋画家郭熙提出了“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平远”类似于西方绘画里的焦点透视,从高处往低处俯视。“高远”是站在低处抬头看前方迎面而来的高大山峰。“深远”是借景步步移,层层推进,层层有奇景。都是由近至远地观察方法,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很早就研究“空间感”了。一副好的山水画,人看了会“身临其境”,融入画中,山水“造境”之法就是空间气氛的营造之法。

  二、中国山水画的绘制是利用的散点透视。

  这跟西方的焦点透视观察方法不一样。古人创作山水画不像今天画画的人要提着画板,拿着纸笔对景写生,这太局部。他们不带任何工具,只是用纪游的方式到山中有眼睛观察,用大脑记忆。把大山中的特征,美好的事物默记于心,回家通过描绘一些草图创作出全景山水来。前面是一丛婀娜多姿的绿树,参差不齐地长在几处很有特点的土石之上,往后推移是亭台楼榭和小院,院内有芭蕉数丛,假山怪异嶙峋,周边有小桥流水围绕。走到园后是一片幽竹和树林,树林间瑞霭穿梭萦绕至山脚。中间层次是一座座山脉相连,苍翠雄浑,大山深处更有山居人家。

  最后举目眺望,层云浮动,远山若影若现,或高或低,犹若仙境。这就是借步移景法,空间的压缩,用自己的体会来表现大自然,提炼出其精髓,师自然不完全抄袭自然,将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融入心中,用笔墨展现出山川云野的博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人对绘事的奇思妙想。在《芥子园画谱》中,树法的第一讲就是画出树的出枝空间关系,即“树分四枝”,古人称:画树必须分清阴阳相背,左右顾盼。我们可以理解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用线条的穿插连断,来表现树枝的空间关系,精练凝重的线条经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长短虚实变化,能概括出树与大自然的空灵感。李成《寒林平野图》中的松树线条勾得苍劲有力,墨色滋润饱满,将自然界所见的松树化腐朽为神奇,其造型“奇”而不怪,“秀”而不薄,树与树之间相互倚让,相互照应,表现出松树的劲挺多姿和旺盛的生命力。古代画家还把画石头的方法称为“石分三面”,跟西画不同的是,山水画只用“勾、勒、皴”表现出了石头的阴阳关系,西画则用“黑、白、灰”的调子不断塑造来完成。哲学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归纳万事万物的势态及变化,科学是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画和西画

  三、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是哲学和科学的体现。

  这是“和而不同”。“树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树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在血脉。”这是画石大间小小间大之法,层纍取势即成大山。五代董源《夏日山口待渡图》将丘陵以大小相间之法叠画出了秀润华滋的江南山。这种一望无际的空间,恐怕只有中国山水画才能表现出无穷的魅力,这跟画家的蒙养和气度,阔达的胸襟相辅相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也展示了空间的浪漫。

  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画中要有诗的意境,诗里要有画的无穷景象,《鹿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短短几行字,概括出了诗中山水画的大气局,使人构想出一幅林木深深的山中有行人往来,虽看不到,却容每个读者去想象的巨大空间。这个无形想象空间远比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美景要广阔得多,这么深厚的功力,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无法达到的,也体现了诗人在诗画方面的禀赋和灵气。同样,书法也讲究线条空间跌宕起伏的线条充满了无穷大的气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虽然每种书体笔法形式不一样,但是其空间布白之理想通,它的用笔线条需要千锤百炼,追求的是圆、厚、润、畅,结体在严整的条件下,每一笔要用气来完成,笔断意不断。

  横、撇、竖、捺、折、勾是写字的基本笔画,当它们被气连贯起来形成文字的时候就会出现空间布白来。由此类推,每个字与字之间也会形成空间,即所谓的行气。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有一种真气充盈,其阴阳布白是由气生成了让人舒坦的空间感。宋代米芾的《蜀素帖》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体现出通篇文字的丰富感,顿挫使转的有力线条便产生空间气息,随意却不失章法,用高山流水之势直抒性情,大气、个性、有条不紊。由一笔产生出的千万笔,是时空转换的过程,万法归宗,归根还是一笔之气。《石涛话语录》第一章: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笔也是一样,中国根深蒂固的哲学美学思想更多引用了老庄思想,将太极的阴阳辩证法运用到主观审美中来,一笔一个太极,即一个空间。

  四、在绘画这个艺术大体系中。

  “空间”的运用只是南海一隅,它的妙用价值体现了跨地域、跨学科地共用性,其共用性又体现了各自的变数,在变幻莫测中寻找艺术家自认为个性的那个支点。技法可以成为程式来引导学者循序渐进地跨入圣殿的门槛,但每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天人合一的“神理”体现了强大的不可逆性。顺势而生,上天总是会眷顾懂得付出的人,每个技法点都蕴含着深不可测的潜质,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实践、去挖掘。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8

  一、在格列柯的诸多艺术作品中,“望”的动作尤为经典

  (一)人物比例

  研究者们总是对格列柯画的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颇有说词。一方面说格列柯之所以总是将画面人物画成九头身(有的则达到12个头长)是因为其患有错视症。然而,格列柯在罗马学到了正确的人体解剖素描和几何透视关系1,有着过硬的解剖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格列柯最初接触的圣像画训练是绝对不允许画家出现比例失调的问题。当时的艺术认知尚还不能接受人物比例受到改变的先例,就连格列柯的老师提香在这方面也是尤为循规蹈矩的;最后一点,托列多的圣多明哥修道院为格列柯带来了大量的订件,代表着当时的旧没落贵族并没有对格列柯异常修长的人物比例提出质疑,且变相地承认了格列柯的这种画风,我们有理由相信格列柯的“有意图而为之”。对于绘画艺术研究来说,去深究格列柯是否患有错视症,终究无意义,刻意拉长的人物比例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才是关注点。显然,与同类画作相比,格列柯的人物更具有震撼力,其画中人物能够将观者的视平线和人物的下部置于同一平面造成仰望的效果,上小下大。观者本身的渺小和审美对象的立体宏大与希腊人物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色彩

  在格列柯的艺术作品中,人物表情通过色彩表达。受早期门徒训练时的影响,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主棕色调和提倡理性作画的杰出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2,格列柯将情绪方面的发泄投射到了画面的色彩中,人物的眼神本不会说话,是个死物,在画家笔下色彩的渲染后,眼神逐步能表达一切,给观者一种默会3的认同,无表情的`演绎是极为高超的技法。格列柯又擅长色彩诡异的冷色调,营造神秘的宗教气氛。

  (三)构图

  有别于提香的构图的丰满,格列柯的画面存在一种“未完成性”。提香的画面存在一种上升式的瞻仰和顶部构图的戛然而止,而格列柯的构图旨在强调一种单纯为上升式的强调。在他的画面中,动荡的背景和僵直的身体、过度夸张的人物造型,其所望之处都能够在观者的脑海中继续向画面边缘逐步延伸。因而说,格列柯的构图也是为“望”这个动作服务着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格列柯的仰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格列柯式专有的人物比例、色彩、画面构图共同为“望”作出铺垫,从而营造出一种宏大、动荡、永无止境的视觉效果。格列柯式的“望”与美术史上特别是中世纪宗教画的一些艺术作品相比,具有充满戏剧性的悲剧意识,在画家的营造下,人物的“望”如同一把凛冽的剑,直指心灵,这同宗教带来的效果如出一辙。

  二、格列柯的画作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因为这种新型视觉形象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绘画艺术(超越了时间和真实的空间)。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才逐步引起世界的关注。今天,格列柯的艺术作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肯定,其本人超前的意识和激昂求变的胆识是所有创作者应当学习的。对于主观意识强烈的画家,也主张从艺术家具体作品分析,切勿从观世界的角度猜测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忽略画家固有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对于绘画艺术本身,其一不能忽略作品本身的语言形象,其二为了避免由于个人鉴赏能力的高低引起的异同,又需要结合画家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个人特征进行总结,由小到大,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避免谬误,体现特殊性。“艺术家往往都是非常敏感、非常有个性、很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有些神经质的人。”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9

  一、中西绘画艺术特质的差异

  无论你的艺术造诣有多高,你就无法很清楚的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时的特质,因为我们知道,要想看清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他们二者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看过中方的画展之后,你会被里面的山水画的美丽风景所迷住,好像畅游在其中不能自拔,而这时如果让你突然去看西方油画时你就会发现,这二者完全是处在不同的一个世界中,因为这二者的绘画艺术的特质不同。无论是从色彩、形状。还是画面的层次感来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二者的特质不一样的缘故。也许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所造就的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中国由于封建和古老的神学影响下,使得画面不能出现任何反抗的情绪体现,更加注重对美学形体的概念的描绘。情调黯然,强调用真实的环境描写来体现自身情感,大多都是封建神学的.描写,所以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的特质,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事物,是中方的绘画艺术能够上到一个更新的层次中。视觉感官使我们观察事物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方式。我们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的,用笔画出来的也是如此,都需要用眼睛去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审美情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审美感官也就不同,中方和西方在观察事物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绘画艺术方面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对待绘画艺术的特质。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

  绘画艺术形态是中国与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所形成的艺术意识形态,在世界观和艺术观上,中国和西方就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绘画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绘画上以温柔婉转为主,画风柔情,能够很具体的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只有一少部分,有一些写实的部分,他们喜欢对一些细节进行描写,例如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的特点显而易见,带有虚幻的绘画艺术特点,忽隐忽现,若现若离。这样的画风会让欣赏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会增加对艺术的审美情绪。大大提高了绘画本身的艺术性,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而西方就大大不同,一般来讲,西方的绘画更加真实和可靠,因为他们往往喜欢描写一些真是的场景和画面,他们强调人对自然地作用,在他们的绘画艺术形态下,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

  而西方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自然地救世主是自然的主人。这样的观念差异使得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形态上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则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所以这就是二者的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我们在对待这种差异时应该把二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去看待,要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形态水平不断提高,共同进步。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0

  一、绘画艺术中的情感

  人们关注绘画艺术就是关注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一个时代的艺术杰作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杰作,就是因为作品能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受到感动、甚至震撼,就是因为作品能让那个时代的人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情感得到完美地表达。当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家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家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方式就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不同。马蒂斯的作品《舞蹈》,描绘的是一群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疯狂舞动,背景颜色为蓝色和绿色,人体是朱砂色极具概念化。画家马蒂斯准确把握舞者的表现特征,对舞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限的感性情感和创作激情,升华作品思想内涵,对绘画表现形式进行大胆舍弃,大胆概括线条,大胆运用单纯色彩及色块描绘对象,使绘画艺术中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得到完美表现。

  二、绘画艺术中的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分析

  1.绘画艺术是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的有机融合

  任何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都必须是神形兼备,作品只有表形,没有神韵,形体再美,作品都没有价值和意义。因为神韵就是作者对绘画内容赋予了情感,并且通过作品把这种情感传输给观者,让观众思想产生碰撞、心灵产生火花,收到感染观众、震撼观众的'艺术效果。作品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作品才能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形神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秦始皇陵兵马俑,石窟造像,规模宏伟,气势雄壮,醒目彪悍,有形、有势、有神韵。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人物绘画的传世经典之作,细细品读欣赏,作者意图表现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若单独观看部分形体,情感表达就不完整,甚至是丑陋无比。若去掉部分,仅留下情感特别丰富的部分,这些也会让人感到空洞乏味、单调呆板。只有全部呈现整幅作品,使感性与理性合理搭配、充分结合,才具有形式美、形体美和神韵美。

  2.感性情感是理性情感的基础

  创作者在创作时,先是对创作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感知,产生感性认识,调动各方情绪,直至情绪兴奋、激动、冲动,创作者脑海中迅速闪现出最基本的色彩、构成、线条等基本绘画知识,这些理性知识帮助创作者梳理激动情绪,形成理性情感,并快速记录、清晰完整表达出来,这就完成了作品创作。创作者在创作《人体》绘画作品时,动笔之前先在模特周围转几圈,细细观察模特,观察模特每个角度的色彩构成,对模特进行全面感知,等找到感觉之后,创作者的专业绘画理论知识迅速在大脑中显现,理性地指挥创作思维、并在大脑中开始构思画面,理性地快速绘画。创作者追求画面的色彩效果,黄色的人体躺在红色床单上,画面背景是淡淡的湖蓝色,色彩单纯、浓烈,模特更加耀眼突出,显得格外地安详温暖。创作者理性情感来源于平时的感性积累,创作者就注重对色彩、构成、结构、色调、光线等知识的认识感知,没有这些感性情感积累,观察模特再认真、再仔细,也产生不出作画的理性情感,更创作不出感人的成功之作,所以说感性情感是理性情感的基础。

  3.理性情感是感性情感的升华

  绘画创作,找感觉很重要,找到了感觉就是创作者的感性情感得到了升华,找到了感觉就是创作者找到了绘画的灵魂,画作就有了理性情感,画作就有了神韵意味。创作者到一个新地方去写生绘画,首先要四处转转,了解人文环境等,大脑中有个初步印象后,再寻找作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再构思画面,确定画什么,在哪里画。寻找感觉的过程就是感性情感在升华的过程,升华到一定程度,感觉找到了,感性情感就升华成了理性情感,理性融合感性的思维指挥着创作者在画布上塑造空间、组织形象、运用色彩,一幅画就完成了。画家波洛克在创作一幅作品,他准备一个大画框,绷好画布,一连很多天只对着画框看,不动笔。很多天过后,他终于动笔,在画布上挥毫泼墨,行云流水,不到半天就完成了一幅作品。作品一气呵成,整个画面清新流畅,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作品《关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比较概括提炼,整个画面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画中景物很少,蓝天白云、山间小村、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令人心驰神往。如今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创作者对过去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留恋不已,就以这幅作品来表达对优美环境的向往,唤醒人们治理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真诚地关注生活,心怀雅致,感悟生命,创造性地表现生活感受,用感人的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智慧。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1

  女性主义艺术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有人说“一部没有女性主义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史是不完整的艺术史。”[1]女性主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来表示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妇女权利的诉求动机,背后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也表现了妇女的现状和心态。女权主义艺术理论家认为女艺术家的创作是在特别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特别形式。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态都长期歧视妇女,因此在她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就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这种歧视的反映和不满。此外这些女性艺术家拥有女性特别的心理、生理以及生活体验,有着非常同一的对生命意义,及对身体、生殖、感受的描述。对事态、理念和人数,情绪的表达以同一情景的题材象征性元素得以体现。因此,女权主义艺术有相当高的逻辑性和自然性,而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那种刻意性特征。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女性主义艺术是最流畅的,最自然的和过渡性的。作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主张的女艺术家的活动。除共性之外,还存在着个性特征。具有自己与其他艺术类型不同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女性艺术家特有的语言方式。下面是我对这种特征的分类和说明。

  一女性主义绘画艺术语言方式

  1、传统女性主义的原初形态

  一方面,女性在小说中的自我描写是女性在文学艺术上的最初实践。19世纪初著名的女性小说,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都有很明显的自传性。当时这些妇女的生活范围和天赋被严格限制,没有获得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正当权利。有些在写作时期非常贫穷。她们的创作通常都是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以往被书写的角色变成了自我书写的主体,也开始了她们“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女性在绘画中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父权社会秩序的突破。因为在当时,女性没有条件进行绘画创作。19世纪只有很少的女性从事绘画,并且她们的绘画也不是通过模拟传统绘画方式,表现妇女生活范围非常狭窄。20世纪初自我意识突出体现,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被称为“女性主义之母”。卡洛的画以自我为题材。她摒弃了传统自画像中对于“像”与“美”形式化审美标准。用热带植物之旺盛与艳丽,猴子、鹦鹉等动物的怪诞而神秘,荆棘、鲜血、眼泪,同时装点严肃、冷漠,甚至有些男性化的自画像,是社会生存感受的强烈体现。她的绘画几乎都是以自我形象为中心,这种以自我形象为中心对生,爱与恨,天马行空幻想,家族命脉的描写成为她自我内心的写照。而自我形象成了一种象征符号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她以这种将历史、现实、幻想、传说,以及个人意象化的符号拼接在一起,超越了直线性的现实主义描述手法,从而以自我心中的意象,打破了现实中父权制话语的秩序感。

  2、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家多元、个性化的自我讲述

  (1)运用观念性的述事语言1970年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艺术,首先以观念艺术的方式开始。它是通过观念艺术而进入主流艺术的历史,并在70年代非常主要,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并借最强势主流风格作为依附,在时间和风格的吻合上做得特别好,很快成为独立的国际艺术运动之一。女性主义艺术强调与主流艺术不相分离的关系。女性主义艺术借鉴了观念主义艺术(艺术家对主题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表达观点,通过对象的视觉表现,通过语言的描述来表现观念)中的文脉性,叙述性,语言的描述性,可重复性,并从自身特点加以改进,发展。然而人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女性艺术家是对妇女权利的诉求为动机的,所以艺术背后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家的社会动机和诉求更为显著。

  (2)女性主义绘画艺术实例解析在这方面,一些女性艺术家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她们不满足于使用简单图形来表达权利要求,而是使用了更加复杂的构思来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如玛丽凯利的作品《分娩后文件》中主要讲述了一个作为妇女的母亲在面临自己儿子被社会夺去之后无可奈何的心态。她采用的形式是一张叙述性的文件。通过叙述斥诉了这种文化的绑架。英国女艺术家采用了破碎的、凌乱的叙述方式。整个作品都在分析女艺术家和她的孩子之间的联系。从儿子出生开始,反映出儿子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与母亲分离。在这个作品中她反映出对社会强迫母亲失去孩子的过程的愤怒和焦虑。评论家说她的作品描述了一个文化的绑架,一个妇女抵抗这种文化绑架的故事,作为母亲,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无可奈何地接受残酷的事实,而别无选择。这个作品具有强烈的知识性、文字性、叙述性,与观念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二对女性主义绘画艺术的真切个人体验

  1、茱蒂芝加哥的理论和她的女性主义之屋

  70年代是女性主义艺术的高潮,女性主义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使用艺术界公认的男性化语言模式和男优女劣的习惯性观念。试图冲破束缚,开拓完全属于女性艺术自己的空间。茱蒂芝加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70年,她在弗瑞斯诺艺术学院开办的“弗瑞斯诺女性艺术系”创办女子艺术教育课程,为女性艺术植根于女性主义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教育树立了样板。她在《茱蒂芝加哥和茱丽阿姆莎皮若的对话》一书中这样说:“我的意识就来自我的工作室,来自我多年来试图得到平等权利的斗争中。我认为教师是帮助学生的成长者,特别是在与处境相似的`学生在一起时,使女性得到力量的过程和努力,使我感到女性在当前社会中尊严和信心遭以践踏。对女性教育任务,不再是传统信息的转达,因为其传达的信息往往也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应该给女性以补充教育,重在提升自尊和自信……对我来说,女性主义艺术的教育是和非常真切的个人经验有关的,任何人如果作为与他们个人经验的艺术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不只是女人……我关注的是帮助她们找到个人生活的内容,并针对这个内容并找到表现它的方式。她的观点首先让女性意识到,许多不愉快的经验并非是个人的,而是女性集体的共同经验,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是一个性别歧视的社会。女性不受重视,往往也造成女性不能认同自己,不正视自己的需求。因此,她特别强调,面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如化妆品、服饰、家物器具等)来创作。次年她创作了“妇女之家”——著名的女性主义之屋。这是女性们关注忧虑和恐惧,灌输希望和愿景的女性空间。她们在这里只面对自己的经验、感觉、认知,而无需顾忌其他人的看法。可以说她们在自己的空间是回避了男性话语标准。

  2、从自己身体角度的体验

  最近几年,在西方的女权主义艺术作品中,出现了集中体现女性与自己身体关系的趋向。如男性控制着医疗业,妇女不得不接受男性医生治疗。艾达阿普布鲁格的《催吐圈》为八联画,突出表现了男性医生的冷漠、专断和女性病人无可奈何的情况。指出了男性控制的医疗界杜绝了妇女可以自己选择医疗的可能性。一些女性主义艺术家设法表现病痛的感觉,因为妇女比较容易有各种病痛,这生理上的特征造成了她们易遭受折磨。哈纳怀克的作品《修拉查理——之二》是对她癌症过程中整个感受赤裸裸的体现。

  三结论

  女性主义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从作者的内心出发的,这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它可以摆脱形式的束缚,成为真正自己的方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对创造源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女性主义绘画艺术将体验借助超现实手法中物象的特征意味转化出来,叙述性地表达及人性内在的关注,重塑了妇女绘画的主题和题材,内心、感性、情绪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备受注重。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2

  摘要:刘纲纪先生是当代著名美学家、美术理论家、书画家。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自己对绘画实践的经验体验上。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高度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有对画家具体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刻体悟与分析。这使他的绘画理论具有卓异的创造性和科学的理论性,并成为他实践本体论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刘纲纪;实践美学;绘画理论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将美术、美学、哲学三者相互交融,连为一体。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早在1959年,刘纲纪在《六法初步研究》的“后记”里说过:“对于我国十分丰富的传统绘画理论遗产整理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素养:理论的素养、历史的素养和实际进行绘画制作的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把我国传统绘画的理论科学地加以系统化,使其对当前的创作起到应有的作用。”[1]这是在一般理论意义对从事绘画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刘纲纪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研究,扎实可靠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自己对绘画实践的经验体验上,这使他的绘画理论具有卓异的创造性和科学的理论性,成为他实践本体论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他的《“六法”初步研究》一书,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画的理论纲领———“六法”的专著。1963年,《龚贤》一书出版。1979年,《黄慎》一书出版(同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家丛书》)。总体来说,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二是不囿旧说、自抒新见的绘画历史人物论;三是对古代文人画精审独到的阐释;四是对谢赫“六法”的精微解读。

  一、以实践本体论为指导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国实践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纲纪一直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创造性地建构了他的实践本体论,在这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美和美感的本源和本质,此后又以此为理论指导,研究探索艺术的一般本质和规律以及各部门艺术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在谈及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时,刘纲纪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实践是美的根源,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性的审美反映,是美的最为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而现实生活正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实践的结果,所以实践是社会的本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艺术形式的本体。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精神生产的性质由物质生产(这是实践的首要方面)的一定形式产生出来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科学地说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生产的实质,就必须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物质生产状况出发,分析由这种状况所决定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又分析由这两者决定的,同人们的审美意识不能分离的精神生活的方式,“这是我们认为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上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2]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科学的美学思想,以此为指导原则对艺术概念、范畴、规律的揭示和评价能符合历史的实际,把历史的分析与逻辑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考证训诂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学的宏阔背景下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才能对包括绘画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美学做出新颖正确的研究。在《美术概论》中,刘纲纪先生把以上原则和方法具体分解为四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第二,批判地继承中外美术理论遗产,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改造,在广阔的理论背景中进行中西融会的比较研究;第三,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实际出发,知人论世,弄清各个画家的生平、作品、思想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是辩证的方法。把握艺术现象或理论观点的对立统一的两面,搞清值得肯定的进步的一面和它局限性的一面,准确评价判断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3]在谈到“六法”的来源的问题时,他指出了其社会实践根源;在对龚贤、文征明、云林等画家论述时,注重时代变化和政治影响;研究“四王”和“吴门四派”的兴起时,侧重历史必然性和当时的社会原因,指出“四王”乃是康熙文化政策的产物,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做出了客观正确的揭示和辩证的符合史实的解释。同时,他也注意到概念、命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化转变出的不同理论意蕴,如对“六法”的历时性研究,都深刻体现了理论分析与考据训诂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使其结论建立在真实可靠又辩证客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圆融自洽的理论风格和学术品位。

  二、不囿旧说,独抒新见的人物论

  刘纲纪的画论,涉及了历史上众多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在《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中主要研究了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姚最、文征明、董其昌、龚贤、“四王”、黄慎等重要人物,其中对谢赫、文征明、龚贤和黄慎等用力最多,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这些人物的研究中,刘纲纪依据实践本体论的美学观点和方法,在大量考据原始资料的前提下,在社会学的广阔视界里对他们的成就和局限进行了纵向的历史定位,同时对他们的理论观点同西方有关美学理论和相关画家进行了横向对比。龚贤是刘纲纪最为用心用力研究的人物之一。从1961年《龚贤》一书的出版到2003年为《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写《龚贤》,历时近半个世纪,对龚贤的字号、籍贯、生卒年、家世、生平、著作、主要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他都进行了精谨严肃的研究。以详实的考证为依据,澄清了相关错误记载,合理解决了研究者长期争讼不清的问题。考察了在清代画史上龚贤绘画艺术和理论不被重视,未能得出公正的、有见地的评价的原因。他指出,由于当时的画坛如娄东、虞山两派的独霸地位,也因当时社会好尚的影响,人们大都追慕“清疏秀逸之趣”,而与带有悲壮之气的“沉郁雄厚”的龚贤画风不能相容,造成了当时的论家不能公正地品评龚贤。他将龚贤的特殊贡献放到更为广阔悠长的历史背景上,放在从宋元至明清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历史与艺术自身发展逻辑的统一中去考察,得出了突破旧说的富有真知灼见的结论。认为龚贤论画,重视天地造化,重视作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在创作上,创造出了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浑沦”的技法,当同时代画家们则喜欢画残山剩水以寄托明朝亡国的哀思之时,他仍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来眷恋赞美明朝的大好河山,在全景式重峦叠嶂的大幅山水中显扬气象万千的壮丽,视域超越了时代。其作品足以和西方17世纪如荷兰的写实主义风景画相媲美,可以成为打通研究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对“文人画”精审独到的阐释

  在中国画体研究中,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划分模式,即郭若虚等人的“以体标体”,何良俊等人的.“以家划体”和董其昌等人的“以宗划体”。但他们的这些分派都有牵强矛盾、繁纷凌乱之处,所以如何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以科学体系勾勒出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体派轮廓,一直是后世美术史论家们追求的一个学术目标。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王学仲先生根据中国画原有体系与划分原则,把中国画分为文人画体、作家画体和宫廷画体三体,是为人们广泛赞同的一种划分方法。[4]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刘纲纪等人认为,文人画应当是这样一个大致历程,即发生(魏晋)———发展(唐)———确立(宋)———成熟(元)———进一步演化发展(明清)。依据实践本体论的艺术反映论的观点,他指认了这些类型所产生的现实根源,即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在刘纲纪看来,中国绘画史差不多可以元代为界,划分为元以前和元以后两大时期,而宋元绘画异同于明清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人画的发展问题。中国绘画从宋到元的重大历史转变的发生,在于出现了以元四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因此,元画与宋画的区别,最主要的是文人画的区别。对于文人画,刘纲纪提出了“广义文人画”的观点,这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重要思想。关于“广义的文人画”刘纲纪认为:

  (1)从思想上来看,在中唐禅宗产生以前,思想上是儒、道、玄三者兼而有之,禅宗产生以后,是儒、道、玄、禅四者兼而有之的文人画,在不同时代和具体的人那里,这种思想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相结合的情况各不相同,这一类文人对道家的飘逸、玄学的超脱、禅宗的空灵依时代和画家本人的个性不同而各有所爱,但最终又不否定儒家与仁道相关的中正和平的要求。

  (2)从审美趣味追求上看,鄙弃与世俗对荣华艳慕相关的美,而追求一种天然、含蓄、悠远平和的美,在不否定现实人生的前提下,追求一种超越性与永恒性。

  (3)从艺术观的理解上看,他们高度重视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4)文人画的发生可上溯至魏晋南朝,但它作为一种重要艺术倾向而明显地表现出来,实始于宋代。[5]所以,“广义地说,凡属表现了上述审美要求与思想的绘画就可称之为文人画。”[6]这样,对文人画的理解就不只限于元代文人画而可以上溯至晋代的王恺之、南朝的宗炳、王微、唐代的王维,但文人画取得成熟的典型的形式,成为独立的、人数众多的流派,并对中国绘画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则是从元人文人画开始。广义的文人画,不限于元代,同时又以元代文人画为重要代表。这种界定承前启后,既符合对文人画最先标体划分的董其昌等人的理解,又符合于中国绘画发展的实际。在对文人画进行分类的同时,刘纲纪依据文人画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文人画”[7]这一观点,并认为是董其昌开创了“新文人画”,这是董的重大贡献所在。他认为董其昌一反对元画轻视贬抑的看法,把它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同时又不否定宋画,立足于元画又注意吸收宋画的成就,这就与沈周、文征明、陈洪绶等人立足于唐宋绘画去吸取元画成就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明末绘画的一个新方向。

  四、对“六法”的精审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刘纲纪是从研究“六法”开始涉足绘画理论研究的。发表于1957年的《关于“六法”的初步分析》,是刘纲纪“在50年代的条件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解释中国绘画‘六法’论的产物”[8]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界在建国之后运用新观点研究传统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六法”源出所作的社会学考察和在此基础对“六法”原初意义的体辨;以辩证的分类观点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对“六法”作出新颖理解;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六法”主要概念如“气韵”、“骨法”等作出精谨的解读等方面。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都应该在这实践中找到说明,“六法”也如此。过去国内外不少对“六法”的研究大体不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立地而非从实际的历史发展中考察,往往在字面意义上或陷入古人争论纷纭的歧异之中,或引申出玄妙难解的诠释。另一种是唯心主义或形式主义的阐释,常常把毫不相干的思想强加于谢赫。刘纲纪认为,对“六法”的研究和阐明,只有联系谢赫当时绘画发展的实际情况,才可能达到正确的了解。谢赫活动的南朝齐梁期间是中国文艺史上自觉提出和讨论文艺理论,和批评同起的时期。当时文艺多用来吟咏情性,与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并成为上层社会中唯务享乐的重要精神生活内容,文艺品评也自然成为他们饶感兴趣的问题。谢赫的《画品》在此种时代环境中应运而生。由于谢赫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宫廷画家,在表现技巧上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高超能力,又有“随时变改,与时竞新”的创造意识,有条件有资格出来评论还没有人论说过的绘画问题。“六法”虽为谢赫提出,但其它文艺形式的品评对他有不小影响,特别是《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思想,萧子显、萧纲一派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倾向。但最为重要是魏晋以来的绘画实践和思想的发展为其所作的准备,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置阵布势”、宗炳的“以形写形”等言论观点都成为“六法”的思想资源。“谢赫的功绩在于他适应当时绘画批评的需要,把原来在顾恺之和宗炳那里还是零碎、散乱、模糊的思想,加以明确化、系统化、完善化,提升为创作和批评的准则。”[9]为了进一步印证,刘纲纪在1980年代出版的《中国美学史》中对谢赫的生平活动,《画品》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六法”句读等作了深入的考察和辨析。他认为,从创作和批评的角度来进行内部结构的分类分析是正确估价“六法”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的关键所在,因此,“六法”应这样理解:应物象形,随类赋形和经营位置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技巧的三个基本方面;骨法用笔是绘画中的造型技巧;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美学准则;传移模写是向传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既包含了创作与批评的一般理论的准则,又包含绘画艺术技巧的准则,从而构成了中国绘画理论科学系统的体系。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真实含义,刘纲纪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诸如“骨法”、“气韵”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精细谨严的考析,在理清这些概念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意义变化的前提上,对其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从谢赫的原初意义上讲,“骨法”是人的形体状貌,又与人的“性”即人的“操行清浊”有关,这原是一个性命哲学、面相学中的术语,在王充《论衡骨相》和刘邵品识人物的专书《人物志》里都论说过。顾恺之第一个在绘画批评中应用了这一术语,之后,谢赫才进一步提出来了“骨法用笔”,到唐代,张彦远把它称之为“骨气”,这是面相学中对“骨法”的另一种称谓,“气”就是人的“气色”。所以,刘纲纪认为,“古人所说的骨法,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体的形体比例、结构、质量感、体积感等等,即人体验生活造型构成的各个要素。”[10]但他同时指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使“骨法用笔”的含义有了重大变化,山水画家们按照创作实践中的要求去理解“六法”,拓展和丰富了“骨法”的含义,它不再只指人的形体的造型构成,而且也指山水中树木山石房屋,后来也指花鸟等形体的基本结构。这是把握“骨法”含义的一个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总之,作为中国实践美学创始人之一,刘纲纪先生以实践本体为基点,创立了以“自由”为中心范畴的美学体系,并延伸至艺术学的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统观刘纲纪对中国绘画史论、美术理论的研究,其重要特征在于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高度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有对画家具体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刻体悟与分析。在《美术概论》中他说:“从历史上看,美学或艺术理论有两种情况:一种可以叫做艺术家的美学,一种叫哲学家的美学。这两种各有优缺点。对我们来说,既要懂得艺术,热爱艺术,不是外行,又能做哲学思考,不要怕抽象思维的艰苦。换句话说,既要有艺术家的气质,又要有哲学家的气质,这两者统一起来,就会有所成就。”[11]毫无疑问,刘纲纪是兼长这两种气质的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人类学、文化学、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在历史维度和逻辑维度的交叉点上,刘纲纪先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及相关作品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历史还原与精彩的文本阐释。

  参考文献:

  [1]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3]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5-763页。

  [4]王学仲:《王学仲美术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5]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

  [6]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3

  一、我国绘画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创作规范的再理解问题

  一些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总是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创作状态,想要摆脱美术创作的规则,因而对异域风情产生了盲目的崇拜。而另一些人又认为涂鸦就是奔放、怪诞就是胆识,往往用这些生疏的规则限制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2.对形式的再理解问题

  有艺术家认为,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在绘画创作中不过是形式,如果再套上“形式取决于内容”这一共识,那么构图、造型和色彩就成为为题材服务了,其对于创作过程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绘画语言的日益软弱空洞。

  3.对素材的再剖析问题

  从简单的绘画素材到有色有神的绘画语言,这中间需要一个质变的过程,而这个转变必须经过画家内心的熔冶才能完成。如果生活的素材没有经过画家的提炼,那就不可能成为绘画语言。

  4.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问题

  很多艺术家都在为绘画创作过程中想不出好的创意而苦恼,这就使得他们在绘画时总是模仿别人的创作方式,这样的作品自然毫无新意、千篇一律。换句话说,没有创新之处的绘画作品必然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必然无法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艺术家必须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1.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的造型能力

  创作者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具备独特的思想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一种是缺乏自己的创作思想而一味模仿别人。具备造型能力是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基本要求。绘画创作主体如果不具备造型能力,其他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艺术家要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就必须经过各种短期或者长期的作业训练。绘画创作需要以艺术家的绘画技能为基础,但这种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多年乃至一生的'时间。

  2.画家对于优秀的绘画作品的理解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前人的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模仿将会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因此画家对于优秀绘画作品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今天已经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像达芬奇和拉斐尔那样的艺术大师了,所以创作者只有通过临摹和理解大师作品学习大师对于形体的处理和表现方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内涵。在临摹的基础上,领悟能力高者还可以融会贯通,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同时,艺术家应当掌握一定的绘画理论知识,特别是在其艺术创作水平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这是因为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创作者很难在创作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3.画家在绘画创作中需要寻找鲜活的素材

  绘画创作历史久远,因此,如今大多数题材都已经被艺术家反复表现过,画家难以找到新的素材,更难以在那些时髦和新奇中找到新的出路。所以,画家必须寻找鲜活的素材并用绘画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过程才是画家的创新。

  4.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道德态度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生活和人性的一面明镜,具有惩恶扬善的功用。很多艺术作品正是在打碎或者塑造美的东西的过程中引起读者的震颤和思考的。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控诉等都是与画家的道德因素紧密联系的。所以,画家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道德修养,要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传达一定的哲理或思考,以引发观者的深思和共鸣。

  5.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真诚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它产生于画家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经历。画家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只有如此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想象,才可以让观者体会到画家的真诚,从而得到美的感受。真诚给艺术作品以生命,只有真诚的作品才得以成为经典之作。结语绘画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如何让绘画在诸多因素的碰撞中不断创新,提高绘画艺术的水平,是每位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都要引起深思的重要问题。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4

  一、西方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在素描范畴内一是指画面的设计结构,二是指在一个二维平面对深度的幻想。空间感从文艺复兴到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都与它的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西方素描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西方素描在绘画空间上很是注重静物和景物分割空间形成的几何形构成,大多是结合焦点透视法,安排一个深度空间,组织有秩序的几何结构和画面,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景物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画面构成。画面中无论近、中、远景的物象都用清晰的黑线勾勒出来,有相对清楚的边缘,空间的深度和前后关系靠一块块有厚度的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然后再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的需要,主观的拉长、拉高、拉宽平面,空间通过平面的前后重叠而达到清晰的显现。而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是追求素描空间在内心感受上的主观空间想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真实,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素描空间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把对象拆散后拼接成空间中全新的物体景象的自由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在同一幅画里展示出不同视点看到物象的各个面,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空间的思路。同时,通过多点透视把物象分解重组成几何形小切面的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广泛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在素描绘画的空间形式上有很多层面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那时绘画空间的现代延伸。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画面空间感觉差异和制造出画面前后空间的深度和厚度感,那是由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的不同,但对素描绘画空间的认识和空间背后的艺术追求却很相似,都是在同一艺术系统里向着相似的方向探索,在这种形式上自由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更加表达了艺术家们所要阐述的意境。

  二、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

  西方素描视觉审美的雏形,是从乔托时期开始的.,断断续续地朝着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及色彩透视方面的方向使用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把传统的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到顶点。画中追求客观的再现,提倡画家要到野外对景写生,尊重和强调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同时在这一时期,受日本浮世绘及中国书法等东方艺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孕育和产生了追求主观表现的现代艺术的萌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应归之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已开始逐渐缩短,并朝着融和的方向努力发展。就素描的艺术创作与对客观物象关系而论,西方素描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视觉审美上注重具有光影层次、透视、凹凸、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体感。虽然从印象画派以后,西方素描开始重视表现性,注重主观情感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西方素描仍然属于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下,这一规律更是得以共识。从绘画形式上看,西方素描的形式特征包括了空间和物象的简化、大量空白的运用、前后空间的渗透和物象内外空间的相互开放、平面性与深度空间的结合、素描秩序感的运用等等,其传达了一种静观审美的态度,这恰好反映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这种氛围暗示出静观的意境便是一种哲理性的审美意识与感悟。

  三、结语

  在素描绘画中,艺术家们始终把西方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也正是这样,对西方素描发展历程的审视与思考,即可从康定斯基、塞尚到毕加索等艺术家那里开始寻求素描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从梵高充满表现主义激情的线条到波洛克的绘画杰出典范,便可看出,西方素描的概念和绘画之美已经在实践中为造型艺术带来了伟大的生命力,奠定了科学形体法则的基础。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5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华夏儿女在和自然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情感,绘画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的得到了发展,绘画的方式也越来越看重个人感受和内在心理的意象表述,用一定形式上的艺术方式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理感受。“道家”、“儒家”“墨家”思想传播也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形式,古今传承的思想,创造了中国视觉艺术的意象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绘画基于“意在笔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似与不似之问”等,并且加入了人类的生活思想,生活意境,让人们产生了对生活的想象和生活的寄托。中国绘画艺术重视的是意境,可以说意境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它是人类心理和物质的结合。

  二、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作用

  1.对意境的追求

  中国的绘画艺术借助自然意境、意向、气息、神韵来表现出方式的写意和精神的内容。古人对笔墨的依赖和追求,组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那对笔墨的热爱最终发展为中国传统绘画变现神韵的精神支柱。“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整个中华艺术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墨”二字很难准确解释的词语,简单的来说就是指使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画出一些圆形、粗细的线条、刚柔、疏密、急缓融合在浓淡、干湿、涨、渍、破等,同时还包括画家对中国绘画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画家通过这些笔墨培养出来的气质、内心和情感心理等,画家这些内心的种种因素都影响着作品的最终风格。水墨和色彩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它强调流利自然的手法,不受限制,讲究意境。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笔墨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中华人民的精神世界。

  2.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我国的现代绘画吸收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精华,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我们对现代绘画的理解要秉持着两个观点,第一,我们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它和它的时代相结合,从时代的角度看待绘画艺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现代绘画”;第二点,现代绘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例如绘画受到新媒体、新理念的影响,改变着现代绘画的面貌。现代绘画为了彰显时代特征,多借用现代社会人总的精神特征。

  当代画家为了展示社会的真实特征,走进自然,贴近人民生活,通过人们精神和意识走进时代的文化环境中,作品只有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展现出活力和创造力,只有符合现代人的创新观念,作品才能成为一种文化标志。纵观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每一样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不会是孤单影只的,都是伴随着社会背景的演变而进展的。现代绘画艺术的大繁荣,促使了一批新的年轻的画家的诞生,他们善于使用客观的真实手法来画出社会中的多样主体,使现代绘画艺术更加的具有多样化和多变化的特点。从思维和感情上紧跟时代的脚步,让现代绘画在中国文化上更加的突出,更具时代精神。

  三、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艺术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只有把传统绘画艺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样的结合才会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更加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绘画艺术不仅具有传统绘画的理念和精神内涵,还展现了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新面貌,最终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开题报告07-19

艺术论文开题报告3篇07-19

绘画的教案01-16

绘画的评语11-05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艺术论文(通用8篇)05-30

儿童绘画介绍11-18

关于绘画的名言11-13

有关绘画的名言11-13

绘画游戏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