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淳化的文化圈子中散文

时间:2022-12-13 15:14:37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走在淳化的文化圈子中散文

  十多年前,不知是兴趣的使然,还是想谋份差事混口饭吃,自己竟不知天高地厚的迷恋上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尽管周围的朋友和众们亲戚“懒蛤蟆想吃天鹅肉”般的指责嘲讽,尽管自己理论基础太差、完全理解不了五个“w”原素;完全驾驭不了现代抒情诗歌、长篇小说的写作,可从不服输的我始终坚持了下来,且小有收获。

行走在淳化的文化圈子中散文

  那年桃李芬芳季节,走出母校的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那片胡家庙的黄土地。本来,按照父母的意图,农村家的娃,只有拿起铁锨在贫瘠的黄土地“土里刨金”,才是唯一的出路。而沉默寡言、性格木纳的我,却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固执地拿起一支支秃笔,斗胆地向当时的《野草》《陕西青年》《陕西农民报》撰写投寄诗歌、读者来信等文学、新闻报道稿件。虽然,在那炎炎烈日晒烤下,背着行囊,到泾阳刘海、西安辛家庙等地汗流浃背地倒砖、干着搅拌水泥的活,可始终影响不了我对文学的痴迷。在大集体的宿舍里,我的床头始终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书。那时候,干一天活,晚上还要看书写作,真的不知什么叫累。

  后来,成家立业后,性格倔强的我,仍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挚爱,毅然如一个苦行僧,苦苦耕耘在方格天地间。白天上地劳作,晚上回家撰写清誊稿件,然后贴上8分钱邮票寄出去,在后来的日子里苦苦等待着稿件变成铅字,那种焦急的等待,真可谓望眼欲穿。可能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的缘故吧!一次偶然机会,山城淳化县绿色军营的那位身材魁梧的上校军官,慕名来到我们那个穷乡僻壤处,鼓励我到他的麾下,挑起武装部的新闻报道工作重任。

  “是金子,总要有发光的地方。”于是,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人家的请求,成了一名“泥腿子记者”

  从此,借着别人搭建的平台,我每天牢记职责,在第一时间,将发生的军营中的闪光事迹,迅速地在《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西北民兵》上报道出来,从而为单位捧回了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牌。在自我陶醉欣慰的时候,心比天高的我尝试着撰写散文、随笔、杂文等方面文学作品,邮寄于省内外媒体单位,固执地行走在淳化文化圈子中。到了2010年7月,当我的第二部散作品集《如戏人生》出版并引起人们关注后,昔日那些嘲讽者,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懒蛤蟆也能吃天鹅肉。”同样自己也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读者。更感动的是一些热心肠的粉丝读者还帮我推销过作品集。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行走在淳化文化圈中的我,不戒不燥、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用笔“抒发”个人感情,将自己对人生感悟、伦理道德、孝道文化等方面内容,整理出来用心敲打在电脑上,鼠标轻轻一点,便快速飞到编辑的信箱中,这样一来,就有许多篇稿件见诸《西部法制报》《咸阳日报》《检察文学》等报刊杂志。久而久之,省、市作家协会里就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先后出版的作品集《如戏人生》《耕者情怀》《故园情思》《故土记忆》分别走上了省、市、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书架。更让我自豪的是自己还拥有了李勇鸿、丁延平等一大批淳化籍文朋诗友。

  不管以后文学前途命运如何,我都将义无反顾地行走在淳化文化圈子中,无怨无悔。

【行走在淳化的文化圈子中散文】相关文章:

圈子文化自查报告12-26

走在农业的边缘经典散文06-30

经典散文路与行06-21

圈子文化自查报告3篇12-26

走在历史文化的路上06-29

让我们走在文化大路上06-27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探究论文07-03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探求的论文07-03

吸烟与文化散文07-03

经典散文一人行06-21